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7届山东省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1978年,湖北随县一座战国时期大型贵族墓葬,出土了象征天子权威的全套青铜编钟和九鼎八簋(gui)。经考证,墓主是曾国国君乙,故称“曾侯乙墓”。战国时期的其他诸侯墓葬中,也发现过编钟或九鼎。这些考古发现突出说明当时

A.经济大发展使贵族陪葬品更加丰富

B.物质富足刺激精神生活的需求

C.青铜是当时财富和权势的主要象征

D.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清徐栋《牧全书》载:“天下真实紧要之官,只有二员,在内则宰相,在外则县令。”以具体史实论证这一观点确凿无误的是

A.秦代县令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郡

B.元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后期其权势大大削弱

C.县令是百姓日常生活中能直接接触到的朝廷命官

D.宰相制度在秦代首次确定下来,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邓嗣禹曰“(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吕思勉曰“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二者均认为科举制

A.延续时间长且不断发展完善

B.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徇私舞弊之弊

C.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

D.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宋制规定,御史台不能由与宰相有关系的人来担当,更不能由宰相提名推荐。因此,御史台官员与宰相的关系极为紧张。如宋神宗时御史唐垌,曾面弹王安石,且胡说一通,但神宗却不加责怪。由此可知

A.王安石的刚愎自用导致被谏官弹劾

B.御史台的设立有效的限制了相权

C.御史台设立的目的是加强君权统治

D.唐垌的弹劾有效防止了官员贪污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董仲舒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学生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由此可知以下不属于董仲舒教育主张的是

A.教育要培养品德高尚的人

B.人才要为国家服务

C.学校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儒学人才

D.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全体民众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清末学者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写道:前汉武、宣之间,经学大昌……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也。由材料可知前汉武、宣年间

A.儒者治经学重在阐发义理

B.儒学获得了独尊的地位

C.儒学发挥了经世致用作用

D.仅以儒学为据选拔人才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从汉至唐,《孟子》一直被列入子部,到南宋时,《孟子》则被列入经部,成为儒家的第十三部经书。元朝时,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地位仅次于孔子。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本思想深入人心

B.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C.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D.孟子在儒家中地位上升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规模和数量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这段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D.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史记•货殖列传》载:《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财匮少则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司马迁认为

A.西周实行工商食官

B.秦汉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C.农工商皆本,经济民生

D.耕种、加工、交换本末有别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史学家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以前,历代王朝均没有与外国平等交往

B.鸦片战争以后,仅晚清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不平等

C.鸦片战争使中西方关系从实质上平等变为不平等

D.鸦片战争使中西方关系由朝贡体制转向条约体制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传统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C.工业革命对中国冲击

D.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晚清重臣曾国藩和大学士倭仁虽然在对待西学的态度方面针锋相对,但是他们都具有浓厚的理学色彩,在他们影响下“学人轻蔑宋学的观念一变。”这种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社会危机的影响

B.经济变迁的推动

C.理学功能的更新

D.中央集权的削弱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1908年,中美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学生规程:自退款(庚子赔款)的第一年起,清政府在最初的4年内,每年至少应派留美学生100人。据此及所学推断可知

A.中国开始由学习英日政体转向美法政体

B.中美合作开启了中国人赴美留学的历程

C.美国希望通过教育为中国培养近代人才

D.美国试图以教育为工具增强对华影响力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有学者评价新文化运动者“不再过多强调从制度上解决自由问题,而是更强调能使恰当的制度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对自我和社会的态度”。这不能说明新文化运动

A.吸取辛亥革命政治失败的教训

B.否定制度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C.认识到批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D.强调社会意识对制度深层反应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史学家胡绳认为,中国近代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中从时间上能够衔接起来的三个环节是:1840~1864年;1864~1901年;1901~1919年。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应该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反抗外来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外来侵略与建立民主政治的统一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据史载,民国初年“内则军阀干政,干戈迭寻,外则列强环伺,压迫有加。实业供其股削……民间资金若无出路,壅塞于外国银行。在外商银行全盛时期,国人存款,多数无息,且有收取保管费者”。由此可见,“民间资金”寻求“出路”的主要原因是

A.“实业救国”政策的引导促进

B.中外反动势力的双重压迫盘剥

C.民族资本家获取利润的驱使

D.外国银行对中国资本收取保管费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甲午战争爆发

B.中华民国建立

C.抗日战争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共同纲领》规定,“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新中国是

A.资本主义国家

B.新民主主义国家

C.社会主义国家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下表是1953——1980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在此期间出现了一次农业增产的高峰,分析出现这次高峰的原因是

 

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提供制度保障

B.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

C.三大改造完成奠定物质基础

D.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1964年6~8月,毛泽东提出建设西部后方的主张。要把能搬的一线重要企业、科研机构、学校一部分迁移到云、贵、川、陕、甘、宁、青等省区;今后一切新建项目都应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这一主张的意义在于

A.改变了近代以来的工业布局

B.集中了工业与科研力量

C.使新中国可以对抗美苏威胁

D.促进了消费品的生产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历史发展进入新阶段。下列关于新阶段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

A.先改革后开放,以国内改革带动对外开放

B.去苏联模式,开创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农村发展的动力

D.始终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我国把外交立足点转向两个中间地带:亚非拉美是第一个,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我国外交发生这一转向的原因是

A.西欧和日本开始挑战美国的地位

B.苏联改革失败,美日欧形成鼎足

C.亚非拉美国家全都实现了民族独立

D.国际力量出现分化,中苏关系恶化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东方圣人孔子和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正是孔子死后十年,因此有人将他说成是孔子在西方的再生。两人思想的最大相同之处是

