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礼记·曲礼》云:“大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又云:“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这表明“礼”的核心作用是 A.明辨血缘亲疏关系 B.规范社会秩序 C.区分尊卑等级关系 D.维系统治秩序
|
2. 难度:简单 | |
中国古代社会有“出妇之道”:女儿出嫁后,娘家的户口、土地、生活用品一律清除;不能继承娘家财产;改姓氏;不在传统伦理的三族(父族、母族、妻族)中;若一个家族因罪连坐,嫁出去的姑娘也不必受牵连。对以上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 A.古代社会重男轻女 B.三纲五常束缚女性 C.妇女家庭地位低下 D.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
3.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之亲疏。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材料说明周代宗法制 A.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 B.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D.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
|
4. 难度:简单 | |
秦朝三公九卿制最早可追溯到周朝的家国体制,它调和了战国统治集团内部的冲突,并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制度的建立奠定了雏形。这反映出三公九卿制度 A.构建了完全意义上的国家机构 B.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官僚制度 C.体现了若干权力分化制衡因素 D.代表着皇权政治的真正崛起
|
5. 难度:简单 | |
贾谊说:“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郡,输将繇使(辗转运送),其远在五百里而至…秦不能分尺寸之地…一输将起海上而来,一钱之赋,数十钱之费,弗轻能至也.”作者在此主要强调的是 A.分封制下赋税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 B.中央集权下租税征收成本大幅增加 C.秦朝的苛政导致民众赋役负担沉重 D.汉初的郡国并行制严重威胁中央财政
|
6. 难度:简单 | |
王夫之认为“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占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这表明他 A. 强调郡县制存在有其必然性 B. 通过理学解释治乱兴衰 C. 意识到郡县制改革的迫切性 D. 利用盛衰论谴告统治者
|
7. 难度:简单 | |
黄仁宇认为:“第一帝国”(秦汉)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而“第二帝国”(隋唐宋)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据此材料,“官僚政治”在“第二帝国”的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B.儒学开始影响官僚政治 C.社会中下层开始出任官僚D.世家大族垄断官场被破除
|
8. 难度:简单 | |
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 A.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 B.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 C.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 D.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
|
9. 难度:简单 | |
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对领事裁判权理解正确的是 A.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 B.是一项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规定 C.实现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 D.直接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
10. 难度:简单 | |
慈禧曾说:“我本来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期,因洋人欺负太甚了,也不免有些动气.虽是没拦阻他们,始终总没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我若由他们尽意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慈禧所称的“他们”是指 A.太平军 B.洋务派 C.八国联军 D.义和团
|
11. 难度:简单 | |
鸦片战争后,英国政府极力推动鸦片贸易合法化,其意图在1858年通过《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的签订得以实现.1905年自由党上台后,英国议会主动提议逐年削减并最终停止对中国鸦片出口.这种变化说明 A.鸦片贸易损害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B.工业革命的发展使鸦片贸易无利可图 C.英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受制于政党利益 D.自由主义者开始反思鸦片贸易的罪恶
|
12. 难度:简单 | |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及体系的依附地位。”在此以后的“此”是指 A.《南京条约》丧失关税主权 B.《天津条约》增开十处通商口岸 C.《马关条约》允许外国投资设厂 D.《辛丑条约》严禁中国人民反帝
|
13.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抗日战争期间一次战役的局部示意图,该战役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百团大战
|
14. 难度:简单 | |
1940年10月1日,日本内阁制定的《国土计划设定纲要》中提出日本本土着重发展军事工业、机械工业和精密机器工业;中国东北着重发展电气工业、矿业和部分机械及轻工业;在中国华北,注重制盐和矿业的开发;华中允许某种限度的轻工业发展;内蒙古以发展羊毛业为主,华北发展棉花,华中则要限制生产可与日本农作物竞争的农产品。该纲要说明 A.日本强化中日间的经济合作物资交流 B.日本要有步骤地在中国推进工业化进程 C.以日本的本土经济带动东亚经济发展 D.将占领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经济体系
|
15.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认为《资政新篇》的价值在于,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民革命提示了一条摆脱封建羁绊,甩开落后空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这反映了《资政新篇》 A.克服了农民阶级局限并具有可行性 B.体现了传统社会的平均主义心态 C.有着超前意义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D.获得了广大下层民众的理解支持
|
16. 难度:简单 | |
咸同年间,以湘淮系为主的池方军政大员的权势明显增强。清廷利用湘淮督抚内部的矛盾进行分化制约,安排非湘淮人员牵制湘淮督抚,自如地调动包括湘淮督抚在内的各地督抚。据此推知 A.重农抑商思想的改变 B.湘淮督抚专政与朝廷分庭抗礼 C.清廷以传统政策控驭各省 D.清政府维持了对地方的控制权
|
17. 难度:简单 | |
梁启超评说《临时约法》:“倘使我国约法将国会之弹劾与政府之解散权对立,则议员亦何至漫无忌惮以滥用其权力!苟滥用者则政府亦依法解散之耳,有何奇异!不幸而约法缺此规定,议员遂藉为护身符横行无忌,……而解散则又违法,然则此非政府之罪,实法律之罪也。”他在此评论的是 A.立法权与司法权的矛盾 B.约法之弊与政治乱象的关系 C.维新派与共和派的权力之争 D.议员的素质与滥用权力问题
