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哪一特点 A.古代人们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牛耕完善了精耕细作生产模式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
2. 难度:简单 | |
清代学者王应奎在《柳南续笔》中说“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这一记载反映了 A.棉布已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B.棉花种植由边疆地区向内地扩展 C.棉纺织技术不断革新并日益推广 D.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
3. 难度:中等 | |
某博物馆收藏有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盎”,器内铭文记载:裘卫用玉璋与贵族矩伯换取了80朋(货币单位)的土地,并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完成。这段铭文反映出西周中期 A.井田制被严重破坏 B.土地交换合法化 C.出现僭越礼制现象 D.商品经济水平高
|
4. 难度:简单 | |
谢灵运在其《山居赋》中说:“春秋有待,朝夕须资。既耕以饭,亦桑贸衣。艺菜当肴,采药救颓。”这说明了他的田庄 A.主要从事商业生产 B.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 D.生产分工明确,交换频繁
|
5. 难度:中等 | |
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这被称为“无尖不成商”。后来慢慢变成了“无奸不成商”。该现象突出反映了 A.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B.重农抑商政策提出,商人地位相对低下 C.经世致用思想形成,商业理念以钱至上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生产关系技高一筹
|
6. 难度:简单 | |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
7. 难度:简单 | |
湖北大冶铜绿山战国铜矿遗址出土的采掘工具共14件,其中铁制工具13件(计铁斧4件,铁锤2件,六角形铁锄2件,缨1件,铁钻3件,铁耙1件),另一件是木槌。这说明当时 A.青铜时代已经结束 B.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C.牛耕得到较快推广 D.铁器的使用更加普遍
|
8. 难度:简单 | |
哥伦布在遗言中说:“承万能主宰的佑助,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我发现了很多其他住着食人者的岛屿……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结合这段材料和所学知识,下列结论具有真实性的是 A.哥伦布曾经到达印度并在印度建立了殖民地 B.哥伦布在死时才知道他发现了印度 C.哥伦布到达印度时,印度附近岛屿上住着食人者 D.哥伦布根本没有到达印度
|
9. 难度:简单 | |
“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这说明了 A.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 B.欧洲出现“价格革命” C.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
10. 难度:简单 | |
欧洲殖民者进行殖民扩张所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B.促进了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D.加强世界各地区间的联系,缩小了东西方历史进程的距离
|
11. 难度:简单 | |
经过两个世纪的争夺,英国最终战胜了法国,在18世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这场争夺从实质上反映了 A.先进国家对落后国家的胜利 B.先进制度对落后制度的胜利 C.英国“大陆均势”政策的胜利 D.工业国对农业国的胜利
|
12. 难度:中等 | |
下列是对有关瓦特蒸汽机问世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②为交通运输业发展铺平了道路 ③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④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3. 难度:简单 | |
1882年,德国的人口调查中还没有电力工业工人一栏,可是1895年德国电力工业工人就有25000人,到1906—1907年则达107000人。这反映了 A.德国进入了蒸汽时代 B.德国开始了工业革命 C.电力工业是德国日益重要的新兴产业 D.德国进入了信息时代
|
14. 难度:简单 | |
关于德意志帝国的成立,著名的美籍奥地利国民经济学家熊彼得认为,帝国成立本身意味着德国经济从某种桎梏中的“继续解放”和投资风险中政治因素的“继续变小”,从而促使德国企业主的投资热情和较前更大的努力生产。与材料观点不符的是 A.是德国工业革命的政治保障 B.推动德国工业革命快速发展 C.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D.减少了投资的政治风险
|
15. 难度:中等 | |
下表反映了甲午战争前中国洋纱输入的情况,由此可以推断,洋纱的输入 A.使传统土纱退出了中国市场 B.标志着中国已成为外商原料产地 C.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D.说明列强大量向中国输出资本
|
16. 难度:中等 | |
在中国近代史上,为了推动中国政治文明,民族资产阶级进行了长期的努力,但最终还是不能如愿。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小 B.没有建立真正的革命武装 C.没有充分发动农民参加革命 D.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纲领
|
17. 难度:中等 | |
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 C.一定程度上分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D.为辛亥革命到来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
18. 难度:简单 | |
1953年4月政务院发出通知,禁止农民随意(或经农村基层政府介绍)流入城市寻找工作,城市公私企业非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不得自行招雇农民工。这一规定 A.不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反映了优先发展农业的基本国策 C.造成了工业化建设的劳动力短缺 D.体现了国家对国民经济实施计划调控
|
19. 难度:简单 | |
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是指 A.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B.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C.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D.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
20. 难度:简单 | |||||||||
读下表,安徽省凤阳县粮食生产三年三大步,这种变化直接得益于
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乡镇企业的发展 D.人民公社的撤销
|
21. 难度:困难 | |
中国是世界的一个部分,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送世界各地,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发展。 材料二 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4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3~1934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围剿”。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1)根据材料一分析所述事件的历史意义。结合茶丝出口变化情况,说明19世纪中期中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联系所学,说明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动。 (2)近代以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自产生之日起就在夹缝中艰难求生。根据材料三概括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因素。
|
22. 难度:困难 | |||||||||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明上河图》 材料二 18——19世纪中期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摘自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材料三 考察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总的看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1949-1957年,是城市化起步发展阶段;(二)1958-1965年,是城市化的不稳定发展时期;(三)1966-1978年,是城市化停止发展时期;(四)1978年至今,是城市化的稳定快速发展时期。 ——国家统计局《新中国50年系列分析报告之三》 材料四在19世纪上半期的伦敦,人满为患,迁移到城市里的穷人,大多只能靠乞讨为生。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与此相反,英国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拥有艺术收藏品,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外国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世界近现代史》 请回答: (1)从经济的角度,结合材料一图片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第(一)、(四)阶段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四概括英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