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7届辽宁省大连市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周礼》载:“以本俗六,安万民,一曰媺宫室,二曰族坟墓……”;对“族坟墓”,郑玄注:“族犹类也。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迫。”材料中提到的“族坟墓”

A.维护了贵族间血缘宗法关系

B.实现了周朝王权的高度集中

C.反映了分封制度的全面推行

D.体现了周人生活的迷信色彩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其相似作用是

A.大幅提高了行政效率

B.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限制、监督了皇权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吴晓波在《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一书中评论某种制度:“造成知识阶层对国家权力的绝对依赖……从这一制度确立之日起,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知识分子阶层在中国历史上完全地消失了。”这一制度

A.导致了知识阶层队伍的消失

B.推动了古代科技的进步

C.扩大了知识阶层的活动舞台

D.压制了古代教育的发展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方、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精耕细作

B.刀耕火种

C.男耕女织

D.自给自足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我国古代“重农”政策毋宁说是“集权主义”统治下一种“精明”的选择。集权国家的悲剧就在于明知“商”之不可抑,而不得不抑,“农”之必须重,而实难得其重。农、商在官僚体系过分介入的情况下,长期处于病态的生存状态。这一观点认为

A.集权制度下商品经济难有发展

B.重农政策与集权统治密不可分

C.抑商政策削弱了中央集权统治

D.政局稳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天宝二年713韦坚为唐玄宗从南方采办的货物中大多是来自民间作坊的杰作:“若广陵君杨州市船,即于栿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江苏镇江船,即京口绫衫缎;晋陵郡江苏常州船……;会计郡浙江绍兴船……;南海郡广州船,……”《旧唐书·韦坚传》材料表明唐代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

D.家庭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斯塔夫里阿诺斯评价朱熹的思想时说:“理学新儒学……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的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循规守旧。”斯塔夫里阿诺斯的意思是

A.理学阻止了中国独特文明的延续

B.理学缺乏创新性的新观念

C.理学阻碍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D.理学成为僵化社会的理论基础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下列各项中,与这一政治思想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A.“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B.“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

C.“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

D.“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有学者谈到,中国在公元后的两个世纪里多次出现遍传南北的大瘟疫,死人无数。在此背景下,终于出现了“实为中国医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这部作品应该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本草纲目》

D.《天下郡国利病书》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法国史学家菲利普·内莫在《罗马法与帝国的遗产——古罗马政治思想史讲稿》中提出:“罗马人创造了西方意义上的人本身。”下列能够印证这一说法的是

A.罗马法维护了贵族的利益

B.罗马法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稳定

C.罗马法界定并保护了私有财产权

D.罗马法开创了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一人或若干人所组成的一个团体,势力增长得过大,以至于凌驾整个公民团体,……这样的特殊地位常常造成君主专制政治或门阀寡头政治。为此,若干城邦,例如阿尔咯斯和雅典,制订了陶片放逐的政策。但,容许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后方才加以补救总不能算是一个良好的政策。”这表明

A.公民团体渴望社会地位平等

B.防止集权政治应当未雨绸缪

C.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政治动乱

D.特权阶层是城邦制必然产物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甲午战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其共同点是

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的“第二次反思”付诸政治实践开始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以下词组可以用来概括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关节点,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五四起风雷卢沟燃烽火七大形思想强渡长江

B.七大形思想五四起风雷强渡长江卢沟燃烽火

C.五四起风雷卢沟燃烽火强渡长江七大形思想

D.五四起风雷强渡长江卢沟燃烽火七大形思想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刘鸿生于1923年创办华商上海海水泥厂,生产的象牌水泥在上海等地取得市场优势地位,但很快受到国内启新洋灰公司的马牌水泥和日本小野田水泥厂的龙牌水泥的猛烈冲击,市场上形成了象、马、龙三者的混战局面。这反映了

A.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迅猛的发展

B.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

C.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生存艰难但仍勇于前行

D.这种公平竞争的局面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1914年,荣宗敬兴奋地点燃了爆竹,庆祝自己在上海的第三家面粉厂成立。三年后,他已拥有10个工厂,一昼夜可生产面粉4.2万袋,这位面粉大王还同时经营纺织业,在衣、食两大民生产业中不断发展壮大。促成这一时期荣氏企业发展壮大的因素是

A.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B.民族资产阶级地位提高

C.产品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

D.民族工商业发展前景光明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1904年清政府推行“癸卯学制”,规定办学宗旨:“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文学为基,俾学生心术一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沦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反映出

A.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起步

B.对西方文明的广泛接受

C.传统文化与西学相互融合

D.近代工业发展对技术人才需求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上海洋场竹枝词》写道:“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材料反映了

