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据此可知分封制中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 A.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 B.不利于原族群的进一步发展 C.彻底地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 D.完成了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
|
2. 难度:简单 | |
《国语•周语上》记载:“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畿内之地)。其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是诸侯、卿大夫中普遍存在的爵位等级表现形式之一。“五等爵” A.其制度源头是原始社会末期的禅让制 B.体现出分封制和宗法制下的政治秩序 C.反映了封建政治等级制度的典型特征 D.决定了诸侯之间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
|
3. 难度:简单 | |
杨宁一曾说:“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这表明西周作为一代王朝的最本质特征是 A.统一性与集权性 B.分散性与松散性 C.统一性与制衡性 D.独立性与落后性
|
4. 难度:简单 | |
《礼记•大传》中有言:“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尊祖敬宗”观念与哪一组史料叙述的制度有关 A.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左传•桓公二年》) B.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 C.神农之世……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商君书•画策》) D.(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
|
5. 难度:简单 | |
《秦律•法律答问》记载:“父盗子,不为盗。今假父(即继父)盗假子(即继子),何论?当为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秦朝用法律来规范经济关系 B.继子未被当作家庭成员看待 C.体现秦律尊卑不同罚的原则 D.秦律保护继子的私有财产权
|
6. 难度:简单 | |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A.礼仪与政治分离 B.从人治走向法治 C.国家管理制度化 D.为民主政治奠基
|
7. 难度:简单 | |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
8.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认为,秦朝开创的专制集权制度,既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否定,又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这里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 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B.皇帝制度与公卿制度相互制约 C.郡县制与封国制的有机统一 D.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治原则
|
9. 难度:简单 | |
《秦律》中最早规定“命曰制”“令曰诏”。而《北齐律》中首创“十大罪”条文,隋唐法律又将这“十大罪”定为“十恶”。“十恶”中诸如“谋反”“谋大逆”“谋叛”“大不敬”等为历朝所沿用。上述规定从法律上 A.明确了政权的合法性 B.确保了皇权的神圣性 C.保障了文明的延续性 D.说明皇帝制度的虚弱
|
10. 难度:简单 | |
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反映了古代对教育的重视 B.古代重视对基层官吏的提拔任用 C.反映了统治者一直重视廉政建设 D.选官制度的变化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
|
11. 难度:简单 | |
东汉时期一些专攻经学讲授的家族,其父子、门人和再传弟子都能在朝廷身居显位,由经学起家变成门阀士族。据此推断当时 A.儒学开始成为正统学说 B.察举制度存在弊端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 D.地方分裂势力坐大
|
12. 难度:简单 | |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曾这样评析中国某一帝王:“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之间走出一条中间路线。”该帝王符合“中间路线”的举措是 A.设置御史大夫与刺史 B.推行中朝外朝制度 C.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 D.世袭与察举制共存
|
13. 难度:简单 | |
唐代三省制实现了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通过文书的起草、审核和执行的运作流程来实现权力的分割与制约。据此可知,唐代三省制 A.成功实现了行政权力的分割 B.完全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地位 C.有效地制约了皇帝滥用权力 D.实现了民主政治的最初创建
|
14. 难度:简单 | |
《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金史》记载:“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上述材料说明 A.监察是丞相的一项重要权力 B.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 C.监察机构的权力来源于皇权 D.对监察官员的素质要求较高
|
15. 难度:简单 | |
宋代实行“侍丁”制度,有老人需要赡养的家庭,政府可减免其税收与徭役。宋代政府还设置了“安济坊”“福田院”“居养院”“孤老院”等养老机构。这说明宋代 A.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完善 B.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C.宗法制得到进一步加强 D.统治者以孝道治天下
|
16. 难度:简单 | |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
17. 难度:简单 | |
中国叫外交部、民政部等,而日本的中央部委大多叫防卫省、财务省等,从中可以看出日本的中央官制名称受中国古代哪一朝代的影响比较深刻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
18. 难度:简单 | |
《起居注》是职业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了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朝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撰《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A.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权力不再受到制约 D.记注官的设立削弱了相权
|
19.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将唐、宋、明、清皇帝召开御前会议的礼仪做了一个概括,下列各项表述中对应准确的是 A.坐而论道、颔首直立、三跪九叩、伏地跪拜 B.坐而论道、三跪九叩、颔首直立、伏地跪拜 C.颔首直立、坐而论道、伏地跪拜、三跪九叩 D.坐而论道、颔首直立、伏地跪拜、三跪九叩
