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有史家评论战国时期的学说称,“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其中“逆势而动”的学派最有可能是 A.墨家 B.纵横家 C.法家 D.农家
|
2. 难度:简单 | |
《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 ①私田开始出现 ②农业产量的提高 ③“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④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3. 难度:简单 | |
汉初一篇文章记载:昔日秦人家中稍富且子弟身强体壮者往往分居自立门户,家中贫困但子弟身强体壮者往往为女方所招赘。对该现象原因分析最合理的是 A.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B.商鞅变法的影响 C.战争频繁兵役沉重 D.“休养生息”政策推行
|
4. 难度:简单 | |
汉代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民在省吃俭用的情况下,“三年耕,才有一年之蓄”。同时据记载,汉代实行全国皆兵,男子20岁成丁,可以独立耕种和服役,但要到23岁才开始服兵役,期限一年。这反映了汉代 A.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尚未形成 B.制度蕴含经济和道德的考量 C.边疆不稳、战事频繁 D.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
5. 难度:简单 | |
公元829年,日本的《太政府符》一书中记载:“水田之难,尤其旱损。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无水之地,也斯不失其利。……其以手转、足踏、服牛回,备随便宜。”这段记载描述的是 A.翻车 B.水排 C.筒车 D.都江堰
|
6. 难度:简单 | |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日本、美国、大陆、台湾的学者相继对中国市镇展开了研究。八十年代以来,更有后起的中外学者,专门对市镇经济进行了区域性的宏观研究。他们的研究结论可能有 ①隋唐时期,城市里的固定交易场所是“市” ②唐朝后期,广大农村都有定期举行的“草市” ③北宋时期,农村有些集市逐渐形成固定的市镇 ④明清时期,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在全国蓬勃兴起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
7. 难度:简单 | |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亳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上述材料表明 A.市场需求促进手工业技术的推广 B.家庭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 C.亳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 D.手工业技术通过家庭传承得以发展
|
8. 难度:简单 | |
社会流动主要指个人跨越阶层边界的过程,即从一个社会阶层转移到另一个社会阶层的过程,或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社会地位向另一个社会地位的移动。下列现象中均有利于社会流动的是 ①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受爵 ②从工商食官到重农抑商 ③从察举制到科举制 ④从重农抑商到工商皆本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9. 难度:简单 | |
“从总体上审视洋务运动……在中国搞现代化运动还是具有便利条件的,如中国人不排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与欧洲现代化开始时相比中国男人的文化水平一般要高出很多。但是士大夫阶层参与度不够,致使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人才长期匮乏。”由此可知,材料认为阻碍洋务运动发展的根源在于 A. 缺乏政府的扶植与支持 B. 士大夫阶层的参与度低 C. 中国人排斥西方技术 D. 传统文化与观念的束缚
|
10. 难度:简单 | |
“几家早期的民族资本纱厂,包括上海的华新、裕源和裕通、宁波的通久源、无锡的广勤等都和洋务运动中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有密切关系,广勤纱厂创办人杨宗瀚曾主持过上海机器织布局。……广州民族机器工业中的技术元老陈桃川,便是洋务企业广州机器局的工人出身。”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 A.洋务企业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B.洋务企业为民族企业培养了管理和技术人才 C.民族企业存在官商勾结现象 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诞生在东南沿海地区
|
11. 难度:简单 | |||||||||||||||||||||||||||||||
对下列《抗战内迁行业数量》统计表的解读,正确的是
A.轻重工业比例的失调 B.战时需求的刺激 C.民营工业的较快发展 D.官僚资本的膨胀
|
12. 难度:简单 | |||||||||||||||||||||
下表反映了1936-1938年上海部分民族工业生产指数的变化(注:1936年为100)下列解读,正确的是这一时期
①民族工业逐步萧条②外国资本超过民族资本 ③民族工业发展比例失调④日本侵华破坏民族工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3. 难度:简单 | |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健全机制体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兴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加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这是党在农业问题上的一个重要决策。从1949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总趋势是 A.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社→土地包给个人自负盈亏 D.互助组→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生产→人民公社化
|
14. 难度:简单 | |
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是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对上述观点理解不正确的是指赫鲁晓夫改革 A.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B.没有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C.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D.开始突破了斯大林的经济模式
|
15. 难度:简单 | |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正如整个世界感受史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和加特林的机枪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这里说明的是 A.世界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 B.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 C.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 D.科技革命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