A.中国交通设施发展迅速

B.工业革命促进交通发展

C.交通发展引发观念转变

D.近代交通的半殖民地色彩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有学者认为,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广大英国普通民众并未获得多少切实的权利,但革命为之确立的法律地位上的平等则为每一个社会下层提供了一种合法的渠道,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多的财富与更高的社会地位。于是工业革命就从英国开始了。据此可知,英国率先发生工业革命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资产阶级民主法制秩序确立

B.下层民众竞相追求社会财富

C.法律平等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D.国家政治民主权利逐渐下移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沃尔特·李普曼说:“人们已经发明了作出发明的方法,人们已发现了作出发现的方法。机械的进步不再是碰巧的、偶然的,而成为有系统的、渐增的。”这种现象体现了

A.科学的重要性显著增强

B.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完成

C.自然科学取得巨大进步

D.机械制造水平的大幅提高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明朝末年,西班牙占据菲律宾后,马尼拉属菲律宾一度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中国的丝织品、瓷器等商品经此中转后远销世界。形成这种贸易格局的背景是

A.自由贸易的盛行

B.新航路的开辟

C.工业革命的开展

D.世界市场的形成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儒家一向讲究仪表端庄,儒冠儒服,循规蹈矩。而魏晋名士却一反常态,他们放浪不羁,以丑为美,说丑话做丑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他们接待宾客时故意穿破衣烂衫,“望客而唤狗”;参加宴会时,故意不拘礼节,“狐蹲牛饮”;更有甚者,客人来访时,赤身裸体,一丝不挂,美其名日“通达”。魏晋时期出现的以上行为体现出的艺术风格是

A.现代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古典主义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下列对德国1871年宪法与法国1875年宪法的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法国宪法规定“政府的共和国形式”永远不得动摇,从而确立了法国的共和政体

B.德国宪法巩固了国家统一的成果,法国宪法打击了保皇派复辟的企图

C.德国宪法是“新瓶装旧酒”,是历史的进步

D.德国联邦议会由普选产生,作用很小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共产党宣言》的这一段文字主要蕴含了

A.资产阶级革命论

B.阶级斗争理论

C.社会进化论

D.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佛罗伦萨人文主义派甚至采取更惊人的步骤,他们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并且创立这样一种学说: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唯一方法。”由此可见,人文主义

A.鄙视贫穷

B.认为财富即道德

C.揶揄上帝

D.反对安于清贫的说教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文明的交流贯穿了人类历史,对人类文明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从约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固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迭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相形之下,西欧人正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乐于并急于学习和适应外界。他们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摘自《全球通史》

材料二

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从影响方面来看,19世纪西方的冲击……几乎没有给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带来任何影响,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请用史实说明明清时期“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3分

2请列举“他们西方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并说明“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

3请以反对材料二观点的立场,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明如何从经济、政治、思想三个方面作用于中国文明。

4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导致中国近代“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的最主要因素?谈谈你的启示。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人类文明在千年的发展中,产业结构与城镇化的发展是经济的关键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有“天下四大镇”:景德镇至明清,窑灶林立,发展成为的瓷器最大产地;朱仙镇,元开贾鲁河,成为通往开封的水陆转运点,至明清逐步发展为商业大镇;佛山镇,因“工擅炉冶之巧,四远商贩恒辐辏”,民庐达万余家。汉口镇,明成化间汉水改道,因其地当江汉交汇之处,商贾日盛,嘉靖间成为镇。这四大镇实际上已是全国性的商业城市或手工业城市了。

——摘自《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二

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变化示意图

 

材料三

涂文学指出:“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始的。与西方资本主义诸国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工业革命和日益增长的商业化等内力作用实行近代城市化和城市近化代不同,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韧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摘自《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1材料一指出“天下四大镇”形成的原因。根据四大名镇分布的位置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城镇的发展对中国古代文学与思想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近代城镇化的根本动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个动力对城镇居民生活产生了哪些革命性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对当时的思想、文化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中国近代城市化与西方城市化的根本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区别对近代中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形成了哪些前置性的条件,之后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最终完成这些前置性的条件的?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表格,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0—1904年中国译著概况简表

 

时期

译著类别

译著来源

总计

应用

科学

自然

科学

历史

地理

社会

科学

哲学

艺术

英美

日本

1850—1899

40%

30%

10%

8%

3.5%

85%

15%

567种

1902—1904

10.5%

21%

24%

25.5%

11.3%

16.8%

62.2%

573种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50—1904年中国译著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

材料

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代表人物

生活年代

言论

顾炎武

1613—1682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日知录》

魏源

1794—1857

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

——《海国图志》

陈独秀

1879—1942

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在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

——《新青年》3卷5号

《答顾克刚》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

3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