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6-2017学年浙江省高一上第一次质检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中国传统四合院体现了宗法观念对人们起居生活影响。家中长辈住在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夏朝设秩宗,商朝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    

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据《礼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得知,簋是重要的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时放置煮熟的饭食,一般与鼎相配合使用。周礼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大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这种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西周社会奢侈腐败现象严重 

B.西周社会等级森严

C.西周冶铜业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候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这个时代是指

A春秋战国   

B.秦代    

C.汉代     

D.唐宋时期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从右下图秦印封泥中能够获取历史信息是秦朝:①设立左右丞相制度②实行分封制③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④廷尉由丞相直接任免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③         

D.③④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下列措施属于秦始皇开疆拓土的有

①为平定西南夷而开凿灵渠     

②开辟“五尺道”,并在当地委任官吏

③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     

④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③④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汉书》记载:“秦遂并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秦代皇帝制度的内涵            

B.封建官僚制度确立的背景

C.汉代损益秦制的措施            

D.分封制退出中国历史的根源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清徐栋《牧令书》载:“天下真实紧要之官,只有二员,在内则宰相,在外则县令。”以具体史实论证这一观点确凿无误的是

A宰相制在秦代首次确定下来,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B.元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后期其权势大大削弱

C.县官是普通百姓生活中能直接接触到的朝廷命官

D.秦代县令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郡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某朝官员王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了王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宋史·职官志》 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之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

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          

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

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          

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下列现象,哪一项发生于明代

A相秉社稷之重,总百僚之任   

B.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朝廷不预,一归三司

C.内阁职参机务,今止票拟,而裁决归近司

D.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雍正七年,1729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这段材料表明军机处:①因军事需要而设置 ②降低了行政效率 ③参与国事决策④由皇帝的亲信组成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

A 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         

B.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

C.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         

D.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在封建社会,皇帝与丞相之间容易产生矛盾。从秦至元,历代皇帝曾经采取过的限制相权的措施包括:①秦朝时期御史大夫兼理监察事务  ②唐朝的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使之相互牵制

③北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④元朝设置宣政院,分割宰相的军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初访中国,有些清朝地方官员将其称为“钦差”,乾隆闻此,甚为不满,下谕旨将使臣称为贡使,乾隆这一做法

A有利于实现外交近代化        

B.维护了主权与领土完整

C.固守了传统的朝贡体制        

D.表明乾隆开始关注世界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 的观点之所以错误,是因为它

①未认识到殖民主义的侵略本质和残酷性 

②只看到了“船坚炮利”和科技文明

③夸大了殖民主义传播文明的作用       

④贬低了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③④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于无穷”的是

①开设工厂  ②协定关税  ③片面最惠国待遇  ④领事裁判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下面所列是1840年至1901年间中国历史上的三项重大历史事件,以此为线索归纳出的历史主题应该是

 

A中华民族的奋起    

B.西方列强的入侵   

C.晚清政府的改革 

D.近代的民主革命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近代一位诗人曾言:“和议知非策,瀛东弃可伤。坠天忧不细,筹海患难防。”又言:“初传烽火照辽阳,忽见干戈满故乡。”这首诗反映的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阅读表1由此可得出的最恰当结论是

 

A日本海军损失惨重          

B.中国北洋水师全军覆灭

C.中国北洋水师主力尚存     

D.日本取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最早允许外国人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的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20世纪初,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突出表现在

A严禁中国人民反帝           

B.中国内地全部开放

C.同意拆毁大沽炮台           

D.惩办反帝爱国官吏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使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战后开放的商埠均以沿海为主内地为辅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从顺治元年到嘉庆十二年1644 一1807的160年间,银钱比价表现出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始终是一千文左右波动……之后几十年里,银一两所换制钱己达一千二三百文,最高达一千六百文……“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出现的原因是

A资源稀缺,供不应求       

B.国家管制,流通减少

C.西方侵略,白银外流       

D.滥发纸币,银贵钱贱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某年,中国发生重大事件,引起苏联关切;《消息报》指出该事件将打击中国反日力量的团结;《真理报》更认为该事件将造成中国分裂,使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此一重大事件是

A甲午战争,日本要求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及台湾

B.袁世凯称帝,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作为交换

C.五四运动,学生认为政府对日软弱,主张抗日

D.西安事变,张学良要求停止剿共,以共同抗日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中关于某次会战的解说词:“这些人用他们的生命粉碎了日军三月亡华的狂言,……用他们的鲜血改写了中国军人的形象,……更重要的是他们扭转了日本由北向南进的侵华策略”。这次会战

①表明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抗日决心   ②体现了中国军人视死如归的精神

③打乱了日本侵略者的战略部署     ④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毛泽东曾赋诗颂扬晓勇菩战的彭德怀:“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1940年下半年,彭大将军纵横驰奔在中国华北战场,亲自指挥了一场鼓舞全国军民抗日斗志的战役。这场战役是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发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故宫文物大迁移,是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中华文化保护中的延续与浓缩。下图为故宫部分文物迁移路线示愈图,其中④的迁移背景是

 

A日本侵占东北,紧逼华北      

B.八一三事变,日军进攻上海

C.日军占领上海,威胁南京      

D.抗战胜利,还都南京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电视剧《中国兄弟连》讲述了:一次战役后国民党牢队一个连去营救被日军围困的情报人员,与新四军的一支游击队在途中恰好相遇……两支“友军”在抗击日军的过程中联合杀敌成为生死兄弟。此种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地区        

B.华北事变后的华北地区

C.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时的西北地区    

D.七·七事变后的江南地区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谓“坚实的基础”是

①中共在政治上更加成熟          

②国民政府的性质已发生重大变化

③人民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         

④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国共两党在建国问题上达成共识

A①②③④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①②⑤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元代实行的行省制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创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初的行省性质与金朝类似,仍属中央派出机构,设置并不稳定。但随着全国的统一,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行省拥有大权,“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潜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七》

材料二

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不得彻承制署置属吏”, “十省之属自篼库保管仓库的役吏而上,皆命于朝”;“诸行省用及千定,必咨都省”;“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军事上在批准调军程序、委任统军人等方面要受中央节制,布置调换戊兵、整点军队等事宜更是由朝廷直接掌握。御史台、行御史台,和各道廉访司对行省的工作进行严格的监察。

——摘编自宋镰《元史》等

材料三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元代行省性质的演变,并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行省长官行使权力的特点。

2据材料三指出元代地方行政制度创新的主要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行省制度实施的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就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史论结合、依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评价问题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节选自《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原文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伸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炯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材料二  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

徐中约

费正清

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掐住满清王朝。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

——摘自《中国近代史》

到了18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

——摘自《剑桥晚清史》

材料三  以下三幅图片分别是中英《南京条约》 、1945年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中英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签字仪式。

 

1据材料一,从国际因素的角度分析两则原文的最大不同之处。

2据材料二,评价关于近代中国条约体系的观点任选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据材料三,提取三幅图中代表中国签字的政府对外政策的不同信息。据此说明哪一种场景对你震撼最大。

4据以上分析,指出史料研读、综合评论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强调:2014不是1917, 2014更不是1894,与其拿一战前的德国来做文章,不如以二战后的德国来做榜样。我希望日本的领导人能够恤的这些墓本的道理,能够尊重人类良知和国际公理的底线。”

——摘自凤凰资讯

材料二

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

1材料一中提到的“1894年”中日之间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这一事件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

2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在中国犯下了哪些违背“人类良知和国际公理的底线”的滔天罪行请写出三例?中国人民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在二战胜利结束近70年的今天,中国政府为什么将9月3日确立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举行国家公祭日的意义是什么?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