16. 难度:简单 | |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这场危机对中苏的影响有 ①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②苏联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应对严重的危机 ③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④苏联大量进口西方机器设备,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④ D.①③④
|
17. 难度:简单 | |
某学派给资本主义经济开出的灵丹妙方是:当经济出现萧条时,通过扩大政府开支、减税和降低银行利率等办法来刺激需求,促进生产繁荣;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则以减少政府支出、增税和提高利率等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发展。以下关于这些办法的评价错误的一项是 A.是在清醒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根源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B.造就了20世纪50—6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C.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学概念,与罗斯福的新政措施相一致 D.意味着政府必须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成为“看得见的手”
|
18. 难度:简单 | |
下图为20世纪下半叶美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示意图,对图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a-b阶段受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瓦解的影响,美国经济下滑明显 B.b-c阶段美国经济平稳增长,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C.c-d阶段美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下降明显,失去了超级大国地位 D.d-e阶段美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缓慢上升,得益于新经济的增长
|
19. 难度:简单 | |
下图为某学者所描绘的1700年以来中国、美国、西欧、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球所占比重曲线图。其中与中国相符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
20. 难度:简单 | |
下表为“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对表格中数据变化反映的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A.是二战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的结果 B.得益于战后世界各国普遍消除关税壁垒的做法 C.世贸组织对战后经济发展发挥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D.世界经济体系朝制度化、体系化建设的客观结果
|
21.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始的。与西方资本主义诸国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工业革命和日益增长的商业化等内力作用实行近代城市化和城市近化代不同,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韧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涂文学《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材料二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提高了国际竞争力,这其中有科技因素、市场因素,但最重要的原因是两个“低价获取”,一个“牺牲”。第一个“低价获取”指户籍制度把农民强制性限制在农村,以此为企业和城市发展获得了廉价农村劳动力。第二个“低价获取”是地方政府多年来都是压低土地价格来为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及地产商发展创造条件,降低他们的投资成本。虽然提供了许多劳动机会,但也使收入差距拉大。用低价的土地和低价的劳动力,形成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牺牲”就是环境的牺牲,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对中国环境造成了一些不可修复的破坏。 ——《财经网》对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专访:未来部分土地制度的改革将会被倒逼进行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与西方城市化相比,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城市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直接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两个“低价获取”、一个“牺牲”做出简要评价。 (3)综合上述材料,就近现代中国工业化、城市化方面的问题简要提出你的建议。
|
22.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顺治六七年间,海禁未设,市井贸易,多以外国银钱。各省流行,所在多有。禁海之后,绝迹不见。这可见外国货币之侵入,必限于与外国通商之时,及与外国通商之地。前此中外交通,时有绝续;又多限于一隅;所以不能大量侵入。到五口通商以后,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外国铸造的货币,使用的便利,自胜于我国秤量的金银(其称量之法,且不划一)。外国银圆,遂滔滔输入,而以西班牙、墨西哥两国最多。中国的自铸,始于光绪十三年(广东张之洞所为),重量形式,都模仿外国银圆,以便流通。此时铜钱之数,颇感不足。光绪二十七年,广东开铸铜元,因其名价远于实价,获得颇多。于是各省竞铸,经谋余利,物价为之暴腾。 ——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美国政府在1934年6月公布了国会通过的“购银法案”,明确规定美国应该增加货币发行保证的白银份额,达到“金三银一”的比例,亦即白银准备必须达到黄金储备的1/3,这样就以立法形式决定向外大量收购白银。“购银法案”通过后不久,美国政府又于8月9日宣布了白银国有令,规定国内现存白银须于三个月内交国家造币厂统管,凡交到造币厂的白银必须用于铸造标准银元,或充作通货准备。 ——中学锋《中国近代对外开放史》 材料三 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开始实行法币改革。法币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一)集中钞票发行权。(二)规定法币是“无限法偿”货币,国内“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再行使现金,凡银钱行号、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银币生银等类者,应即兑换法币使用”。(三)废除银本位制,全部白银收归国有以充作法币金。(四)规定法币不能兑现(银)。但可在指定金融机关无限制买卖外汇,法币与英镑实行固定汇价……英、美等西方主要国家对于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采取了支持的态度。英美派出了自己的经济专家参预了法币改革的设计工作……英美支持国民政府法币改革,使日本受了极大的刺激,日本侵略分子叫嚷;英美对中国法币改革的支持,已经以“有害于日本的方式”加强了中国的力量。 ——摘引自姚会元《“法币”及其在抗战中的历史作用》 (1)依据材料一,概括说明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货币流通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法币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3)结合上述材料,说说货币政策的制定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