A.反对变法革新

B.主张民主政治

C.维护君主权威

D.强调知识和道德的作用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雅典将领阿里斯蒂德被公民大会陶片放逐后,仅过了两年多就被召回,因为波斯大军入侵,需要他参与作战。打败波斯后,他得以重新任职,而指挥战争获得胜利的功臣地米斯托克利却被陶片放逐。由此可见

A.直接民主导致了雅典的派系纷争

B.陶片放逐法是对将领去留的表决

C.多数人的意愿未必代表公平正义

D.主权在民容易导致城邦内部混乱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在罗马的自然法中,合法的婚姻在这样的人与人之间缔结:他们是罗马市民,男性确实适婚,而女性具有结婚的自然能力,根据法律的规定结合,不论他们是家父还是家子,但在家子之情形下,他们需要得到他们处于其权力下的尊亲的同意。这一规定体现了罗马法

A.要求在婚姻关系中尊亲敬老

B.提倡不同等级间的市民通婚

C.对市民的婚姻自由进行限制

D.仅仅保护公民间的婚姻关系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

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

C.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有学者认为,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在该学者看来,德国

A.统一之后仍实行君主专制

B.皇帝凌驾予帝国议会之上

C.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凸显

D.第二次工业革命提前完成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女权主义者提出了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设计并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但受到舆论责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妇女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这说明

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B.妇女装束变化与其社会角色变化相适应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妇女成为劳动者

D.妇女以穿着裤装和短裙来维护自身权利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俄国二月革命后,普列汉诺夫写道:“我们社会主义者确定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框架内容容纳不下现代高度发达的生产力,那时候资本主义一定要把自己的位置让给社会主义。但是对于俄国来说,这是比较遥远的未来的事。”据此,普列汉诺夫认为二月革命后

A.布尔什维克党应该大力发展俄国经济

B.俄国革命的任务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C.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仍是可以合作的盟友

D.俄国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1936年1月,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农业调整法》无效。1936年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土壤保护和国内配额法》,这一立法将农作物分为“消耗地力的”和“增加地力的”两类,规定政府向那些将耕地由“消耗地力的”作物改种“增加地力的”作物的农场主支付“保护土壤补贴”。这一措施是为了

A.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B.调整农业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

C.限制农业生产发展

D.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说:“自1949年以来,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工作,一直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的蓝图指导下进行的。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在独辟现代化道路这一点上.与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类似。”这类似是指

A.都面临着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孤立与威胁

B.都将发展私有制经济作为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必要手段

C.都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但给企业较大的自由

D.都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英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说:“国家只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所拥有的巨大力量,最终是要移交给超国家的全球性机构的。从‘联邦的世界’走向‘世界的联邦’,理所当然,势在必行。”下列机构中最能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是

A.世界贸易组织

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C.欧洲联盟

D.联合国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亮吉(1746—1809年),乾隆55年进士,1793年在对黔地进行考察后写出了蕴含着人口论思想的《治平篇》,文中(他)指出,“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培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曰:天地有法乎?曰: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曰:君、相有法乎?曰:移民开荒、轻徭薄赋、禁其浮靡、折其兼并、开仓赈民,如是而已。……此吾所以为治乎之民虑也。”但在“多子有福”的传统观念下,“其学说在当时及后世皆未尝有丝毫之影响,徒为今日历史上之资料而已。”

——摘编自张荫麟《素痴集》等

材料二  马尔萨斯(1766—1834年),英国教士、大学教授。产业革命之后,英国的人口与贫困问题日益突出。1789年,马尔萨斯出版《人口论》,指出:“没有限制,人口是呈几何速率增长,而食物供应呈算术速率增长。当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时,就会发生贫困和罪恶。”……“只有自然原因(衰老、战争、瘟疫及各类饥荒)和道德限制(包括杀婴、节育、晚婚)能够限制人口的过度增长。”建议对劳动群众和贫困阶级采取措施,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马尔萨斯首次强调人口过剩问题的重要性,其理论对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产生过影响,对这一理论的关注也引发了1801年英国全国第一次现代人口普查的实施,马尔萨斯人口论是近代人口学诞生的标志。

——摘编自张柏然《英汉百科知识辞典》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洪亮吉、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异同。(1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洪亮吉、马尔萨斯人口论对当时中英社会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

 

详细信息
34.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罗荣渠认为:“广义的现代化(近代化)主要是指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的大趋势:具体来说,这是以现代化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文明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深刻变化的过程。”一般认为现代化表现为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市场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科学化、理性化等。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近代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详细信息
35.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凯南向美国政府提交了8000字的“长电报”。电文中认为,克里姆林宫对世界事务的认知根源于苏联传统的不安全感。为了求得安全,他们从未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而是要将对手置于死地。凯南还将苏联描绘为一个专制传统早已与意识形态强制相整合的国家,因而它认为外部世界是敌对的。

——摘编自周建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逻辑》等

材料二  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写了一篇名为《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的报告。报告认为,战后美国争霸世界的动因是垄断资本的帝国主义扩张。美国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其竞争对手被削弱的时机,其资本已渗透到世界的许多国家,加强了在世界的经济地位。美国正在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向,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美国已成为苏联的对手。美国正运用着资本和军事这两种武器妄图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

——摘编自刘子奎《二十世纪东西方关系》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凯南“长电报”和诺维科夫报告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电报”中提到的美苏已由战时盟友变为“对手”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归纳凯南“长电报”和诺维科夫报告核心内容的共同之处,指出这两个报告形成各自认识的依据。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