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据郭宝钧《中国青铜器时代》统计,甲骨文字数分类如下表,材料说明,殷商时代
A.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B.人类的自我认识已较深刻 C.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D.小农经济是主要生产方式
|
2. 难度:简单 | |
方行《清代农民经济扩大再生产的形式》:“往时江南无尺寸隙地,民力田,佃十五亩者称上农,家饶裕矣,次仅五六亩,次三四亩,佐以杂作,非凶岁亦可无饥,何者?男耕于外,妇人蚕织于内,五口之家,人人自食其力,不仰给于一人也。”材料反映出江南农村 A.家庭手工业的收益高于农业 B.小农经济生产模式未改变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显著提高 D.土地利用率高但兼并严重
|
3. 难度:简单 | |
费孝通先生曾将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描述为“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按照……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之中。其中,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差序格局”的模板,其它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据此可知,“差序格局” A. 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B. 使先秦血缘政治得以延续 C. 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 D. 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
|
4. 难度:简单 | |
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里的“空前绝后的大意义”是指辛亥革命 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C.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D.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
5. 难度:简单 | |
在中国近代史上,各阶层一直在内忧外患中寻找着强国御侮之道。其中农民阶级发起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发起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从社会发展演进的角度看,对上述事件概括正确的是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都始终将自由作为奋斗目标 C.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D.世纪之交出现了反侵略的高潮
|
6. 难度:简单 | |
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蚕绩缝衣裳。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此规定反映了太平天国 A.要求社会平等的愿望 B.追求绝对平均主义 C.具有鲜明的小农意识 D.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
7. 难度:简单 | |
毛泽东曾说:“大革命失败以后,官逼民反,共产党被‘逼上梁山’,那个时期我们不大讲孙中山,不把孙中山丢开自己就站不起来,如同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一样。”毛泽东的这段话反映了 A.三民主义的内容存在局限性 B.三民主义与中共的革命目标不符 C.国共两党的革命领导权之争 D.中共更加重视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
8. 难度:简单 | |
关于古希腊民主政治实质,威尔斯在《世界史纲》中指出:“民主的近代观念和希腊城邦的民主大不相同……当时的民主就是平民的政府;这是全体公民的政府,是多数人的政府以区别于少数人的政府。”对材料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参与民主人数多少是古代与近代民主之异 B.古希腊民主是全体公民的民主 C.近代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政府 D.古希腊的民主优于近代的民主
|
9. 难度:简单 | |
《南京条约》第十一条中规定:“议定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往来,用照会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此条款标志着 A.清政府外交政策有所调整 B.华夷观念已经改变 C.中国外交开始半殖民地化 D.中外关系趋于平等
|
10. 难度:简单 | |
《十二铜表法》规定,凡涉及公民的生死问题时,需要执政官主持的人民大会(元老院)作出决定;凡属科处罚金一类的犯罪,就交由平民团体审判。这表明罗马法 A.严格限制公民的自由 B.带有习惯法伸缩性痕迹 C.崇尚秩序和平衡 D.由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
|
11. 难度:简单 | |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
12. 难度:简单 | |
1901年,摩根、洛克菲勒、哈里曼等垄断巨头联合成立北方证券公司,其目的是垄断铁路事业,抬高运费。1902年司法部长根据总统的指示,以北方证券公司违反《谢尔曼反托拉斯法》为理由,对它起诉。对该垄断组织的起诉 A.旨在规范资本主义经济秩序 B.宣告摒弃自由放任政策 C.体现政府对垄断组织的否定 D.奠定了福利国家的基础
|
13. 难度:简单 | |
“公平公正”、“有教无类”成为近年“中国梦”的重要内涵,社会文明程度取决于阳光能否照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这也是古今人民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之一。以下重要制度能较好体现以上理念的是 A.按嫡庶身份分配政治权力 B.按道德声望推举官员 C.按门第出身决定官位高低 D.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
14. 难度:简单 | |
