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7届河南省周口市英文学校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    B. 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

C. 分封制保证了周灭商的成功    D. 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晋国是姬姓封国晋燕两国可以通婚晋宋两国可以通婚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古之王者不忍以刑穷天下之民也是故一家之中父兄治之一族之间宗子治之。其有不善之萌莫不自化于闺之内。”材料表明

A.统治者应减轻刑法实行开明统治

B.家庭教育有利于社会稳定

C.宗法制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D.君主专制难以治理好国家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国学家钱穆指出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是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优良的政治制度指的是

A. 宗法制

B. 郡县制

C. 行省制

D. 中央集权制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18世纪中叶英国政治家威廉·庇特说“最穷的人在他的寒舍里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风可以吹进这所房子……但是英王不能踏进这所房子他的千军万马不敢进入这间门槛已经破烂的房子。也就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这表明英国政治制度的精髓是

A.法治至上

B.分权制衡

C.责任内阁

D.虚位君主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1871年4月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与当时的英国相比德国确立的政体特点不包括

A.国家元首掌握国家大权

B.内阁领袖去留由元首决定

C.民选议会掌握立法实权

D.具有浓厚的军事专制色彩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这是一部充满了设计者的理想和对未来寄予憧憬的宪法。它所创设的一整套政治制度和原则……成为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制定宪法的范例和模本"。该宪法确立的政体是

A.民主共和制

B.君主立宪制

C.民主集中制

D.责任内阁制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中英战争

B.鸦片战争

C.通商战争

D.夷匪犯境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

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

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

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学者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1911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主要理由是辛亥革命

A.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

C.实现了生话上的移风易俗

D.颁布<中华民临时约法>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A. 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

B. 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C. 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D. 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二战后期在联合国的创立过程中美国总统罗斯福极力支持中国的原因在于

对苏联政府的强烈要求作出的妥协认识到美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依赖性

希望中国成为制衡苏联的重要力量肯定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这分明是一个深刻的道理把纷繁的国家问题化简把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融合。同时也郑重地向世界宣告不屈的中华民族有信心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事情。伟大的实践再一次将成熟的理论升华。”这首网络诗歌所反映的思想主张

A.体现了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B.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C.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D.首次提出是为了解决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一位村长说“现在做村官太累了担子重压力大。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的任务完成就行了。现在不同了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上面满意你更得对百姓负责。”以上村官任务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农村

A.实行了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B.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

C.坚持和加强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健全和发展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以下是私服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该画中主题体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③①②④    D. ④②③①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根据它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而且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这句话中的“它”指的是

A.《四月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大抗议书》

D.《人权宣言》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国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决议使用“恢复”一词的原因是

①中国是《联合国家宣言》的签字国

②中国是《联合国宪章》的签字国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被剥夺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马克思称赞说“公社并不像一切旧政府那样自以为永远不会犯错误。公社公布了自己的言论和行动它把自己的一切缺点都告诉民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的是

A.公社公职人员勇于承认错误

B.公社机构的透明化

C.公职人员对人民负责

D.对公职人员实行人民群众监督制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共同纲领》第十七条规定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该规定所体现的原则源自

A.巴黎公社

B.十月革命

C.五四运动

D.解放战争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小明同学在复习历史时写下了下图所示的笔记。据此判断其复习主题应是

 

A.新中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制定

B.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C.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图。导致1956年和1965年出现中外建交热潮的原因有

 

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②日内瓦会议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扩大了中国的影响

③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打开外交新局面

④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积极开展外交活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针对的是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

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C.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这首军歌广为流传的历史时期是

A.辛亥革命时期

B.北伐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1923年中共“三大”指出“对于工人农民之宣传与组织是我们特殊的责任引导工人农民参加国民革命是我们的中心工作。”材料主要表明此时的中国共产党

A.以组织工人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B.开始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C.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D.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所说的“战略转移”是指

A.秋收起义

B.井冈山会师

C.红军长征

D.西安事变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在另一种条件下继承了辛亥革命没有做完的事业”。材料中的“事业”是指

A.发展资本主义

B.反帝反封建

C.建立民主政治

D.实现国民平等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反映了太平天国群众的政治经济诸多要求。从经济学的视角看其重大价值在于

A.提出顺应世界潮流的政治体制变革主张

B.变土地私人所有制为“天下人同耕”的公有

C.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异曲同工

D.打破土地兼并局面以实现“耕者有其田”理想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进行不断接触。--摘编自谢益罡《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歧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3就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分析日本对华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改变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法制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

材料二

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汉文帝接受贾谊的“儒家‘兴礼乐’,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议。汉律规定,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捕的,必须先奏请皇帝批准,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宽容。刘邦时,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惠帝时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为官吏”。--据李小兵《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整理

材料三

罗马帝国时期查士丁尼皇帝敕定的《法学总论》中明确界定“法学是关于神和人的事物的知识是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科学。”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任何人都享有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法制史学者将唐高宗时颁行的《唐律疏议》与“罗马法”相提并论并视之为古代中华法系的代表著作。《唐律疏议》首篇开宗明义“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可见中国传统的法律思想实质上是“以法制国therulebylaw”而不是“法治theruleoflaw不过是君主用刑罚律令来控制臣民罢了。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

(2)对比材料二、三,指出古代中国与罗马法律在保护对象、立法理念等方面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三比较罗马法和中国传统法律精神或原则的不同。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