|
20. 难度:简单 | |
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这一做法的根本作用是 A.保证了决策机密 B.强化了专制皇权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适应了军务需要
|
21. 难度:简单 | |
“朕今涕泪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口,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至于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清朝颁布的《宣战诏书》针对的是 A.英国武力占领香港岛 B.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C.日本袭击清军运兵船 D.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
22. 难度:简单 | |
随着19世纪末民族危机的加深,“托古改制”与“扶清灭洋”方案的上演反映出 A.封建制度已成为众矢之的 B.洋人成为民族的主要敌人 C.两方案都对清政府寄予希望 D.社会对西学认识日益深化
|
23. 难度:简单 | |
根据《南京条约》,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因此,《南京条约》 A.反映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 B.导致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 C.使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 D.损害了中国贸易和司法主权
|
24. 难度:简单 | |
甲午战争后,英国人赫德评论说:“日本根本是没有什么正义可言的,正义完全在中国方面。我不相信单靠正义可以成事……我们必须要有……实力。但是中国人却认为自己有充分的正义,并且期望它来制服日本的铁拳,这想法未免太天真了。”赫德意在说明 A.甲午战争中中国失败是必然的 B.日本缺乏正义和诚信 C.国家关系中实力比正义更重要 D.战争的结局与正义无关
|
25. 难度:简单 | |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近代中国遭受三次灾难性的战争,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对中国最大的刺激在于 A.打开了中国商品市场 B.粉碎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 C.开通了沿海沿江的十几个通商口岸 D.激起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热潮
|
26. 难度:简单 | |
1937年7月中旬,周恩来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宣言宣布:“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这表明 A.共产党承认土地革命的失败 B.国共合作抗战的局面已经正式形成 C.国内民族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 D.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
27. 难度:简单 | |
1938年2月,蒋介石在《抗战必胜的条件与要素》中说:“这次抗战,是以广大的土地来和敌人决战胜负;是以众多的人口来和敌人决生死……要以广大的空间来延长抗战的时间,来消耗敌人的实力,争取最后的胜利。”此抗战观点 A.导致正面战场出现了大溃败 B.有利于正确抗战策略的形成 C.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的企图 D.吸收了毛泽东的持久战思想
|
28. 难度:简单 | |||||||||||||||||||||||||
下表是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此表主要反映的是
A.日本在各战场上人员分配不均 B.日本在二战期间军力严重不足 C.日本认为东南亚战场并不重要 D.中国战场牵制日本的主要兵力
|
29. 难度:简单 | |
20世纪40年代末,国统区教科书提到“英美以联合国通牒迫令日本无条件投降”;根据地教科书则指出“虽英美联合亦不能取胜于日本,最后苏联参战,才将日寇击败。”材料说明当时国共两党 A.都认为抗战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都强调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贡献 C.意识形态随国际形势变动呈现对立 D.寄希望于世界强国继续关注中国事物
|
30. 难度:简单 | |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魂飞胆也颤,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人仰马也翻,全民皆兵,全民参战,把侵略者彻底消灭完。”歌曲生动地体现了中共的抗战路线。制定该路线的是 A.遵义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洛川会议 D.政治协商会议
|
31.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材料二 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闻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 材料三 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 (2)结合材料二,说明唐代“三省体制”运作方式在当时所产生的主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明朝中央官制发生变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32.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中国人民,半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凌欺压……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半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到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材料二 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苏联红军的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是这样。——看来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到来。 ——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 材料三 恩格斯1893年10月10日给俄国友人尼·丹尼尔逊复信中说:“像你们的民族那样伟大的民族,是经得起任何危机的。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违反国际公法、惨无人道“屠杀我同胞”的典型例证。 (2)根据材料二,作者提及的日本战败原因有哪些?你认为这样的分析全面吗?试作说明。 (3)通过19世纪末与20世纪30年代日本两次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进程的影响,说明材料三观点的合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