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变法带来的变化是 A.以礼治国取代以法治国 B.血缘宗法制度从此消失 C.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度转变 D.国家通过统一考试选拔官员
|
2. 难度:简单 | |
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材料说明楚国 A.逐渐走向中央集权 B.率先废除了分封制 C.最早实行了郡县制 D.具备了称雄的实力
|
3. 难度:简单 | |
美国学者G·罗兹曼认为:“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这是因为科举制的实施 A.提升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 B.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 C.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 D.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
4. 难度:简单 | |
如下图所示,与隋朝大运河相比,元朝大运河航道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洛阳城市经济衰落 B.加强对南方的控制 C.政治中心向北迁移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5. 难度:简单 | |
下面《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描绘的是唐朝敦煌地区最高统治者张议潮接受唐朝廷敕封为河西节度使后,统军出行的浩大场面。下列与图片历史信息相关的是
A.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 B.节度使镇守边关,享受超官秩的仪仗 C.节度使接受敕封,加强了君主专制 D.藩镇势力强大,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
6. 难度:简单 | |
孙健在《中国经济通史》提到,“西汉时期,冶铁业非常发达。据考古发掘,在北京清河镇、山东藤县、河南鲁山、南阳、巩县、方城和江苏的利国驿等地,都发现过汉代冶铁遗址。其中以南阳、巩县两处冶铁遗址规模最大。”这本质上反映了 A.中原地区农业发达 B.河南冶铁业发达 C.政府重视手工业 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
7. 难度:简单 | |
郑和下西洋,中国以金银钱财、陶瓷、绸缎等换得了西洋各国的珍珠、宝石、珊瑚、玛瑙,长颈鹿、狮子等各种珍禽异兽,槟榔、椰子等热带植物。这说明郑和下西洋 A.无益于国家经济的发展 B.对外交往不计经济利益 C.促进中外经济交流互补 D.以宣扬国威为主要目的
|
8. 难度:简单 | |
明万历史以后,江南工商业市镇之间的最大距离,一般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还有距离更近的,如苏州府吴江县,在明末平均约每乡3个市镇,彼此不过数里之遥。材料说明 A.苏州府成为江南经济中心 B.明朝工商业市镇开始兴起 C.农村商品化生产程度较高 D.江南水路舟行的交通发达
|
9. 难度:简单 | |
在伯利克里时代,五百人会议在实际上仍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并兼有政府职能,五百人会议由雅典的十个选区用抽签办法各选50名代表组成……当值期间负责准备并议案和处理日常工作,每日仍用抽签办法选取一个主席主持会议。以上材料反映雅典 A.利于平民参政,推动民主政治发展 B.直接民主存在弊端 C.彻底铲除旧氏族贵族政治特权 D.扩大了民主范围,奠定民主政治基础
|
10. 难度:简单 | |
罗马帝国前期,法学家的活动十分活跃。他们除了协商国家进行立法和汇编法令的工作,还担负着答复法律上的疑难问题,指导诉讼,编撰契约合同以及其他法律事项,法学家纷纷著书立说,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相当流行,蔚然成风。材料说明 A.罗马法学家拥有了国家立法权 B.成文法逐渐取代习惯法 C.法学家的活动推动万民法发展 D.罗马法已经发展到鼎盛
|
11. 难度:简单 | |
1774年,首届大陆会议接受了“平均代议”原则,即州不论大小,在邦联政治生活中的决策能力相同。而1787制宪会议围绕“比例原则”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终确立了在参众两院实施“双重分配”的原则。这一转变 A.表明美国最终放弃了邦联体制 B.推动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建立 C.解决了集体决策权力分配问题 D.有助于推动美国各州宪政改革
|
12. 难度:简单 | |
在工业化即将完成的1832年,英国开始向贵族寡头制宣战,推行了第一次议会改革,使得新兴的中等阶级进入到政权体系之中,之后又推行了1867年、1884年等议会改革,使英国走向政治参与的普遍化。以上材料反映英国 A.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 B.民主进程的渐进性 C.消除了不平等现象 D.议会权力逐步扩大
|
13. 难度:简单 | |
学者白芝浩说:它既是一个由立法机构任命的行政体,又是一个可以消灭立法机构的行政体。它是被创造的,但它可以破坏;从起源上是派生的,但在行动中它却具有毁灭性。这里的“它”是指 A.国王 B.议会 C.内阁 D.首相
|
14. 难度:简单 | |
彼得格勒爆发了罢工暴动,原因是运输工具不充足,从而导致了食品和燃料的极度缺乏。沙皇当局命令军队前去维持秩序,但士兵们却同示威者亲近起来。以上材料反映的事件引发了 A.彼得格勒起义 B.二月革命 C.七月流血事件 D.四月提纲
|
15. 难度:简单 | |
1913年,俄国大工业和铁路系统的产业工人达350万,它大多集中在500人以上的企业中,占无产阶级总数的54%,而同时期美国、英国、法国的占比分别为33%、27%、11%。据此可知俄国 A.垄断资本发展程度较高 B.无产阶级集中程度较高 C.城市化程度超过美英法 D.工人的总量超过美英法
|
16. 难度:简单 | |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肯定英国人发动战争的正义性 B.中国禁烟运动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C.国家立场影响战争的性质 D.都抹杀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实质
|