|
18. 难度:简单 | |
据不完全统计,到辛亥革命爆发前,全国已成立的城市自治公所超过850个,镇自治公所超过530个,乡自治公所在1970个以上。据此可以推论出此时期 A.民主制度的建立是社会发展趋势 B.辛亥革命得到地方政府支持 C.出现了一定规模的民主实践活动 D.国家政府重视地方自治运动
|
19. 难度:简单 | |
在一则红色旅游解说词中有如下文字:“暗夜南湖亮斗星,燎原烈火向天明。征程二万经风雨,宝塔擎旗进北京。”其中“燎原烈火向天明”指代的历史现象是 A. 中共一大的召开 B.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C. 红军长征的胜利 D.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
20.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提出:只有当“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不是某个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军事领导),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不是辅助性的而是主导性的”时,中国革命才能说是进入了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那么,依据这一观点,中国进入“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标志应该是 A.五四运动 B.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国民革命运动 D.南昌起义
|
21. 难度:简单 |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
22. 难度:中等 | |
毛泽东说:“政协的性质有别于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也不是国家的行政机关。政协是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毛泽东这一论述的背景是 A.解放后共同筹建新中国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C.政治协商制度初步确立 D.文化大革命中制度破坏
|
23. 难度:简单 | |
“(20世纪)60年代出于对封建族权的批判,有人写了《封建家谱谈》,这是至今所见祖国大陆解放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间唯一的一篇关于家谱的论文。……一系列的政治运动使家谱被作为封建残余扫地出门,从全国收藏家谱原件最多的上海图书馆来看,家谱有许多来自造纸厂回收的废纸。”这说明 A.传统文化难以适应民主政治 B.社会中的宗法观念彻底消失 C.政治变革影响传统文化的生存 D.“破四旧”运动在上海最成功
|
24. 难度:简单 | |
有外国记者报道:“有选举权的公民都集中在会场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投自己最信任的一票,选出领导者。”选举结果公布后,人们欢呼雀跃,燃放鞭炮,场面让人仿佛回到了古代的雅典“这个场面”的出现是因为下列哪一文献的实现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
25. 难度:简单 | |
1959年9月,美国发表一份对华政策的研究报告:取消对中国大陆的禁运,赞成中共加入联合国,台湾则为普通会员;成立“台湾共和国”,台湾军队撤出金门、马祖等。对此,台湾方面回应:《开罗宣言》早已明文规定台湾归还中国,自1945年起即无所谓有台湾的法律地位问题。这表明 A.蒋介石改变追随美国的政策 B.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折 C.台湾当局坚持“一个中国” D.海峡两岸关系日趋紧张
|
26. 难度:中等 | |
制度是强制执行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外国观察家们都被中华文明的久远性与稳定性所深深震撼。19世纪中期在中国任职的英国领事官员T.T.Meadows根据他所获得的第一手观察资料对这些做出了以下解释。……其真正原因可归结为三个原则和一种制度……这三个原则是:1.以德治国优于凭武力治国。2.选拔最有贤能的人为国家效力是实现国家的政治清明必不可少的条件。3.如果君主道德败坏、醉生梦死,并由此导致高压的暴政,那么人民有权力处置这样的君主。一种机制是:公开选拔文官的科举考试制度。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自秦汉开始,中央设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其主要职责是监察。从汉武帝开始,监察与行政相分离,以行政区域划分为原则,设十三州刺史,监察地方,开创我国巡视监察制度之先河。自曹魏开始,监察向组织机构化方向发展,其标志是中央御史台的设立。 ——卜宪群《重视中国古代反腐倡廉经验》 材料三 封建君主对官员的道德要求首先是“忠”,其次才是“廉”,而人治下的反腐倡廉难免具有主观随意性。皇帝口含天宪、出言即法,随意性极大。 ——于永军《封建社会反腐败最终“败”在哪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治国中选官制度的演变有何规律? (2)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设置的根本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作者对封建社会反腐败的看法,并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目前中国反腐倡廉的建议。
|
27. 难度:中等 | |
关于中外近代史的开端,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国家地位变化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变化的起点。也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清政府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优越和先进性,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运动。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应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是基于社会结构的转型这一角度的。 ——彭南生:《一样历史多样观——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及主线》 材料二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1)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推断这两种观点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 (2)试从政治结构转型的角度,说明“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推断材料二两种教材关于世界近代史开端各自所用的史观,分别分析其史实依据。
|
28.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110年间……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 材料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上的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中国新闻网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内容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年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3)依据材料三、四,归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