1. 难度:简单 | |
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
|
2. 难度:简单 | |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
3. 难度:简单 | |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
4. 难度:简单 | |
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
5. 难度:简单 | |
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
6. 难度:简单 | |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周王姓姬)独居五十三。”这段材料能够说明西周分封制中分封的主要对象是: A.周王的亲族 B.在战争中立功的将士 C.周王的姻亲 D.商朝的王族和贵族
|
7. 难度:简单 | |
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
8. 难度:简单 | |
贾谊《治安策》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之义,国小则亡邪心。”下面措施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颁布推恩令 B.收回王国官吏控制权 C.夺去王侯爵位 D.削减王国封地
|
9. 难度:简单 | |
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 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 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C. 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 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
|
10. 难度:简单 | |
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柳宗元在此强调的是: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
11. 难度:中等 | |
《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
12. 难度:中等 | |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
13. 难度:简单 | |
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兵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可知,当时魏征供职于: A.尚书省 B.中书省 C.兵部 D.门下省
|
14. 难度:中等 | |
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某同学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 A.《史记》的记载 B.民间的传说 C.史家的研究论文 D.秦简的记载
|
15. 难度:简单 | |||||||||||||
下表所示为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进士科与明经科相比: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A.更为重视对考生经义记忆和解读能力的考查 B.弱化考生对儒家经书学习的倾向较为明显 C.对考生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要求较高 D.成为当时录取考生数量最多的一种考试科目
|
16. 难度:简单 | |
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中进士,先后做过苏州通判,常州知州等地方官,公元1069年被提拔为参知政事。以下对王安石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A.通判负责监督知州 B.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C.通判的设置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参知政事行使地方监察权
|
17. 难度:简单 | |
《宋史包拯传》记载:“(包拯)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后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后拜枢密副使。”包拯在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时分别职掌: A.监督百官、管理财政、管理军政 B.管理财政、监督百官、管理军政 C.管理财政、管理军政、监督百官 D.监督百官、管理军政、管理财政
|
18. 难度:中等 | |
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说法与“察举制”相一致的是: A.“世胄嗫高位,英雄沉下僚” B.“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C.“立嫡以长不以贤”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
19. 难度:中等 | |
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大体沿袭明制,主管一省之民政、财政的官员,俗称“藩台”。该官职的正式名称是 A.节度使 B.枢密使 C.三司使 D.布政使
|
20. 难度:中等 | |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 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学士
|
21. 难度:简单 |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 周王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与天子曰述职。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材料四 对于异姓有功的贵族,则通过联姻,成为甥舅,分封为诸侯,纳入宗法体系。……“亲亲”“尊尊”在这里获得完备的、严格的体现,成了宗法制的精神支柱,从而又是周礼的根本原则。 (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依据这两段材料,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其爵”后“削其地”? (2)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三段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各有何积极作用? (4)周天子常称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结合材料解释原因。
|
22.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三 (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 材料四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应的是什么选官制度?并概括选官标准和选官方式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四,概括在这两种选官制度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说明两者的关系。 (3)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从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演变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
23.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皇权与相权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问题: (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
(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在宰相制度废除之前,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