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6-2017学年湖北省枣阳市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君权和相权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一对基本矛盾,封建统治者为加强皇权削弱相权采取的措施是

①秦朝三公九卿制

②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③北宋设三司使

④元朝行省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秦朝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的“道”是

A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

B.与郡同级的地方行政机构

C.与县同级的地方行政机构

D.与乡同级的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1789年大革命爆发后,法国政局一直动荡不安,政体多次更迭。1875年宪法规定法国的政体是

A帝制

B.君主专制

C.共和制

D.君主立宪制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下列最符合“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的史实是

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B.明朝废丞相制度

C.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D.清朝设立军机处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光绪七年(1881年),广东南海知县徐赓陛以“各省制办机器,均系由官设局,奏明办理,平民不得私擅购置”,以及机器缫丝厂“男女混杂,易生瓜李之嫌”,“夺人之生业”为由,查封各处缫丝厂。这说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

A从产生之日起就注定必然会失败

B.是在清政府的财力支持下产生的

C.在设厂经营上遭封建官府的压迫

D.既具有进步性又具有先天软弱性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以博弈的后果为标准进行区分,可分为正和博弈、负和博弈和零和博弈。正和博弈的结果可以用“互惠互利”、“皆大欢喜”来形容。零和博弈的结果是有非均衡性和非稳定性,往往导致“以牙还牙”、循环往复。有人说美国的1787年宪法是正和博弈,这是指美国:

A实施宪政,保证中央集权

B.三权分立,实现制约与平衡

C.权力制衡,行政效率低下

D.宪政自由,实现真正民主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华盛顿在首任总统就职演说中说:“任何地方偏见或地方感情,任何意见分歧或党派敌视,都不能使我们偏离全局观点和公平观点,即必须维护这个由不同地区和不同利益所组建成的大联合政权。”这句话的精神实质是

A. 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    B. 保护美国人民的利益

C. 维护联邦的统一与稳定    D. 中央与地方实行分权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1701年颁布的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当今国王和丹麦安娜公主死后且无后嗣时,为保障我们的宗教、法律和自由,制订更详明的规定是必要的和必不可少的。这应当由国王陛下商得贵族院和平民院议员的同意,以国王的权力加以规定。该规定说明英国

A国家权力重心开始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B.议会与国王在政治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C.国王有权独立确定英国王位继承人

D.议会以明确的法律条文来限制王权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明史·职官志》载,“自景泰后,六部承奉意旨,靡所不领。阁权益重……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六部由原来的政府最高职能部门,而沦为内阁属曹。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B.六部职能的衰退

C.内阁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D.宰相权力的反弹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参加科举考试

B.等待朝廷察举

C.投笔从戎戍边

D.投做官吏幕僚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下列历代措施中,不能起到加强中央集权作用的

A秦朝全面实行郡县制

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C.宋朝用分权办法加强地方控制

D.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刘建军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中指出:“七国乃是以春秋时代许多战争及商业资本发展而产生的集权国家,已不是旧来的封建侯领。这个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许倬云先生将这种国家称之为‘新型国家’,以区别于封建制国家中的诸侯国。”对材料中“新型国家”理解不正确的是

A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

B.建立背景是“礼崩乐坏”

C.官僚政治已经取代了贵族政治

D.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

A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B.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C.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参政丧失民众信任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西周时期,“‘宗’原先握有的那些权渐渐于无形中转移给了‘君’,而成为‘君有合族之道’。君权既并吞了宗权,于是形成君不见宗的‘有君无宗状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君权与宗权合并,形成了中央集权体制

B.君权扩充为以君权为中心的宗法封建制

C.周天子的权威得以强化,宗法制消亡

D.分封制度随着君权的加强而消弭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材料反映了

A分封制度开始瓦解

B.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C.贵族政治遭到破坏

D.察举制度逐渐形成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一人或若干人所组成的一个团体,势力增长得过大,以至于凌驾整个公民团体,……这样的特殊地位常常造成君主专制政治或门阀寡头政治。为此,若干城邦,例如阿尔咯斯和雅典,制订了陶片放逐的政策。但容许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后方才加以补救总不能算是一个良好的政策。”这表明

A公民团体渴望社会地位平等

B.防止集权政治应当未雨绸缪

C.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政治动乱

D.特权阶层是城邦制必然产物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由于贸易的发展和加强统治的需要,罗马统治者于公元前242年开始任命了专门审理涉及臣民案件的裁判官。他们颁发的告示逐步形成罗马法的新因素,称为裁判官法或大法官法。由于这种法律适用于罗马公民和非公民,因此,就称为万民法。这表明

A万民法都是由裁判官制定的

B.万民法是处理经济利益关系的法律

C.万民法的产生源于实际需要

D.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的每一个人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比利时罗马法专家里维埃说:“罗马法是世界性的普通法,不仅是那一个国家的法。”中国有学者认为:“说罗马法是世界性的普通法,说罗马法征服了世界,当然并不十分确切。”关于罗马法对后世影响的确切说法应该是

A影响近代欧美国家并波及世界

B.覆盖到被罗马帝国征服的国家

C.波及了罗马帝国周边的邻国

D.渗透到罗马共和国的各个角落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有人认为:罗马人智力不如希腊人,体力不如高卢人,经商的本事不如迦太基人,却能一一打败这些部族,而且在战后还能与这些部族有秩序地和睦共处。为什么?你会发现,罗马帝国的强大,归根结底是因为它的宽容开放,它的兼收并蓄。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罗马

