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商(朝)人对神灵素拜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祖先祭祀上。立于宗庙的先王的神主,称之为“示”“示”有大小之别,类似于周族的大小“宗”。大小“示”的祭祀规格与仪式有所不同,成为区别血缘亲硫的标记,维护着有关的等级秩序……从兄弟之间到父子之间的权力世袭继承,逐步成为国家权力运作的核心。材料主要表明了商朝 A.已经有了规范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度 B.宗法制度出现并运用到权力继承上 C.重视血缘传承及基于血缘亲硫的权力运作 D.形成了浓厚的“家国同构”治国理念
|
2. 难度:简单 | |
李瑞兰在《中国社会通史》中提到:“战国时期等级关系与阶级结构发生了深层变化。社会等级是流动的,个人有可能凭才力改变贫贱的地位,贵族取决于出身而一成不变的状况已成为历史,上层社会对下层人士开放……集权政府的社会基础因而更加扩大。这样,社会较前代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该材料反映出 A.社会等级的流动根源于阶级结构的变化 B.分封制的崩溃是战国时期社会等级流动的根本原因 C.选官制度的变化是社会等级流动的重要因素 D.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
3. 难度:简单 | |
杨师群在《中国历史的教训》一书中说:“皇帝(始皇)的威权还表现在为民立极,他不但是天下的道德表率、人向的行为楷模,而且要对臣民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作出详尽的规定……因为皇帝不仅是天下最有权势和威严的统治者,还是最聪明、最伟大的圣主。”根据上述材料不能看出秦始皇 A.握有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威严 B.承担了思想文化导师的角色 C.通过立威和表率实现了对民众的绝对控制 D.把专制王权的范畴扩展到新的领域
|
4. 难度:简单 | |
日本历史学者堀敏一在《唐宋间的变革和宋代社会》中说:“宋代以后,即使是地方也有数位官僚分掌政务,使权限不至于集中在某一人手中,各个机构也直属皇帝。例如宋代的地方行政中最高行政区划是‘路’,在此设置转运使、安抚使、提点刑狱等,分别掌控民政、财政、军政及司法。同样,宋在路的下级行政区划中设立通判,使其与知事具有同等地位,以便监视。”该学者旨在说明 A.宋朝的专制主义集权制度得到了加强 B.宋朝的监察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C.宋朝的“权力制衡”取得了一定效果 D.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趋于合理
|
5. 难度:简单 | |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清代六部长官均无权对各省督、抚直接发布命令,则不得谓是总辖全国之行政长官。又各部尚书,侍郎均有单独上奏之权,则各部尚书亦并不得谓是统率各该部之惟一长官。清制六部尚书、左右侍郎俱满、汉各一人,则一部而长官六人。此等各无专事……”最符合上述材料主旨的是 A.清代通过“以满制汉”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B.清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了新的发展 C.对六部的权限规定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蜂 D.清代中央机构的设置相对比较完善和成熟
|
6.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认为,作为一种政治体制,民主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而在头2300多年,它一直被看作是个“坏东西”,这也可以称为是一种“民主的失败”,从源头上看这种“失败”是全方位的,它是主体失败、程序失败和结果失败的综合体。下面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直接民主不如间接民主 B.雅典民主政治的“主体失败”,主要指民主范围有限 C.“陶片放逐法”有力地驳斥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程序失败” D.雅典民主政治的“结果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多数人的暴政”
|
7. 难度:简单 | |
在罗马共和国时期,规定了一种所有权转让方式的具体程序,著名法学家盖尤斯曾做过形象的描述:“使用不少于五人的成年罗马公民作证人……买主手持铜牌说‘我根据罗马法说此人(奴隶)是我的.我用这块铜和这把秤将他买下’,然后他用铜敲秤,并将铜块交给买主,好似支付价金。”这项规定 A.推动了习惯法向成文法的转变 B.体现出罗马公法追求公平公正 C.显现出很强的预防纠纷的功用 D.有利于调整贵族和平民的矛盾
|
8. 难度:中等 | |
1861年,伦敦有家报纸报道称:“就数量和重要性而言,下院9/10的议案是通过政府之手。”材料表明当时英国 A.内阁对议会的影响力较大 B.议会上院的势力明显衰落 C.分权制衡的原则逐渐丧失 D.统治阶级的政策趋于一致
|
9.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认为:现代意义上的美国联邦政府.只是在l787年美国联邦宪法被各州批准以后,于1789年4月正式成立的,至此美国在法律上才成为一个统一和独立的国家。这样一种独恃的建国方式使州和联邦的关系成为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出美国代议制民主的 ①联邦制原则②分权制衡原则③民主制原则④共和制原则 A.②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
