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7届山东省菏泽市高三上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尚书大传》说:“古者诸侯始受封,必有采地:百里诸侯以三十里,七十里诸侯以二十里,五十里诸侯以十五里。其后子孙虽有罪黜,其采地不黜,使子孙贤者守之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人,此之谓兴灭国,继绝世。”材料反映了

A.封地是诸侯世代不变的私有财产

B.嫡长子并非封国唯一的继承人

C.宗法血缘是维系分封制的纽带

D.安土重迁是分封制的思想基础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秦简出现的单行法规名称已达三十多种,史载李悝著《法经》六篇,“商鞅受之,人相于秦”。秦律所载的法律条文数量之多,内容之丰,也是前所未见。秦简中的经济法规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等一百多条律文。由此可知秦国立法

A.善于借鉴别国的法规

B.内容繁杂不利于使用

C.已经形成了完整体系

D.以经济为其立法核心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续汉书·百官志》载后汉光武帝的诏书,说“丞相故事,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材料反映出汉代选官制度的特点是

A.注重恩荫

B.多元选拔

C.公平竞争

D.科举考试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若论制度,宋代大体都沿袭着唐旧。只因宋初太祖太宗不知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他们种种措施,自始就不断有人反对。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览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钱穆这一论述的主旨是

A.宋初统治者弱化相权

B.学术中衰导致人才缺乏

C.宋初承袭五代的积弊

D.宋朝政治制度没有建树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史籍中有关明朝皇帝不上朝的记载甚多,如明武宗朱厚照长年不问朝事;明世宗二十余年不上朝;明神宗自万历二十年之后,溺志货财,厌恶言官,晏处深宫,不再上朝……如此众多的皇帝不上朝,明朝的历史却延续了276年,王朝局面基本稳定。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B.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C.行政的运行机制日益完善

D.宋明理学发展到新阶段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雅典民主城邦的政治精英们在公民大会和法庭上表演时,凭借的主要手段是言辞。言辞在雅典具有很高的地位,这使得与言辞有关的演说术和修辞术在那里极为发达,各种演说和修辞策略源源不断地被开发出来,并应用于实际的政治表演。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A.演说是获得城邦政治权威的唯一途径

B.雅典民主政治推动了演说术的发展

C.演说和辩论是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

D.城邦民主是以表演为主的虚假政治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美国1787年宪法并未像早期的州宪法那样,在新政府中没立独立的内阁机构。虽然内阁后来得到公认而成为联邦政府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始终无法定权力,无法定组织原则,无法定运行机制……19世纪60年代以来,不断有人提倡改革内阁,加强内阁与国会的关系,提高内阁的地位,使其成为对议会负责的机构,但结果都未获得成功。导致上述现象的根源在于

A.内阁地位提高会削弱总统权力

B.美国内阁的政治地位比较低

C.权力之间制约与平衡遭到破坏

D.1787年宪法规定的立国原则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鸦片战争时,琦善派人探听了一些英国的情况,并据此写了一份奏折上报朝廷,言道:“……是固蛮夷之国,犬羊之性,初未知礼义廉耻,又安知君臣上下?且系年轻弱女,尚待择配,则国非其国,意本不在保兹疆土,而其国权奸之属,只知谋取私利,更不暇计其公家……故求索不专在通市。”这份奏折反映出琦善

A.认识到了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源

B.以中国传统观念解读英国政情

C.对英国大臣的操守有正确认识

D.认为英国权臣操纵着国家政权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马克思认为:“(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抱定什么任务。他们没有提出什么口号。他们所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有当权者的惊惶还更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似乎就在于用奇形怪状的破坏,用全无建设工作萌芽的破坏来和保守派的腐化相对立。”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太平天国运动不能提出完整正确的社会改革方案

B.中国社会没有产生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社会力量

C.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错失战略发展机遇期

D.太平天国集团的内部争斗削弱了向心力和战斗力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1902年杨延栋在《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中指出:“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该观点的实质是