A万民法广泛的适用性与实用性

B.较为发达的工商业经济

C.帝国凭借军事实力不断进行扩张

D.《十二铜表法》成文法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西汉的贾谊在《治安策》中说:“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的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A汉高祖的分封建国

B.汉景帝的削藩政策

C.汉武帝的“推恩令”

D.汉武帝的“附益法”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有学者认为,杰斐逊的名言“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奠定了美国民主和宪法的基础。这一结论的依据是美国1787年宪法

A加强了联邦政府权力

B.重视分权制衡

C.建立了中央集权政治

D.建立了责任内阁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毛泽东曾说“百代都行秦政制”。该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皇帝制

D.三公九卿制

 

详细信息
25. 难度:困难

唐朝元和年间(806-820年),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傅上书面请求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给事中崔佑驳回,皇帝最后采纳了崔佑的意见。崔佑所属的部门应是

A中书省

B.尚书省

C.参知政事

D.门下省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提出了“使私不害公,馋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顾毁誉”的主张。此主张旨在

A废除世卿世禄制

B.整顿官场风气

C.削弱王室的特权

D.废除分封制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周得以“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这说明分封制

A以政治权力重构为前提

B.从西周时期开始实行

C.确立周代基本政治原则

D.稳定西周的统治范围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伯利克里说:“不关心城邦事务的人,有人称其为心情平和的人,我们雅典人称其为废物。它毋需公民多少政治才能,关键是每个公民都应本着一切从城邦出发……”伯利克里这段话反映了

A雅典公民的政治才能普遍较低

B.集体主义是雅典民主的重要特色

C.民主发展程度与公民政治才能无关

D.不关心城邦事务的人无法成为公民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C.权利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

D.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一个立宪君主的意见如遭作为立法机构的两院的反对,他就不能进行统治,这在欧洲已成定论。但是大家知道,美国有好几位总统曾在立法机构失去多数,但并未被迫放弃权力,也未给社会造成严重的灾难。”由此可以判断

A美国的民主制度优于欧洲的立宪君主制

B.立宪君主制度只能给社会带来灾难

C.美国总统的行政权相对于立法权是独立的

D.只有总统制才能确保社会秩序稳定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日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

 

三、简答题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制度是强制执行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外国观察家们都被中华文明的久远性与稳定性所深深震撼。19世纪中期在中国任职的英国领事官员TTMeadows根据他所获得的第一手观察资料对这些做出了以下解释。……其真正原因可归结为三个原则和一种制度……这三个原则是:1以德治国优于凭武力治国。2选拔最有贤能的人为国家效力是实现国家的政治清明必不可少的条件。3如果君主道德败坏、醉生梦死,并由此导致高压的暴政,那么人民有权力处置这样的君主。一种机制是:公开选拔文官的科举考试制度。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自秦汉开始,中央设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其主要职责是监察。从汉武帝开始,监察与行政相分离,以行政区域划分为原则,设十三州刺史,监察地方,开创我国巡视监察制度之先河。自曹魏开始,监察向组织机构化方向发展,其标志是中央御史台的设立。

——卜宪群《重视中国古代反腐倡廉经验》

材料三

封建君主对官员的道德要求首先是“忠”,其次才是“廉”,而人治下的反腐倡廉难免具有主观随意性。皇帝口含天宪、出言即法,随意性极大。

——于永军《封建社会反腐败最终“败”在哪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治国中选官制度的演变有何规律?

(2)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设置的根本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作者对封建社会反腐败的看法,并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目前中国反腐倡廉的建议。

 

四、综合题
详细信息
33.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是整个社会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任何人都不能独立于法外。韩非子说:“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也就是说,在“法”面前,不存在贵族和平民之分。……法家所主张的法治,是将法律公之于天下,“使天下之吏民无不知法者”,又别置“法官”作为主管吏民法律的顾问,以使天下吏民知法不犯,增进国家的安定和统治秩序的稳定。这种法律观念,一直为后来历朝历代所承袭。

——摘编自朱晓燕《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材料二

在罗马法中,“一切权利均因人而设”,但并非一切人均为罗马社会的权利主体。除了是人以外,还需具备其他基本条件:是自由的,而且就市民关系而言,还应当是市民。因此,凡是合乎上述三个条件的就可以成为罗马法上的平等主体。奴隶,一般不是权利主体而是权利客体,但是在取得自由人身份以后就享有完全的权利能力,变成为自由人和罗马市民,即使是未出生的婴儿,也处于同新生儿完全同等的地位。

——摘编自付建平、谢荣国《罗马法精神及其现代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法治思想产生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法治思想与罗马法的异同。

 

详细信息
34. 难度:中等

祖宗之法

材料一

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范祖禹(1041—1098)《范太史集》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1130—1200)《朱子语类》

问题:

(1)“本朝之法”指的是什么?是在怎样形势下出台的?

(2)“本朝”是如何做到“兵也收了”的?

(3)范祖禹和朱熹对于宋代的祖宗之法评价为何不同?谈谈你的理解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