|
10. 难度:简单 | |
历史上某部宪法体现了总统、议会和内阁之间的权力平衡。某历史学家对该宪法的评论是:“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甚至没有明确规定政体。许多人相信,这部宪法只是一部临时性宪法。”这部宪法 A.是美国克服联邦制下无政府状态的必然 B.是英国民主代议制曲折发展的缩影 C.是法国共和派和保皇派斗争妥协的产物 D.受德国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的影响
|
11. 难度:中等 | |
有人称俾斯麦是”德意志革命”的主要发起人,恩格斯也称其是“非出本心的革命者”。这主要是因为 A.俾斯麦领导的王朝战争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统一的市场 B.统一前后德意志的政治制度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C.俾斯麦领导的王朝战争出发点是维护抓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D.德意志帝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特征
|
12. 难度:中等 | |
辜鸿铭在评论近代中国某一事件时指出:“……运动的产生无疑应归于特殊的地方举事,它脱离了原有的运动轨迹,变成了一种更富于攻击性的、好战且完全失去控制的狂热,无论是对于朋友还是对于敌人,都构成一种灾害。”材料重在表明该运动 A.一直受清政府的默许和支持 B.带有狭隘的民族主义的色彩 C.体现了民众强烈的爱国主义 D.给帝国主义列强以沉重打击
|
13. 难度:简单 | |
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指出:“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 ②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 ③国家获得了一种更广泛的权力 ④在长时间内有效地制止特权的膨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14. 难度:简单 | |
有人指出“《天津条约》本巳明确规定西方公使可以常驻北京.并得到咸丰皇帝的亲自批准,但皇帝本人压根就没打算认真履行条约”,尤其是想把取消“公使驻京”作为“第一要事”。为此竟不惜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贸易为条件”。据此判断 A.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意识 B.清政府具有强烈的民族观念 C.清政府放弃天朝上国思想 D.清政府极力地维护国家主权
|
15. 难度:简单 | |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孙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唐德刚评价孙中山的这段就职誓词为“中华五千年政治史上,一座极重要的里程碑和分水岭”。下列表述不符合当时历史情景的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任务即将达成 B.中国数千年“帝制”的政体模式开始转入“民治”时代 C.“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的任务即将达成 D.面临民国难建、民主难行、民生多艰的难题
|
16. 难度:简单 | |
如下图,近代中国由于国家贫弱,有人以染病的“身体”比喻这一时期的“国家”。其发病背景是心脏老化、身体机能运作失常,并且肢体长期受多种强悍病毒入侵,肌肉严重萎缩。进行新心脏植入手术后多次产生排斥,跳动状态仍似旧心脏,身体机能仍处于衰弱状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对上述病情描述理解错误的是
A.“心脏老化”比喻封建君主专制病入膏肓 B.“病毒入侵”比喻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C.“新心脏植入手术”比喻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 D.“跳动仍似旧心脏”比喻民国建立后民主共和政体不断遭到破坏
|
17. 难度:简单 | |
“冲击——反应”棋式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是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驱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下列史实对应关系最符合“冲击——反应’模式的是 A.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B.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C.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 D.巴黎和会——国民大革命
|
18. 难度:简单 | |
在民主革命时期,国民政府各部机关如外交、财政、交通等都迁往新键政府,该地一度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很多重要领导人如汪精卫、宋子文、毛泽东,董必武、林伯渠等均在这个政府工作过。“这个政府”是指 A.南京临时政府 B.武汉国民政府 C.南京国民政府 D.重庆国民政府
|
