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某学者指出,限定宗法制内涵的前提是肯定宗法制源于原始时代后期的父系家长制,这自然就会将氏族与宗族混同一致来看待。其实,宗法就是宗族之法。该学者意在说明 A.宗法制产生时间相对较晚 B.宗法制建立在氏族基础上 C.宗族的形成是宗法产生的前提 D.氏族是宗法制产生的基础
|
2. 难度:中等 | |
据《左传》记载,春秋后期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阳虎独掌权柄后,标榜要替鲁国国君整肃跋扈的大夫,此举不仅得不到知礼之士的赞成,反而受到批评。因为此举 A.挑战了宗法制度 B.损害了大夫利益 C.冲击了天子权威 D.不符合周礼规定
|
3. 难度:中等 | |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名号为“参议朝政”、“参议得失”等。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同为宰相之列。这样,宰相群体已不限于三省长官。这表明 A.唐朝三省议事已名存实亡 B.新设官职逐渐融入三省六部 C.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削弱 D.唐朝时官僚制度还不成熟
|
4. 难度:中等 | |
苏格拉底曾鼓励柏拉图的叔父积极投身政治活动,当后者表示在公众面前演讲感到害羞和紧张时,苏格拉底说道:“你究竟怕谁啊?是那些洗染工、鞋匠、木匠、铁匠,还是那些农民、商人,抑或是那些在市场上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的小商贩?是这些人组成了公民大会啊。”这表明苏格拉底主张 A.精英政治 B.代议制民主 C.直接民主 D.贵族政治
|
5. 难度:中等 | |
同等的人交互做统治者也做被统治者”。因此“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情形在雅典是不存在的。这说明 A.雅典的社会结构有效制约了权力的滥用 B.雅典选举制度没有等级差别和贵贱之分 C.人人平等是雅典社会民主和自由的基础 D.轮番而治有利于雅典社会的正义与公平
|
6. 难度:中等 | |
罗马法学家认为,在适用于特定民族的市民法和适用于全人类的万民法之外,还有“自然界教给一切动物的法律”——自然法,“而奴役是违背—切人都是生而自由的自然法的。”这反映了 A.罗马法学家追求公平正义的立法原则 B.罗马法不断发展完善为一部自然法 C.使用中的罗马法丧失了自然法的精神 D.天赐人权的思想理念贯穿于罗马法
|
7. 难度:中等 | |
自太平天国运动以后,“中国从未有过如此规模的杜会大暴动,西方列强被这种全国性反帝怒潮惊呆了”。读图1,这场“大暴动”的兴起地点大致位与 A.① B.② C.③ D.④
|
8. 难度:中等 | |
《中国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宣言》中称,民族主义是被征服民族抵抗战胜民族,是以本党之民族主义主张融合与此人类四分之一人口,以与战胜民族反抗。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由支持转而压制民众,摧残民众团体。这反映了 A.国民党趋向政治独裁 B.国共两党开始出现利益分歧 C.资产阶级反侵略失败 D.中共民主革命目标发生变化
|
9. 难度:简单 | |
在四川方言实景剧《抓壮丁》中,国民党官僚到处抓青壮男丁充军,鱼肉乡里;在“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口号的宣传下,青年学子慷慨激昂,投笔从戎。发生于同一历史时期的两幕截然不同的场景反映了 A.国民政府发动北伐战争 B.国民政府推行征兵制 C.国民政府“围剿”红军 D.共产党影响逐步扩大
|
10. 难度:简单 | |
毛译东说:“中国社会是—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及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国事是国家的公亊,不是—党—派的私事。因此,共产党员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据此,中共在根据地 A.建立革命统—战线 B.建立抗日民主政府 C.实行务实土地政策 D.确立政治协商制度
|
11. 难度:简单 | |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中写道:“1784年,小威廉出任英国内阁首相,他的施政措施起先未得到下议院的赞同,他便解散下议院,重新进行选举,结果他得到新议员的支持,仍旧执政。”这一事件说明 A. 议会对内阁首相失去制约力 B. 内阁失去议院信任即应辞职 C. 英国民主政治在碰撞中完善 D. 内阁首相利用制度漏洞专权
|
12.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指出,20世纪30年代,美国代替英国引領全球多边自由贸易体制的建立: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逐渐从多边自由贸易政策转变为多轨并进的自由贸易政策,广泛推行单边的贸易保护主义,双边的贸易开放协定和区域性的自由贸易组织。这说明 A.经济多极化趋势制约了自由贸易的发展 B.国家实力的变化决定着贸易政策的调整 C.美国的贸易政策受世界贸易组织的制约 D.自由贸易体制不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求
|
13. 难度:简单 | |
1947年,英国政府照会美国国务院,希望美国取代自己向希腊、土耳其继续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并且从希土撤军。“杜鲁门主义”随之出台,美国国会拨款援助希土。这—照会 A.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B.希土两国为英国的殖民地 C.英美联合对苏联进行遇制 D.英国对冷战的爆发负有责任
|
14. 难度:困难 | |