17. 难度:简单 | |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詹姆士力主向中国退还“庚子赔款”,他指出“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美国政府采纳此建议,从1909年起退还部分中国赔款,改用于培养赴美留学生。这反映了美国 A.意图借助意识形态支配中国 B.控制了中国的留学教育 C.开始实施独立对华外交政策 D.对华政策侧重文化侵略
|
18. 难度:简单 | |
1906年,章炳麟说:“老子是胆怯的,主张自然进化,但社会必然是弱肉强食的。”1913年,他却说:“老子洞见专制之真相,使愚民之术不得施。”章炳麟对老子的看法前后不同是由于 A.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剧 B.老子思想对近代中国影响的扩大 C.当时的统治者推行“尊孔复古” D.他从主张革命到反对袁世凯独裁
|
19. 难度:简单 | |
“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疑问的。”引发这种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
20. 难度:简单 | |
中日媒体对五四运动的报道迥异。《申报》的报道称:五四运动是一场阻止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签署对德“和约”、要求惩办亲日卖国贼的全国性学生爱国运动。日本媒体在报道五四运动时,却将其定性为“排日”学生的一场暴动。中日媒体对五四运动的报道不同,说明 A.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将历史的真相还原 B.历史的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人们所处的立场不同影响对历史的解释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
21. 难度:简单 | |
1937年,美国总统特使埃文思·卡尔逊在观战(淞沪会战)一个月后,致信罗斯福总统说:“我简直难以相信,中国人民在这样危急的时刻是那样齐心协力。就我在中国将近十年的观察,我从未见过中国人像今天这样团结,为共同的事业奋斗。”这说明 A.中国人民的积极抗战有利于争取国际理解和支援 B.在民族利益面前国共两党的党内合作有助于抗战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支持 D.美国的参战有力地支援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
22. 难度:简单 | |
1951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演说称:“对日媾和是一种‘和解’的媾和……美国最关心的是保护日本不受侵略,同时希望日本也不威胁别国的安全。”美国的这一政策 A.成为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肇始 B.承认了美日是平等的伙伴关系 C.有利于提高战后日本的国际地位 D.表明美国竭力避免新的世界大战
|
23. 难度:简单 | |
1935年10月,蒋介石发表演讲:“今后的外患,一定日益严重……但是我们可以自信:只要四川能够安定,长江果能统一,腹地能够建设起来,国家一定不会灭亡,而且一定可以复兴!”材料表明 A.国民政府大力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 B.国民政府做好了发展西部的规划 C.蒋介石已经有持久抗战的战略意图 D.抗日战争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
24. 难度:简单 | |
1877年,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据李鸿章估计“创办招商局十余年来,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运费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这说明轮船招商局 A.规模经营呈良性发展 B.垄断了商民交通运输 C.与洋商交通运输争利 D.开创收购外企的先河
|
25. 难度:简单 | |
“无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国家,所有进行农业改革的尝试在试图以迅速和激进方式进行时,收获的都是深深的失望,因为农业结构是根深蒂固的结构”。以下史实最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A.中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B.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D.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政策
|
26. 难度:简单 | |
“二战之后,美元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击败英镑,成为货币霸主。美国利用政治手段和军事力量,在欧洲推行马歇尔计划,在亚非拉地区援助参战国恢复国内经济,纽约也将金融活动的触角伸向世界的各个角落。”对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获得世界霸权 B.资本扩张成为战后美国争霸的重要手段 C.美国致力于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 D.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成为必然趋势
|
27. 难度:中等 | |
下图为康德拉捷夫世界经济增长与衰退的波动周期表,图中周期②和周期⑤的经济增长波峰分别凸显了“英国世纪”和“美国世纪”的到来,其标志分别是 A.《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 B.殖民帝国建立、罗斯福新政 C.“世界工厂”、“美元帝国”形成 D.垄断组织形成、“冷战”开始
|
28. 难度:简单 | |
1958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以法规的形式限制农村户口迁往城镇。近年来,我国逐渐放宽城市户籍政策,出现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的现象。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经济调控的消失 B.城乡二元体制的终结 C.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 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
29. 难度:中等 | |