19.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指出,如果说1895年是近代中国前期历史的一个转折点的话,那么1935年便是近代中国后期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下列史实能够支撑该观点的的 ①华北事变②遵义会议③西安事变④瓦窑堡会仪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20. 难度:简单 | |
日本防卫厅战史室著《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中提到:“这样,在1940年6月中旬以后约一个月的期间,曾经是事变行将解决,日中两国最接近的一刹那,中共察觉到日中进行和谈的危机,突然发动了‘百团大战’。蒋介石不得不将对日妥协的行动停相下来……8月下旬,日本首相近卫又写了亲笔信建议继续会谈,遭到蒋方拒绝。”这段材料 A.说明百团大战是中华民族抗战的转折点 B.凸显了百团大战在中华民族抗战全局中的意义 C.强调共产党敌后战场是全民族抗日的主战场 D.表明共产党领导军民在正面战场取得重大胜利
|
21. 难度:简单 | |
历史评价的首要原则是恪守求真,即评价应客观如实。下列对于辛亥革命的评价最符合历史评价这一原则的是 A.辛亥革命埋葬了封建制度,但其资产阶级属性需要批判 B.辛亥革命极大地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是承前启后的革命分水岭 C.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全国性革命高潮的到来 D.辛亥革命在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中起到了开创性作用
|
22. 难度:简单 | |
马克思对巴黎公社在反腐败方面的作用表示欢欣鼓舞,他认为,巴黎公社为了消除“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所引起的腐败,采取了可靠的办法,‘能防止人们去追求升官发财”。这个办法是 A.废除旧军队、旧警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 B.取消资产阶级的法庭,建立了自己的司法机构 C.任何一个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一个熟练工人的工资 D.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
|
23. 难度:简单 | |
沈志华在《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74年兴衰历史》中说:“最主要的是,……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下列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材料描述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行为 B.当时”群众的迫切需要”包括退出一战 C.拖延不决的间题”还包括建立苏维埃政府 D.“最终被人民抛弃”指十月革命的爆发
|
24. 难度:中等 | |
建国后某一时期,作为统一战线的政治组织——人民政协继续起着调整阶级关系、缓和杜会矛盾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 A.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初步建立起来 B.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C.政协成为各党派联合执政的机构 D.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已发生改变
|
25. 难度:简单 | |
2015年,受全球经济不景气、岛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等不利因素影响,两岸贸易与投资妞额出现一定程度衰退,但两岸人员往来依然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两岸经贸合作制度化与机制化继续推进。这体现出 A.“一国两制”理论有了新的发展 B.“九二共识”得到国共两党认可 C.海峡两岸经济合作进一步深化 D.“和平统一”是两岸关系的归宿
|
26. 难度:简单 | |
1997年《党史研究资料》第一期中提到:“毛泽东根据60年代末70年代初苏美战略态势和中美苏三国关系变化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并做出了新的国际战略抉择和策略选择,还是颇具远见的,是突胜性的。”下列符合材料主旨的内容是 A.该时期“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制约了中国外交 B.该时期中国外交主要表现为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 C.“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有利于进一步改善中国的外交处境 D.该时期中国外交的根本立足点是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
27. 难度:简单 | |
习近平在回顾新中国外交成就中的某项外交原则时说:“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最主要是因为该原则 A.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B.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C.发展了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D.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
28. 难度:简单 | |