A.领事裁判权撤废关系到中国主权的恢复

B.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国家权益

C.通过修订不平等条约以废除领事裁判权

D.通过改正条约实现救亡图存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1917年l1月11日,中华革命党人主办的《民国日报》报道说:“俄京激烈分子突起骚扰推倒克伦斯基政府……仅为一时之现象。由此以观俄国大局,断不致因此次之改变而根本上之动摇也”。1918年6月17日,《民国日报》的社论却称俄国为“民主友邦”,称布尔什维克为“新派”。《民国日报》报道的变化表明中华革命党

A.认为彼得格勒的胜利只是暂时现象

B.认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符合国情

C.希望借助苏俄的力量进行革命斗争

D.认为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是暴乱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1944年,几乎所有在延安的西方记者发出了这样的心声:“我们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中国……这个中国充满希望,没有饥饿,没有失败主义情绪。延安使人感到未来的中国已经在今天出现。”西方记者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抗日根据地建设成就巨大

B.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C.中共的坚持抗战赢得尊重

D.国共两党之问的精诚合作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自嘉靖中年,田赋日增,田价日减,细户不支……则人逃,即不逃而丁口不复隶于图册……今日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故土无不科之税,而册多不占之丁,是以租税不亏而庸调不足,生齿日繁,游手日众。”材料反映了当时

A.土地兼并的现象日趋严重

B.赋税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C.政府对农民迁徙限制放松

D.社会风气日益消靡没落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明清时期,江南本地农村过剩人口、外来人口大量汇聚于城镇的工商业,促使多种服务需求大增,形成一支可观的服务大军,包括轿夫、脚夫、饮食、旅馆、盘夫、土工、吹手、剃头、整容、饭馆、面馆、酒馆、膳食馆铺、娱乐服务业等。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江南地区人口结构变化

B.南方经济获得较快发展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1400—1800年世界不同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单位:百万)

地区

时间

1400年

1600年

1800年

中国

70

110

330

印度

74

145

180

欧洲

52

89

146

非洲撒哈拉以南

60

104

92

拉丁美洲

36

10

19

 

上表说明了

A.工业革命是不同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根源

B.印度人口的持续增长是因大量黑奴的贩人

C.中国与拉美人口数量的变化均缘于殖民扩张

D.不同地区人口变化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1842—1846年,中国茶的出口增长了一倍,丝的出口增长近5倍。1846—1856年,茶的出口再增长55%,丝的出口又增3倍多。除传统的丝茶贸易之外,驼毛、羊皮、羊毛、牛皮、猪鬃、锡、豆类、原棉等新品种不断扩大输出,特别是锡和猪鬃,由于英国的需求增加,成为对外贸易的抢手货。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B.中国逐步卷入世界市场

C.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D.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道光年间(1820~1850年)湖丝出洋,其始运至广东,其继运至上海。七里(村)所产丝尤著名,出产既富,经商上海者乃众。……镇之人业此因而起家者亦不少。反映了

A.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五口通商客观上刺激了湖丝对外贸易

C.上海开放程度高于广州

D.“海禁”政策使湖丝只能经广东出口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据统计,1916年中国的关税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仅占24.4%,至1934年已上升到40.6%。在正常情况下,关税收入占当时政府财政收入半数以上,有些年度甚至高达60—70%。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南京国民政府废除苛捐杂税

B.关锐收入在逐年增加

C.国民政府实行关税自主政策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人形成了“挥霍、时髦、风流”的消费性格,以高消费作为肯定自我价值的手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各报刊发表了很多反对奢侈与挥霍、提倡节俭、发展生产的文章,政府和市民均也从不同角度检讨自己的消费观。上海市民消费观发生变化的因素不包括

A.日本侵华不断扩大

B.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C.革命根据地的兴起

D.政府与媒体的倡导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李鸿章旅游到英国,不惜重金,给西太后购回一台缝纫机;在英国议院旁听了议员们的辩论,觉得那是一窝蜂似的吵架,说“无甚可观”。由此细节我们推测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是

