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6-2017学年河北省定州市高二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古籍记载:战国时期“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其反映的现象是

A儒家、墨家垄断教育;

B教育开始普及民间;

C各国推行儒、墨思想;

D私人办学现象出现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德民。这些主张产生共同的社会背景是

A社会动荡矛盾尖锐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制度逐步发展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焚书坑儒独尊儒术的变化,反映了秦汉时期:

A封建制度建立并日趋完善

B儒法两派之争已有分晓

C仁政最终取代法治

D封建统治思想日趋成熟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什么思想

A经世致用思想

B批判君主思想

C自由平等思想

D重农抑商思想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下图a、b、c、d是儒家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对四个阶段分析不正确的是

Aa:秦朝时儒学陷入低潮

Bb:西汉“独尊儒术”,其他学派消亡

Cc:魏晋南北朝隋唐时儒学受冲击

Dd:明末清初时儒学正统思想受到冲击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韩非子主张“法治”。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A社会的长期动荡不安

B代表的阶级不同

C百家争鸣的趋同现象

D所处时代不同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下列有关近代前期的维新派思潮、民主革命思想和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B在中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C是爱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产物

D是进步和爱国的思潮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1903年2月,蒋百里在《民族主义论》中写道:“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制造派”是指

A地主阶级顽固派

B地主阶级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技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当时的中国

A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

B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国侵扰

C国家分裂、国力衰弱

D经济停滞倒退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鲜明,下列能体现宋代文学特色的佳句是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这位思想家主张

A民主共和

B改良维新

C暴力革命

D君主专制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顽固派、革命派与保皇派之类的思想争论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近代史,这些争论所涉及的共同话题可能是

A政治的民主化

B救亡图存

C经济的工业化

D思想的自由化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二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

材料三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概括材料一中朱熹“爱民”的主张。这体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宋代和明清时期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

 

三、选择题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顾炎武提出“政教风俗苟非尽善,即许庶人之议矣”。顾炎武这一主张

A背离了先秦儒家的政治理念

B丰富发展了传统儒家思想

C彻底否定了孔子的思想权威

D促进了早期启蒙思想产生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在中国文化史上,小说、戏曲等内部隐藏着反叛理性的思想意识与文化诉求,因而往往游离于主体意识形态之外。”这是因为小说和戏曲

A以反对宋明理学为宗旨

B都蕴含了反封建的精神

C反映了市民阶层的要求

D体现了民主意识的觉醒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观点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1865年

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1894年

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1903年

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1913年

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实现中国工业化

B实行民主政治

C推动中国近代化

D启蒙与救亡并重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

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

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指出:“《海国图志》之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这表明《海国图志》

A极大地震撼了当时的思想界

B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为维新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D是近代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这反映了孙中山

A承认地方享有高度自主权

B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

C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D对社会财富再分配思想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以下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①辛亥革命的爆发②五四运动的爆发

③中国共产党的诞生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一代风流人物的登场》一文指出,1894年,未来中国的主导者开始崛起,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等一大批政治新秀走上前台,他们因甲午战争改变了命运,更改变了人生态度和政治理念,中国历史则从此进入“快进”模式。他们主导的“快进”模式的特征是

A以推翻清政府为主要任务

B西方学说代替传统儒学

C以走资本主义道路为目标

D美国的政治制度为蓝本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这个办法”是

A武装夺取政权

B走十月革命道路

C建立责任内阁

D实行新三民主义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作为具体的政治历史事件的‘五四爱国运动’最足以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分水岭,因为从这一事件开始,新文化运动事实上从比较广义的文化运动的范围中发生某种突破……”下列现象可作为这种“突破”表现的是

A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

B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挑战

C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D新文化运动的阵营日益巩固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下列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兴起的先后顺序是

“专制主之君,立宪公之民;专制家天下,立宪公天下”

“中华(民国)立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政体虽更,民彝无改”

“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②④③

D④①②③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在近代中国最早认识到这种现状的是

A资产阶级维新派

B资产阶级革命派

C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D马克思主义者

 

四、综合题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材料题

古代中国文化是一元,儒学长期处于独尊地位。近代多元文化生态的出现,是中国文化的一大历史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董仲舒对策贤良,请表章(彰)六经,罢黜百家,凡非在六艺之科者绝勿进,自兹以往,儒学之尊,迪绝百流,遂乃兴学校,置博士……二千年来国教之局,乃始定矣。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材料二

晚清思想潮流与清代中期迥然有别……学术界由一枝独秀(汉学)转向多派并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晚清士人的学术视野也较以前宽广得多,打破了传统的界限,而开始了对西学的研究。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1915年《新青年》的创刊以及因此而兴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则进一步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一元结构……西方文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有了进一步的传播……《新青年》创刊对中国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的另一重大贡献,即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使人们从儒家思想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促进了多元思想格局的出现。

——郑大华《<新青年>创刊与中国近代的文化走向》

(1)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提出的思想主张,分析这一主张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时期中国文化的走向,请结合洋务思想加以说明。

(3)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西方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传播”。据材料三,归纳《新青年》创刊对中国文化的重大贡献。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以从中国近代的文化走向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