在二战后的某次事件中,前苏联国防部长针对美国总统肯尼迪的电视演说下达命令:苏联战略导弹部队、防空部队、潜艇成员提高全军的战备状态和警惕性。这一事件使整个加勒比海上空笼罩着核战争的阴影。上述事件爆发的背景包括 ①美苏争场②苏联与美国之间差距缩小③越南战争刚刚结束④涉事第三方国家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29. 难度:中等 | |
1981年,美国政府采取新遏制战略,“以实力求和平”;1982年,美苏开始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的谈判;1985年,苏联着手调整外交政策,美国推行新的缓和战略;1991年,美苏最终签订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规定双方削减核力量的1/3,但各自拥有1600件战略武器运载工具。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 B.战后美苏双方力图维持自身的核垄断地位 C.冷战后期美苏双方从对峙走向缓和 D.美苏双方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共同努力
|
30. 难度:中等 | |
马文·佩里主编的《西方文明史》中指出:“虽然欧洲各国有共同的文化遗产,但由于历史的不同和民族性格的差异,历史上长期不断的相互战争一直是他们的负担。经过了两次毁灭性的世界战争之后,许多人终于感觉激烈冲突的代价太大了,战争不再对任何国家有益。苏联的‘势力扩张’使某种形式的西欧统一具有诱感力。”对材料理解合理的是 A.历史渊源是阻碍欧洲走向联合的主要原因 B.摆脱美国控制的要求是促成欧洲走向联合的重要原因 C.欧洲共同的文化遗产使欧洲走向联合成为历史必然 D.来自于外部的压力是促成欧洲走向联合的重要原因
|
31.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在秦及西汉初年,立帝行使权力,将意志化为诏书,见诏实行,程序比较简单:或与宰相议定,交御史起草、下达;或直接命令御史起草、下达,即可生效。宋代下诏书需经中书、门下之制度更加完备,因而反对内批,反对君主独裁专行的理由,也就更加充足。或从制度上、道理上批评滥用内批是违反“礼”“正”“道”;或从历史经验教训上批评滥用内批会导致“祸”“乱”;或从道德上批评滥用内批是出于“私”心。明代表面上废除宰相,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百司政务,实际上多半依靠“票拟”定夺,皇帝的意志和权利受到内阁诸臣极大的左右限制。由于票拟是下达皇帝诏令的正常途径,所以明代内阁限制皇帝滥用手诏、中旨的斗争,更加制度化。 ——摘编自祝总斌《试论我国封建君主专制权力发展的总趋势》 (1)据材料一,概括从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归纳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君主行使权力的变化。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说明官僚制度与皇权专制的关系。
|
32.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材料二“三权分立,、“议会制”、“多党制”是西方民主制度的主要特色,但它们在各个国家的其体表现形式都不一样,事实上,西方政治制度纷繁复杂、形态各异,没有哪个国家与另一国家的制度是完全一样的。在美国,选举是获得国家权力的唯一合法渠道,通过其它方式如政变即使控制了权力机关,也不会被公众承认。这就基本排除了因争夺国家权力而引起政治动荡的可能。……美国人的民主权力有许多实现途径,但选举是最重要的途径。……两党之间、候选人之间就美国现行及将来实行的政策展开激烈的辩论,并展示给公众,而投票就是选民对各方政策的表态。……美国的竞选费用不断上升。美国总统选举是典型的金钱政治。……民主党和共和党已垄断美国政坛近一个半世纪,两党的价值观和政治纲领在许多方面接近。而美国是一个多元社会,许多利益群体没有自己的政治代表,而现有的政治又很难使第三党崛起。 ——《从美国大选分析西方的民主制度》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民主制度有哪些共同特点和不同的政体?依据材料,概括美国选举制度的优势和弊端有哪些?
|
33. 难度:简单 | |
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公羊传·隐公元年》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1924年11月,孙中山在日本的演说《中国内乱之原因》中说:“说到和平统一,是我在数年前发起的主张。不过那些军阀都不赞成,所以总是不能实行这种主张。这次我到北方去,能够做成和平统一,也未可知。不过要以后真是和平统一,还是要军阀绝种;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孙中山始终把武装斗争视为达到国家统一应采取的主要方式。为实现国家统一,孙中山一生都在不断与各派势力作斗争。在坚持武力统一的同时,孙中山从未放弃过和平统一的努力。 ——摘编自王建《论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 材料三 1982年l月10日,邓小平在接见来华访问的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基时说:“在实现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其反映的中国古代国家理念。结合所学,分析这一理念在中国秦、汉政治中分别是如何实现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 (3)材料三指的是现代中国关于国家统一的什么构想?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国家统一问题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