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左转·隐公三年》记载:“……故周郑交质,王子孤质于郑,郑公子忽质于周”,材料中这种周朝与郑国互换人质现象突出表明 A.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政治特有交往的方式 B.国与国交往的外交诚意 C.国与国之间的交往缺乏互信 D.宗法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
2. 难度:简单 | |
下面是某校高三(18)班历史课上,老师在多媒体教学中展示的一个卡片,老师要求学生把卡片补充完整,如果以下是一些同学的回答,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小明)政治作为: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评价: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 ②(小红)政治作为:建立皇帝制度;评价:使皇权至高无上,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对全国的统治,但容易导致决策失误。 ③(小亮)政治作为:建立三公九卿制度;评价:有利于辅佐皇帝处理中央事务,强化了皇权。 ④(小军)政治作为:率先开创郡县制;评价: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使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3. 难度:简单 | |
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 A.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B.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C.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D.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
4. 难度:中等 | |
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B.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C.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D.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
5. 难度:简单 | |
近代西方有说法认为,世界上传印阅读最广的书,第一是《圣经》;第二就是《民法大全》,堪称“法律圣经”。“法律圣经”的说法 A.体现了对罗马法影响的人为夸大 B.为法律规范添加了宗教色彩 C.说明罗马法奠定了后世法学的理论基础 D.说明近代欧洲盛行“政教合一”
|
6. 难度:中等 | |
1876年,的过哲学家尼采在《不合时宜的考察》一书中指出:普法战争虽以德国胜利告终,其险恶后果却是使德国文化颓败,“使德国精神为了‘德意志帝国’的利益而遭失败乃至取消”。这段材料旨在 A.批判德国的军国主义和强权政治 B.说明普法战争损害德国利益 C.反思德国给世界带来的巨大灾难 D.呼吁德国创造一种新的文化
|
7. 难度:简单 | |
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出发走向近代化,与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并不同义。”陈先生讲到的后一种“爱国主义”的典型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
8. 难度:简单 | |
在纪念五四运动意周年时,胡适说:“在变态的社会国家里面,政府太卑劣腐败了,国民又没有正式的纠正机关(如代表民意的国会之类),那时候,干预政治的运动,一定是从青年的学生界发生的。”他提醒学生说:“我们不要忘记:这种运动是非常的事,是变态的社会里不得已的事,但是他又是很不经济的不幸事。”在这里,胡适强调 A.五四运动的爆发的必然性 B.政府的专政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C.中国缺乏民主政治的土壤 D.学生应该用理性务实的方式救国
|
9. 难度:简单 | |
1929年,中共六届二中全会指出“土地革命彻底的完成固然要在全国工农暴动夺取政权胜利以后,但是如果以为全国工农暴动没有胜利以前便没有农村的土地革命斗争,实在是一个错误的观念,相反的,农民土地革命斗争的发展及建立红军,是推进革命高潮决定全国工农最后暴动胜利的主要条件之一。”这说明当时中共中央 A.提出以全国暴动推动农村土地革命 B.强调城市夺权与农村土地革命相互促进 C.认识到农村土地革命的重要性 D.主张先工农武装割据然后夺取全国政权
|
10.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1935年5月以红军总司令朱德的名义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有利于打破国民党第五次“围剿” B.胜利完成了战略转移的伟大任务 C.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了土地革命 D.红军在长征的途中重视民族团结
|
11. 难度:简单 | |
据《新快报》报道,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出现了一个“大熊猫、你好、茅台酒”的热潮。在这一热潮中,横滨的中华街涌来了很多中外顾客。引发这一“中国热”现象的直接原因可能是 A.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B.中美关系的改善 C.中日邦交正常化 D.美国与日本、台湾的关系日益密切
|
12. 难度:简单 | |
1961年9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番话反映了 A.美苏两极对峙局面的出现 B.社会主义阵营的日趋瓦解 C.不结盟运动正在逐渐兴起 D.多极化世界格局开始形成
|
13. 难度:简单 | |
1982年,里根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称,“我现在要叙述的长期计划和希望——自由和民主的前进,将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弃置在历史的灰烬之中,正如它曾将其他压抑人民自由、禁止人民表现自我的暴政弃置一样。”l984年尼克松在《真正的和平》中鼓动美国政府:“对于苏联来说,最大的危险之一就是他们的思想、人民、社会同我们相接触。……如果我们不这样做,而是孤立东方,减少它同我们的联系,我们就丢掉了我们对付克里姆林宫领导人的一件最有效的武器。”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其标志着美国“和平演变”战略的正式实施 B.其实质与杜鲁门主义相同 C.其表明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战略攻势 D.其目的在于推行自由、民主价值观
