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该状况反映出 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D.分封制受到冲击
|
2. 难度:简单 | |
远古姓与氏不同,姓从原始村落或部族名称而来,氏是同姓氏族散居产生的符号。氏以别贵践.姓以别婚姻。春秋至秦朝,氏与姓已难分辨。造成姓氏不分的主要因素是 A.社会平等意识的形成 B.长期战乱打破民族地域界艰 C.贵族政治的逐渐没落 D.宗法观念随社会变迁而消亡
|
3. 难度:简单 | |
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并订立盟约:“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树子”指代诸侯立为世子的嫡子---引者注)这说明齐桓公 A.挟天子以令诸侯 B.极力维护宗法制 C.主张废除分封制 D.推崇法家思想
|
4. 难度:简单 | |
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方法》一书中认为:“自秦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水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材料表明郡县制的主要作用是 A.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B.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 C.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耍环节
|
5. 难度:中等 | |
《汉书·刘辅传》中提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这一做法 A.目的是强化皇权 B.继承秦代的三公九卿制 C.强化丞相为首的外朝权力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6. 难度:简单 | |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钱先生所述的第一级和第二级演进分别开始于 A.秦汉隋脚 B.西周隋唐 C.西周秦汉 D.秦汉明朝
|
7. 难度:简单 | |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及唐代制度时说,在地方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这两种制度”是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郡县刚和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和郡县制 D.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
8. 难度:中等 | |
武则天当皇帝时,有人诬告宰相刘炜之受贿,武则天很生气,下令刘炜之停职审查。办案人员奉命向刘炜之出示了皇帝签发的书(命令),结果刘炜之很愤怒也很不屑地说一句:“不经凤阁鸾台(即中书省和门下省),何得为救!”武则天大怒,干脆下令刘炜之“即家踢死”。对上述事件认识正确的是 A.三省体制导致丞相相权 B.中书门下执掌最高决策权 C.体现了君主权力至高无上 D.三省体制名存实亡
|
9. 难度:中等 | |
钱穆先生写道:“甚至皇帝嫌麻烦,自己不批公事,私下叫太监批。批红的实权,落到太监手里,太监变成了真皇帝,掌握政府一切最后的决定权。”“太监变成了真皇帝的根本原因是 A.处理天下事务太麻烦 B.太监掌握批红权 C.君土牵制六部的需要 D.明时君圭专制空前加强
|
10. 难度:简单 | |
雅典民主制规定:五百人议事会成员从10个部落的公民中抽签产生,且每个公民在其他公民还未担任过此职前不得再出任。议事会设置类似主席团的五十人团,由议事会中各个部落的成员轮流担任,轮流秩序由抽签决定,每个五十团主持政务35天.这些规定的特点是 A.部落管理和人民主权 B.直接民主和轮番而治 C.直接民主和民主监督 D.人民主权和民主监督
|
11. 难度:简单 | |
钱穆先生认为古希腊在城邦制的发展中逐渐摆脱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以下选项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 A.梭伦改革中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 B.克里斯提尼改革组成“五百人会议”,对所有等级公民开放 C.伯利克里时代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D.陶片放逐法和津贴制度打击了贵族势力,保障了民主
|
12. 难度:简单 | |
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当你们为她那壮丽的景象倾倒时……你们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直至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伯利克里这段演讲强调的是 A.权力制约 B.公民意识 C.平民政治 D.法律至上
|
13. 难度:简单 | |
柏拉图曾说:“在民主制中,没有专门的领导阶层,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因此他们的行动在于维护他们自己的名誉和地位,默许人民的要求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民主使智慧边际化。”柏拉图意在指出雅典民主制 A.在实施过程中其有局限性 B.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C.具有制度化、法律化特征 D.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
|
14. 难度:中等 | |
公元前357年,罗马把借贷的最高利息限定为1/l2,10年以后又把原有利率减半,公元前344年,通过延期债务偿付令,宣布禁止高利贷。公元前326年,通过新的法案,“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是人身作为其借款的抵押品”。这些变化说明了古罗马 A.依靠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 B.坚持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和自由平等的原则 C.不断完善公民法,调整借贷关系 D.制定万民法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
15. 难度:简单 | |
约公元前150年,《阿梯钮斯法》中规定:不论什么被偷的东西.对它们的追索权都是永久性的。此语重申了《十二铜表法》第8表第17条关于盗窃物不能以时效取得的禁令。这反映出 A.罗马法不断完善 B.《十二钢表法》存在野蛮性 C.古罗马依法治国 D.古罗马重视保护私有财产
|
16. 难度:简单 | |
1775年一位英国作者写的《中国旅行者》中对某制度的优越性有这样的描述:“年轻人总是毁于游手好闲、懒懒散散,而持续不断的工作可使他们避免误入歧途:……第三,能人为官……第四,既然官职是授予的,皇帝就可以十分公正的罢黜那些无能之辈。”他所描述的制度产生的影响是 A.国家权力由贵族世代把持 B.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C.官员文化素质提高,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D.官员队伍素质低下,出身低微而有才能的人很难出任高官
|
17. 难度:中等 | |
1689年3月,英国议会下院通过拨款法案,授予国王每年120万镑的税款,并规定其中60万镑用于宫廷和非军事性开支,其余用作海陆军开支。1697年议会又通过《年金法案》,规定自翌年起,每年拨出固定款项作为宫廷开支,长期不变。上述拨款法案的通过旨在 A.保障国王的军事权 B.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C.确保王室财政独立 D.依法监管王室财政
|
18. 难度:中等 | |
17世纪英国革命中克伦威尔建立护国政体,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后将邦联制改造成联邦制,19世纪初拿破仑建立法兰西帝国。这一系列现象反映出 A.高效的军事体制有利于维护新生政权的统治 B.确立制度与稳定秩序是巩固革命成果的需要 C.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斗争的曲折艰难 D.新旧交替时代“君权神授”的观念影响深远
|
19. 难度:简单 | |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屈维廉在他的专著《1688—1689年的英国革命》一书中,特别强调奥兰治(即荷兰)的威廉入侵英国的重要性。它是“欧洲所有的新教各族人民共同汇合在一起来帮助拯救英国,并成为英国历史上得决定性的转折点”。“转折点”在此主要是指 A.王权结束 B.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 C.国王与议会之问形成了制衡关系 D.责任内阁制形成