二战后美国主导的盟国军事占领当局推动日本进行改革,主要指令如下,材料反映美国推动日本改革的目的是 A.促进日本非军亊化与民主化 B.控制日本以对苏冷战 C.消除日本封建主义残余势力 D.遏制与孤立中国政府
|
15. 难度:中等 | |
《管子·乘马第五》在描述农业生产时写道:把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可以使农民自身抓紧农时。这样,他们就能晚睡早起,父子兄弟全家关心劳动,不辞辛苦地经营。这一经济思想 A.推动了租佃关系的确立 B.是在变革生产组织方式
C.推行重农的经济政策 D.是要废除土地国有制
|
16. 难度:中等 | |
宋代行业组织曾一度空前发展。在“行”的数目上,曾发展到440行。如北宋后期的开封城内,有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属160种行业。这些行业组织的发展 A.反映商业环境的变动 B.改变了传统经济结构 C.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D.扭转了北方经济颓势
|
17. 难度:简单 | |
元代纸币的流通数量,中统元年(1260年)发钞73352锭,平均每人为62文;到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时,发行数额猛增至5098285锭,每人合13134文;再过20年左右,纸币流通数量又增长数十倍。元代纸币政策的主要影响是 A.扩大社会贫富差距 B.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削弱政权统治的基础
|
18. 难度:中等 | |
明代南直隶松江府棉纺织业发达,所需棉花多赖北方通过运河供给;安徽芜湖的浆染很有名,所用的原料则来自福建。这反映当时 A.运河沟通南北经济 B.对外贸易发达 C.经济区域分工加强 D.商业城市兴起
|
19. 难度:简单 | |
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神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系那个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该材料意在反映明清时期 A. 社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 B. 商人政治地位空前提高 C.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 D. 封建伦理道德得到强化
|
20.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表.表格数据反映了 中国近代府期丝织品出口数值表单位:万海关两 A.丝织行业仍然拥有竞争优势 B.传统自然经济抵制西方侵略 C.列强商品输出激化市场竞争 D.民族企业发展迎来短暂春天
|
21. 难度:简单 | |
1961年,陈云通过对靑浦县的实地调研,向中央递交了《母猪也应该下放给农民私养》、《种双季稻不如种蚕豆和单季稻》、《按中央规定留足自留地》等报告。这次调研活动 A.纠正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偏差 B.响应了经济战线“大跃进”的号召 C.体现了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反思 D.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展
|
22. 难度:中等 | |
1984年10月20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实行计划经济同运用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统一的,把它们对立起来是错误的。”对以上决定认识£确的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泾济体制 B.实行政企分开以增强企业活力 C.对外开放,创办沿海经济特区 D.探索克服计划经济弊病的途径
|
23. 难度:中等 | |
“官办汉阳铁厂于光绪二十二年交盛宣怀招商承办,讫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呈部注册,遵照奏定商律办理.”1908-1911年间中国国内钢铁市场的平均整体容量约为29万余吨,其中汉阳铁厂年均总产量为12万余吨(其中出口量约五万余吨),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得出的结论准确的是 A.该铁厂创办于清末新政的大潮之中 B.于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超过三分之一 C.改变了国内市场由列强主宰的格局 D.以官办为始的中国近代工业化缩影
|
24. 难度:中等 | |
1660年代至1760年代,英国东部地区发生了农业技术革命。其中一项新技术叫做“四区轮作制”,即分别在农场的四块士地上种植芜菁、小麦、萝卜、大麦,四年里轮流更换,不让任阿地块休闲,同时叉能保持地力。这一革命 A.推动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B.促成英国实现粮食自给 C.导致英国东西部经济差距扩大 D.揭开英国圈地运动序幕
|
25. 难度:中等 | |
19世纪开始时,美国发明家惠特尼为政府大量制造滑膛枪,有访问者对惠特尼的这种革命性技术的基本特点作了恰当的描述:“他为滑膛枪的每个零件都制作了一个模子。据说,这些模子被加工的非常精确,以至于任何滑膛枪的每个零件都可以适用于其他任何滑膛枪。”惠特尼的“革命性技术” A.揭开美国工业革命的序幕 B.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 C.诠释了科学理论的重要性 D.改进了滑膛枪的结构
|