1919年1月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人在《新青年》杂志影响下,创办《新潮》月刊,提出以下基本目标:(一)“唤起国人对于本国学术之自觉心”;(二)“为不平之鸣,兼谈所以因革之方”。1919年5月罗家伦在《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中提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著名口号。这突出表明 A.文化斗争是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变革的先导 B.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前期发挥主力军作用 C.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斗争旗帜 D.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
15. 难度:简单 | |
列宁认为:“革命能够和平发展,因为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没有外力压制人民,因此不能采取一般的暴力方式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他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在苏维埃内部开展斗争,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上述材料反映出 ①当时俄国已经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②当时苏维埃内部存在派系斗争 ③当时俄国存在和平夺权的可能性④列宁主张用和平方式夺取政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16. 难度:简单 | |
1793年9月,法国公安委员会颁布治罪条例,政治主张温和,对“自由”没有贡献的都在治罪之列。有学者指出:“这个时候,你是站在断头台下欢呼,还是在断头台前一边被刽子手捆绑,一边听着别人为你死亡的庆典欢呼,那全是看运气了。”这反映了当时的法国 A.背离了大革命的初衷 B.自由观念获得普遍认可 C.封建主义势力复辟 D.人民获得了广泛的自由
|
17. 难度:简单 | |
中共某部队曾于1946年向中央发出此电文:“我们提议中央能允许我们在本月底即开始实施主力突围的计划,即经鄂中分两个纵队分别向陕南及武当山突围,然后转至陕甘宁边区”。该电文发出的背景应该是 A.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C.国民党军队进攻陕北解放区 D.解放军决定进行战略反攻
|
18. 难度:中等 | |
下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对其信息认识表述最完整的是
A.中国进一步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 B.中国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中国不断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列强的经济侵略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影响
|
19. 难度:简单 | |
在1689年到1834年的一百多年时间里,英国国王利用其行政权,通过任命内阁、收买议员、安插亲信等手段,对国会和政府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操纵。这充分说明 A.光荣革命后英国王权一度出现反弹 B.国王违背宪法规定肆意扩张权力 C.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过程的渐进性 D.资本主义发展尚不足以制约王权
|
20. 难度:简单 | |
美国1787年宪法颁布时其中并未包含保护公民权利的“人权法案”,作为宪法主要起草人之一的汉密尔顿对此曾这样论述:“在公开宣称基于人民权力,由人民的直接代表与公仆执行的宪法之中,就严格意义而论,人民不交出任何权利;既然人民保留全部权利,自然无需再宣布保留任何个别权利。”下列表述与汉密尔顿观点一致的是 A.“人权法案”的缺失是宪法制定者无意疏忽所致 B.“人权法案”的制定不符合建立强权政府的需要 C.公民权利通过主权在民的宪政原则受到充分保障 D.公民权利通过政府权力严密的分权制衡得以保障
|
21. 难度:中等 | |
1896年,日本对中国的棉纱输出立刻增长了4.3倍;1897年在1896年的基础上又增长了1.8倍。这说明 A.中国近代纺织原料主要依赖进口 B.帝国主义进入资本输出的阶段 C.近代中国经济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D.中国民族工业对棉纱需求剧增
|
22. 难度:中等 | |
一战时期,中国兴起了一轮新的投资办厂热,这被史学家称为继洋务运动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两次工业化浪潮都 A.体现了政府的主导作用 B.承担民主革命的重任 C.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化 D.与外部国际环境有关
|
23. 难度:简单 | |
“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以下可以印证《全球通史》中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B.“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C.“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D.“京师五方所聚,其乡各有会馆”
|
24. 难度:简单 | |
“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B.宋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 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
25. 难度:简单 | |
1517年,葡萄牙使团第一次来访中国,《武宗实录》载:“佛郎机国(葡萄牙)差使加必丹末等贡方物,请封,并给勘合。广东镇抚等官以海南诸番无谓佛郎机者,况使者无本国文书,未可信,乃留其使者以请。下礼部议处。得旨:令谕还国,其方物给与之。”对材料解读最恰当的是 A.明朝政府严格遵循国家间交往礼节 B.表明当时明朝政府并未严格执行海禁政策 C.表明明朝政府对西方国家自由贸易行为的不了解 D.是当时中国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重要体现
|
26. 难度:简单 | |
下图所示为清朝道光年间的一份官方文件(部分),由此可见当时 A.思想封闭,观念落后 B.列强入侵,走私猖獗 C.五口通商,主权受损 D.取消“海禁”,鼓励贸易
|
27. 难度:简单 | |
决定下表中企业走向的主要因素是 1875—1884年洋务派创办煤矿企业状况
A.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B.自然经济的抵抗 C.封建官商合办的经营方式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28. 难度:简单 | |