|
20. 难度:简单 | |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取消了许多已经衰败的选区,使人口增加的选区议席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更改选举资格,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这些改革措施 A.顺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B.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C.使广大工人、妇女获得政治权利 D.背离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
|
21. 难度:简单 | |
根据美国宪法,总统集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力量统帅于一身,除拥有属于其本职的行政权、外交权和军事权之外,还掌握着部分立法权和部分司法权。这里“部分立法权和部分司法权”指的是 A.对立法拥有一定的否决权 B.对法官拥有灵活的任免权 C.对宪法拥有权威的解释权 D.对国会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
22. 难度:简单 | |
据报道,由于民主党、共和党在移民问题上分歧严重,美国参议院于2015年2月23日第四次未能通过国土安全部新一财年预算案。这意味着,如果美国国会不能在该周内通过新预算案或临时拨款案,国土安全部十多万雇员将从2月28日起停薪。据此可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美国两党在移民问题上的严重分歧影响了国土安全部的正常运转 B.美国两党在某些问题上互不相让,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C.美国两党交替执政、相互监督,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D.美国两党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严重威胁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
23. 难度:中等 | |
据《论美国的民主》一书记载:“在美国,正像只有一个立法机构可以立法一样,只有一个法院可以解释法律。因此,在这两个主要点上,美国比旧法兰西王国还要集权,”这主要表明近代美国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立法和司法机构相互配合 C.联邦政府具有集权性 D.民主共和制具有专制色彩
|
24.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针对中国近代某条约的一个条款指出,“他们只要交纳5%的关税,就能通过条约口岸中的任何一个口岸,运进洋货或输出土产;他们只要再交纳进口税额的一半,作为子口税,就能把洋货运至内地和由内地运出土货”。这一条款 A.使列强控制了清政府财政大权 B.适应了列强商品输出的需要 C.有效减少了各国间的贸易壁垒 D.加速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
|
25. 难度:简单 | |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这一认识的局限是 A.表达了英国的贸易诉求 B.掩盖了英国的侵略本质 C.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分析问题 D.从全球发展的角度看问题
|
26. 难度:中等 | |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一一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一一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的政治制度“大变动”指什么?分析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指什么?它的作用有哪些?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3)据明清相关史实说明简要概括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
27. 难度:中等 | |
法制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一一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 材料二 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汉文帝接受贾谊的“儒家‘兴礼乐’,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议。汉律规定,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捕的,必须先奏请皇帝批准,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宽容。刘邦时,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惠帝时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为官吏”。 一一据李小兵《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整理 材料三 公元前3世纪左右,平民在法律上已取得与贵族平等的地位,开始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到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授予一般臣民以公民权。帝国初期罗马法学家们讲的“平等”,不仅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平等,而且也是建立在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基础上的平等。古希腊多葛学派进一步提出自然法体现人的理性的观点。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和后来的法学家们继承并系统论述、论证自然法学说。 一一沈宗灵《略论罗马法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 (2)对比材料二、三,指出古代中国与罗马法律在保护对象、立法理念、经济主张等方面有何不同? (3)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说:“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洋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试以古罗马法的演变为例,阐释该观点。
|
28. 难度:中等 | |
材料一 英国的内阁制被称为“贵任内阁制”,所谓责任内阁制是指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一种行政权力的组织形式。……内阁的主要职权是协调和指导政府各部门的活动,从而制定出一种始终一贯的政策。有的政治学家称它为把行政与立法两部门连接起来的一个“纽扣”,又称它为议会推选出来的统治全国的委员会,更严格地说,它是下院多数党的一个委员会,少数党是没有代表在内的,这是它与其他的议会委员会不同的地方。……英国内阁的建立是没有任何正式的成文的法律作为依据的,它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依据惯例逐步形成的。 一一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实验时期最伟大的创造性胜利……战后人们最初反对君主制和贵族政治的思想,引导着美国人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新的宪法则建议有一个权力很大的行政首脑和同众议院权力相当的参议院。“邦联条例”建立了由各州政府控制的、而和公民个人没有直接联系的全国政府;新宪法则建议成立一个独立于各州政府之外的全国政府,它有一个直接由合众国人民选举的众议院和一些直接对人民行使司法权的联邦法院。“邦联条例”把全国政府置于一个由代表组成的一院制国会的手中,只赋予它很小的权力;新宪法则把全国政府分成几部分以防止滥用职权,并赋予它真正的权力。 一一J.布卢姆等《美国的历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在费城起草的宪法”取得的“创造性胜利”有哪些?结合材料一、二,英美两国代议制民主形成途径有何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