A.只是学习技术,不愿改革政体

B.内部贪污腐化,经营管理不善

C.海军操练不力,中日战争失败

D.朝廷专制至上,牺牲民族利益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李鸿章在对《开平矿务局招商简章》的批示中指出:在用人上,“各厂司事人等,应于商股内选充,不得引用私人”;在财务上,“煤铁钱银出入,即派司事随时登注流水簿,每月一结,每年总结。”这一批示表明洋务运动

A.生产经营不计较成本

B.开近代中国机器生产的先河

C.采用近代方式管理企业

D.通过官商合股兴办军事工业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是我国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通过表示地球在轨道上运行的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刻划出一年中气候变化的规律。两千多年来,它在安排和指导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促进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②体现了我国科学实用性特点

③有一定的宗教迷信的色彩④促进了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店铺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四十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俞森的《荒政丛书》卷5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A.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

B.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的

D.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明代《织工对》记载:“余僦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于财者,率聚工以织。……进而问之……工对曰:吾业虽贱,日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入,养吾父母妻子,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材料表明在明代

A.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手工业者对雇主依附性强

C.已显露出近代化的曙光

D.钱塘政府抑商措施已失效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有学者认为,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前期)商业革命。其中第二次“商业革命”比第一次突出的是

A.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

B.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C.南方工商业市镇的兴盛

D.民间对外贸易空前活跃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英国社会的商业化历史进程》中说:“通过与殖民地的贸易,英国商人获得了大量的财富……从而促进了西部港口城市的崛起和曼彻斯特等制造业城市的发展以及一些新工业的诞生。”这表明

A.殖民扩张促使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

B.商业的发展推动了产业资本的崛起

C.三角贸易促进了社会经济迅猛发展

D.工业的开展拉动了殖民地经济发展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为摆脱困境,国内同一工业部门的大生产者联合为一个“托拉斯”,即一个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产量,在彼此之间分配产量,并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但是这种托拉斯一遇到不景气的时候大部分就瓦解……可见,“托拉斯”的出现

A.有助于调节生产

B.实质是经济区域集团化

C.是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体现

D.借鉴了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的做法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1854年,英国爆发了第三次霍乱,伦敦在10天中就有500人死亡。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已经成为当时英国常见病和导致死亡的最大原因。这种现象

A.说明英国已成为世界工厂

B.提高了英国国民的素养

C.迟滞了英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

D.加快了英国环境立法的步伐

 

详细信息
31. 难度:简单

1842-1880年,中国进口以鸦片、棉布为主,出口以丝、茶为主;1881-1910年,棉布在进口贸易中的重要性超过鸦片,丝、茶出口的重要性下降。影响晚清贸易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崛起

B.西方国家侵华方式的变化

C.西方社会工业革命的发展

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剧变

 

详细信息
32. 难度:简单

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做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详细信息
33. 难度:简单

清朝末年,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假托洋商之名”,或“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着中国龙旗”。这反映了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春天的到来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全面萎缩

C.封建主义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力

D.西方列强支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详细信息
34. 难度:简单

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后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35. 难度:简单

70年前,联合国这一最具普遍性、代表性、权威性的国际组织建立,开启了人类合作的新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相逢之歌

1945年6月26日《联合国宪章》接受各国代表的签字认可。按照四个邀请国英文字母的顺序,中国是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的国家。董必武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唯一代表,郑重地在文件上签字。签字仪式结束,根据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相逢之歌》填词而成的《联合国之歌》在会场上响起!“奋起解除我国的束缚,在黑暗压迫下,人民怒吼声如雷鸣,如光阴流水般无情。太阳必然迎着清晨,江河自然流入海洋。人类新世纪已经来临,我子孙多自由光荣。”《联合国之歌》的名字原来是“相逢”!我们的国家,今天才与世界各国相逢么?!董必武静静地思考着……