1955年底,我国基本建设投资额只完成“一五”计划的51%。1956年1月,全国计划会议将计划投资额由国家计委预定的112.7亿元增加到147亿元,比1955年增长71%,经过反冒进压缩,最终实际增长62%。据此可以推知 A.“左”倾错误开始指导经济建设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C.建国初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D.“一五”期间计划实施盲目求快
|
30. 难度:中等 | |
1991年3月2日,《解放日报》头版刊发评论《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文章论述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指出:有些同志总是习惯于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认为在市场调节背后必然隐藏着资本主义的幽灵。这一评论发表的背景是 A.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 B.受苏东剧变影响国内改革停滞不前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十四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31.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材料二 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示意图
——钱乘旦《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 材料三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人数约为100万人左右;到2005年,全国流动人口达1.47亿,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4779万人。……据统计,到2008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员已累计达139.15万人,广泛分布世界各地,以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或地区为主;国际劳务人员输出以对外劳务合作派遣为主,截至2007年底,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478亿元,派遣各类劳务人员419万人。 ——中国人大网《中国人口迁移与流动:60年的足迹》 (1)材料一表明西汉至北宋,南北户口数目出现怎样的变化趋势?这对南方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指出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并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其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与流动的原因。 (4)综上,就人口迁移与流动现象谈谈你的认识。
|
32. 难度:中等 | |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探索:权力如何行使才能至善而合乎正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的一切公职对所有公民开放,通过抽签选举产生(除将军外)。这实现了古希腊人轮番而治,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的思想。 ——《世界上古史》 公元前406年,爆发了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一次大海战——阿吉纽西战役。雅典和斯巴达互有损伤,最终雅典获胜。但雅典的六名将军归国后即被处决,理由是战后搜救溺水士兵因遭遇暴风雨而失败。 ——据《阿吉纽西战役》整理 材料二 美国之所以有异于其他共和政体者,其最可使恃之处,乃在于代议制的原则……古代政治制度与美国政府的真正区别,在于美国政府中完全排除作为集体身份存在的人民,而并不在于古代政制制度中完全排除人民的某些代表。 ——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 材料三 第十九条……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四 民主要有所成效,必须为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情况、不同的问题,制定不同的规则,没有一种规则对一切情况都是最合适的。 ——(美)科愚《论民主》 (1)依据材料一,分析古代雅典民主制度的特点与弊端。 (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美国民主制度的进步之处。 (3)指出材料三规定的目的并分析该目的没有实现的因素。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材料四观点的理解。
|
33.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末叶以后,一批开明的思想家开始对圣经和天主教神甫的著作表示怀疑,甚至对希腊罗马古典文明的优越性也提出异议。在这个新旧思想交替的时期,恰好传来了中国文化的信息,使一些学者加强了摆脱传统观念的信心和依据。……孟德斯鸠承认中国的专制君主比较有节制,承认传教士和伏尔泰交口称赞的皇帝提倡耕织、兴修水利、实行科举考试、设置谏官具有限制暴政的作用。伏尔泰对中国政治几乎完全持推崇态度。他提倡以农为本,宣称只有农业能够增加财富、贬低货币和商业资本的作用,盛赞中国君主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的政策与措施,建议法王也效法中国皇帝举行春耕“籍田”的仪式。 材料二 大约从18世纪中后期开始,……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兰克(1795—1886)认为国人是永远静止的人民,因而他对英国以强权打开中国抱着一种欣赏与喝彩的态度。其他德国文化人也几乎都小觑中国,蔑视儒学,“孔夫子”在德文中竟然常被人们有意与“糊涂虫”谐音混用。英国散文家汤姆斯·德·昆西(1785—1859)在他的作品《一个服鸦片的英国人的自述》中则带着更加厌恶的口吻描述中国。他说:“我经常想,如果被迫离开英国而住到中国去,生活在中国的社会和景物里,我一定会发疯。”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张海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17世纪以来欧洲人的中国观所发生变化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