26.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明代的君巨冲突中,礼被抗争之臣反复提及,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礼与理二者相通,士大夫据礼成理,持守理在君上的政治价值观,理在君上观的背后支撑是天下为公观、法祖观与君德观,这三种观念在传统政治文化中具有接近公理的地位。在士大夫观念中,已将顺从与匡救并举当做理想的臣道,并不以服从才主为是。明代士大夫虽因官职不同,具体的政治诉求不同,但就朝廷公共权力的分配这一角度看去,都指向反对皇权专制极端化。主张君臣分职、共治天下。 ——摘编自李佳《论明代的君巨冲突》 材料二 l837年,维多利亚继承了王位。首相墨尔本把女王寝宫中的侍官换成清一色的辉格党贵妇,诱使维多利亚在政治上采取了自由党立场。1839年墨尔本政府在下院多次遭到保守党批评,在围绕政府重要决策投票时,内阁仅获5票多数,墨尔本决定辞职并劝女王及时任命保守党(由托利党演变而来)领袖皮尔任内阁首相。不料皮尔得寸进尺,非要她遣散宫廷中的辉格党贵妇才会出面纽阁。女王愤然回绝,皮尔拒不组阁。女王丈夫阿尔贝特告诫她:身为立宪君主,面对党争应持不偏不倚的超脱态度;尽量任用能在下院获得多数的人为首相。于是,女王邀请皮尔组阁,历时两年的寝宫危机以维多利亚的让步落下帷幕。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虚君制的逐步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君臣冲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英国政治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
27.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自1517年葡萄牙使臣托梅皮雷斯抵达广州以后,欧美与中国的直接贸易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到了可观的规模,以白银为计量单位的中国丝织品价格在美洲是西班牙同类产品的1/3,在欧洲是荷兰同类产品的1/2。千百年间发展起来的中国工艺技术精良,绸缎、棉布、麻织品、锡铅制品、火药等风靡欧美。资源丰富、人丁兴旺的中国江南,更多土地被广泛种植桑麻漆棉,西班牙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都不得不用硬通货购买中国商品,巨额的贸易顺差使美洲白银总产量的1/3-1/2流入中国。明朝嘉靖年间,官铸铜钱1000文相当于白银一两,中国逐渐形成白银为本、铜币为辅的银本位制度。1934年美国政府实施《购银法案》,提高银价,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民政府被迫于1935年废除银本位。 ——摘编自黄达《金融学》 材料二 16、17世纪,从利物浦等海港出发的奴隶商船、海盗船活跃于非洲与美洲大陆,一本万利的“海上贸易”使英国的毛呢、布匹、高档酒价格急剧上升,拥有十多万只羊、酒窖千所、纺机百部的大农场、大工场遍布英国。同一时期,中国金银比价约为1:7,欧洲约为1:15.5,英国商人纷纷将美洲白银输入中国套换黄金获利。1717年,金银贬值,物价飞涨,英国皇家铸币局局长牛顿规定,将黄金价格确定为每盎司等于3英镑17先令10.5便士,从此英镑按黄金固定了价格,牛顿创制了金本位的最早雏形。1821年,英国立法正式确立了金本位制,规定每英镑含7.32238克纯金,英镑与其他国家纸币或铸币按各自含金量自由兑换,世界贸易在19世纪中后期进入了“英镑世纪”,在经历了一战、30年代大危机和二战后,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国际黄金储备的巨大实力二空前稳固,这就使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可能。 ——摘编自彼得·马丁《资本战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明清时期中国银本位制度与19世纪英国金本位制度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前期中国银本位制度与英国金本位制度衰落的共同因素。
|
28. 难度:困难 | |
材料一 清末民初,鉴于鸦片危害日益加剧,苏州地区掀起禁烟运动。1906年江苏巡抚陈夔龙规定:“凡地方亲民之官,通饬一概不许吸烟,如有瘾不戒,私自偷吸,查出撤任严办”,“为民先导”,苏州禁烟总会动员学生上街演说,散发传单,向民众宣传禁烟的重要性。此外,苏州商务总会作为市民组织,在禁烟活动中全力配合,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禁烟过程中,政府明确规定“土行膏(本国鸦片)亟应从严取缔”,而“禁止洋药(外国鸦片)进口,则不易办到”。 ——摘编自池子华《中国禁烟史的一个断面》 材料二 清末民初,苏州禁烟运动的过程充斥着矛盾斗争。苏州警察厅甚至通过发放膏照、土照等方式,每月收取烟捐钱,中饱私囊。在木渎警所附近更是“烟窝赌窟触目皆是”。1907年,苏州当局下令关闭烟馆,提高膏捐,即引起烟馆商人的极度不满。1911年初,烟膏加捐,熟膏一两需增40文,为此膏店营业者纷纷提出反对,罢市两天,加捐之事也就只有不了了之。从苏州禁烟的长远效果看,始终处于禁而不止,禁而不绝的状态。 ——摘编自陈晖《苏州市志》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民初苏州禁烟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民初苏州禁烟效果不佳的原因。
|
29.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末改革科举的主将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国外,亲眼看到欧美、日本等国借鉴科举实行文官考试的作用。1910年,也就是废除科举的五年之后,他明确说:“夫科举非恶制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梁启超评价科举制度的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