1913年,中国进口的各种机器总值仅800万关两,占该年进口总值的1.4%;但到1936年,已增至3800万关两,占该年进口总值的6.4%。其中来自英、日、美、德的纺织机械和电力设备名列前茅。材料表明 A.中国近代化的水平大大提高 B.中国经济的发展环境已发生根本变化 C.中国进一步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 D.中国已广泛运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
|
29. 难度:简单 | |
一场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稍后的中国,循序渐进的洋务新政就此终止。自1895年算起,至1915年袁世凯“帝制自为”,在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这种剧烈的变化反映了 A.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B.甲午战败引发中国人的政治激进 C.近代中国社会变革速度超过西方 D.革命成为社会变革唯一的主旋律
|
30. 难度:简单 | |
民国初年中国人的着装,据1912年3月的《申报》记载,当时出现了“中国人外国装,外国人中国装”,“男子装饰像女,女子装饰像男”,“妓女效女学生,女学生似妓女”,以及平民穿官服、官僚穿民服的现象。材料主要反映了 A.民国时期人们服饰观念开放 B.民国时期告别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C.辛亥革命瓦解了中国的衣冠体制 D.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
31. 难度:简单 | |
对于16世纪的西班牙,某学者这样形容:“犹如一张巨人之口,吞进并咀嚼食物,除了经过的气味和偶尔粘在牙齿上的碎屑之外,没有留下任何东西,而仅仅是为了把它送进器官”。上述“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主要是指 A.还没有发生资产阶级革命 B.资本主义工商业没有发展起来 C.没有发生“商业革命” D.失去其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
32. 难度:简单 | |
19世纪早期法国思想家傅立叶说:“任何一个劳动者都由于个人利益而与群众处于斗争状态,对群众不怀好意。医生希望自己的同胞患寒热病,律师则希望每个家庭都发生诉讼;……在文明制度的经济体系中,每一个人都这样处在蓄意与群众斗争的状态中。”这种现象表明 A.社会转型中人们精神的扭曲 B.经济危机中社会秩序的混乱 C.工业革命加剧人们私利观念 D.资本家对剩余价值无限追求
|
33. 难度:中等 | |
14-19世纪上半叶,英国规定,不准在海岸线五英里范围内剪羊毛,为的是遏制原料输出;1721年的禁令规定,凡使用或展示任何进口棉布的一律课以高额罚款。材料所能说明的贸易保护政策 A.是英国始终严格执行的经济政策 B.有利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 C.解决了工业革命中原料不足的问题 D.是为了保护基础薄弱的民族产业
|
34. 难度:简单 | |
伦敦大学成立于1828年。与传统的牛津和剑桥大学相比,有诸多创新之举。它是英国最早给与女性与男性同等教育权利的高等学府。招生不分教派,神学被排斥在课程之外。……教学语言是英语而非拉丁语,课程设置以实用而非以古典为导向,学科设置广泛且强调学以致用。伦敦大学不断创新的主要原因是 A.民主政治的完善 B.工业革命的需要 C.自然科学的发展 D.开拓世界市场
|
35. 难度:简单 | |
在世界近代历史上,曾出现如下国际分工: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品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促成这一分工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荷兰和英国的殖民掠夺 C.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第二次工业革命
|
36.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很久以前,就想写一部中国的政治史。一则我认为政治乃文化体系中的一要元。尤其如中国,其文化精神偏重在人文界。更其是儒家的报复,一向着重修齐治平。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绝不该忽略中国传统政治。再则我认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成长。就历史经验论,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历史上一切以往制度俱如是,当前的现实制度,也何尝不如是。我们若不着重本身人事,专求模仿别人制度,结果别人制度,势必追随他们的人事而变,我们也还得追随而变,那是何等的愚蠢。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概括钱穆的一个观点,运用中国近现史的史实论证其科学性。(要求观点明确、试论结合、事实准确)
|
37.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扬州的区位条件十分优越,处于长江与运河‘T’字型交汇处,沟通南北的运河要道和连接东西的长江是其生长发展的命脉所在。扬州居南北交通枢纽和明清两淮盐业中心的地位,使其成为沟通南北东西贸易的“四汇五达之衢’,成为长江下游地区最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之一。四方舟车、商贾荟萃,商业高度繁荣。不仅如此,运河还被赋予了更多的国家政治、军事功能,从唐朝开始,扬州就成为东南漕粮转运京师的咽喉,一直至清中叶。为了保证漕粮能顺利运达京师,历代王朝都加强对扬州的统治,并不惜巨资和代价对运河进行疏浚、整治,以保证国家命脉一运河的畅通,从而也确保了扬州在漕运中的咽喉地位和商业、贸易的繁荣。 ——何一民《中国传统工商业城市在近代的衰落以苏州、杭州、扬州为例》 材料二 曼彻斯特的真正崛起是工业革命以来的事。18世纪80年代第一家棉纺织厂在曼彻斯特诞生。到1830年,曼彻斯特的棉纺织厂已达99家。自1780年后的四十年中,拥有全国棉纺织工业的四分之一;也是原棉和棉纱的贸易中心。1830年建成利物浦一曼彻斯特铁路。最早被清政府派赴欧洲考察的官员斌椿在《乘槎笔记》(1866年)中写道:‘此地人民五十万。街市繁盛,为英国第二埠头。中华及印度、美国棉花皆集于此。所织之布,发于各路售卖……往织布大行(指工厂)遍览。楼五重,上下数百间。工匠计三千人,女多于男。棉花包至此开始。由弹而纺,而织,而染,皆用火轮法……织机万张,刻不停梭。每机二三张以一人司之。计自木棉出包时,至纺织染成,不逾晷刻,亦神速哉?”那时的曼彻斯特已从旧集镇发展为英国有数的大城和世界棉纺工业之都。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扬州城市发展的特点及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曼彻斯特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扬州和曼彻斯特一衰一兴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