——黎风《联合国重大决策内幕揭秘》

材料二重返之旅

1950年9月,在美国操纵下,第五届联大否决了苏联和印度分别提出的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提案。1951年,美国操纵第六届联大否决了苏联等国代表提出的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问题列入联大议程的提案,并通过了“延期审议”中国代表权问题的决议。1961年,第16届联大决定将中国代表权问题列入联大议程。这是对美国为阻挠恢复新中国合法权利而设置的重重障碍的重大突破。1971年7月,美国仍然继续阻挠联合国正确解决中国代表权问题。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1976次全体会议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的2758号决议。1971年11月15日上午10时,风度翩翩的乔冠华率领中国代表团第一次出现在联合国会议大厅,正式参加第26届联大会议。他不仅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与文采,更体现了中国这个泱泱大国的风度和气质,使新中国代表团以近乎完美的表现完成了在联大的首次“亮相”。

——《羊城晚报》

材料三维和之美

1988年9月,中国正式申请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1990年4月,中国首次向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派出5名军事观察员。1992年4月,中国第一支“蓝盔”部队——军事工程大队赴柬埔寨执行任务。……25年来,中国军队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忠实履行维护世界和平的神圣使命。无论在战火纷飞的马里,还是疾病肆虐的刚果(金);无论在炎热无比的苏丹,还是险情重重的黎巴嫩,处处活跃着中国维和军人的身影。据国防部维和事务办公宣统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以来,中国军队累计派出维和官兵30178人,先后有10名官兵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献出宝贵生命。中国维和官兵新建、修复1.1万余公里道路和300多座桥梁,排除地雷及各类未爆炸物9400余枚;接诊病人14.9万多人次;运送各类物资器材110万吨,运输总里程120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300圈。

——人民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们的国家,今天才与世界各国相逢”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曲折历程反映了世界格局怎样的变化?分析新中国代表团在联大首次完美“亮相”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特点。对此,你有何认识?

 

详细信息
36. 难度:中等

经济政策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作出调整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的田赋和商税(1776年1911年

年代

田赋

工商税总额

数额(单位:元)

%

数额(单位:元)

%

1776

42771300

73

15930200

27

1842

42293282

76

13030589

24

1885

49829423

48

53405201

52

1890

51999675

44

66323100

56

1903

57269194

38

92143422

62

1911

74076073

27

202723658

73

——摘编自林满红《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社会经济与政策变迁为视角,解读赋税结构的变化。(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三、连线题
详细信息
37. 难度:中等

在英国现代化过程中,以圈地运动为发端的农业变革与工业革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开阔的和公有的土地和公有草地分布得如此零散和混杂,以致不能方便地和有效地加以利用;再者,这些土地……采取圈围就能获得很大的改良。同时,如将上述(土地)……加以分开、圈围,并在有关人员中按其各自的产业,对公有地的权利和其他利益进行分配,那就会对上述有关人员均有好处。但是这一点如无议会的帮助和授权就不可能做到。

——辜燮高等选译《一六八九——一八一五年的英国》

材料二地主们土地上的矿产和农产品需要运到城市和工业区去,他们所需要的农业设备和工业品也需要运进来,因此对修建公路、运河和铁路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18世纪,英国的圈地运动促进了乡村银行的发展,地主和农民手中的游资通过银行的渠道集中起来,为蓬勃发展的棉纺织业和金属加工业提供了资本。

——王章辉《工业化历程》

材料三正是由于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使用旧式纺车和织机的手工业者遭到了排挤,他们破产之后,便成为雇佣工人。……产生了一批租用五十英亩、一百英亩、二百英亩或者更多的土地的大佃农,他们建立起大农场……(那些小自耕农)或者流入城市出卖劳动力,或者成为农场主的雇工……随着”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农业机械日益增多。

——许永璋《世界近代工业革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圈地者”圈地的理由,并指出影响圈地运动扩大的关键因素。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圈地运动对工业革命的作用。

(3)据材料三,概括工业革命推动英国农业变革的具体表现。

(4)综观英国现代化的基本过程,工业革命与农业变革之间的关系纵横交错。综合上述材料,从纵横两方面说明它们的关系。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