|
14. 难度:简单 | |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记载:六朝时期大中型墓葬多数发现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乃至两广与云南等地呈渐次下降分布,随葬品规格也依次降低。据此我们可以推断 A.南方依然保留宗法分封制度 B.人口南迁和江南开发的结果 C.官僚统治阶级内部等级森严 D.长江中下游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
15. 难度:简单 | |
北宋规定,无论是典卖还是绝卖,均需订立买卖合同,合同为一式四份,“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付商税院,一留本县”。至南宋时改为一式两份,即“在法,典田宅者,皆为合同契,钱、业主各收其一,此天下所通行,常人所共晓。”此材料说明宋代 A.土地契约制度已比较完善 B.自耕农的数量增多 C.政府对土地控制完全放开 D.庄园经济迅速发展
|
16. 难度:简单 | |||||||||||||||||||||||||||||||||||||||||||||||||||
下表是摘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该表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晚清政府税收逐年提升 B.自然经济丧失主导地位 C.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动 D.民族工业取得初步发展
|
17. 难度:简单 | |
在上海等地拆城筑路兴市模式和“总理遗嘱”影响下,1929年无锡地方政府提出拆城筑路计划。无锡国民党县党部认为城墙是封建落后象征,拆城即革命,以建设布新。无锡民众包括工商教育界人物以影响治安、拆让房屋损害市民利益为由主张暂缓拆城。最后拆城计划被迫停止。这一事件反映了 A.民生主义实践探索中的问题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遇到阻力 C.私人资本与官僚资本之争激烈 D.无锡近代工商业呈落后状态
|
18. 难度:简单 | |||||||||||
下表为民国时期各类报纸的部分纪事,根据该纪事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A.近代科技的进步,为报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 B.民国时期的报纸都以客观公允作为报道原则 C.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直接摧残了中国的新闻事业 D.民国时期的各类报纸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
19. 难度:简单 | |
《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回顾》一书中写道:新中国成立之初,为疏导社会游资,平稳市场物价,天津、北京证券交易所先后成立。但是到了1952年7月和8月,天津、北京证券交易所相继宣布关闭。造成证券市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证券交易不利于经济发展 B. 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C. 政府强化计划经济的结果 D. “左”倾错误已严重泛滥
|
20. 难度:简单 | |
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革命和政治革命都是由英国来担任领跑者,而且都是从英国扩展到欧洲大陆和美国,后来再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这一发展历程的实质是 A.世界由和平走向战争再由战争走向和平的过程 B.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推动下的社会革命 C.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D.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的斗争扩展的过程
|
21. 难度:简单 | |
1932-1933年,苏联在国内出现严重饥荒的情况下仍然向国际市场出售了281万吨粮食。这样做的目的或后果是 A.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建设 B.为了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C.有助于缓解当时国际上粮食短缺的状况 D.实际上有利于国际关系趋向缓和
|
22. 难度:简单 | |
罗斯福在就职第一周发出警告称:“漫长的三个年头以来,联邦政府正走在通向破产的路上。”紧接着国会通过了经济法案,授权把联邦政府部门的工资和退伍老兵的津贴每年削减4亿美元以上。这反映出罗斯福政府初期 A.准备建立社会保险制度 B.主张保持预算平衡 C.继续执行自由放任政策 D.试图推卸政府责任
|
23. 难度:简单 | |
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的黄金储备从战后的250亿美元急剧下降到90亿美元,黄金存量从8亿多盎司骤减到2.5亿盎司。而此时的欧洲各国,至少囤积着800亿美元,有权要求美国兑付22.8亿盎司的黄金。该现象的出现表明 A.布雷顿森林体系濒临瓦解 B.世界金融中心再度发生转移 C.美国经济衰退丧失主导权 D.欧洲经济发展国际地位提高
|
24. 难度:简单 | |||||||||||||||||||||
下表是《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数据,由此可以得出
A.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 B.科举制度推动科技发展 C.儒家思想重人伦轻科技 D.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展
|
25. 难度:简单 | |
汉朝推行“以孝治天下”,对不赡养老人者,要在闹市执行死刑。对父母、祖父母等长辈不敬孝者也判重罪。子女杀戮父母、祖父母者,即使未遂,均判弃市(暴尸街头),殴伤长辈者同样也处弃市。这表明 A.专制皇权得到明显加强 B.儒家思想受到普遍认同 C.经济发展促进道德提升 D.司法审判渗透儒家伦理
|
26. 难度:简单 | |
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道德化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诸葛亮的“忠”和关羽的“义”,《水浒传》中武松等人的“忠”“义”。此类小说 A.缺乏反封建礼教的精神 B.旨在宣扬宋明理学思想 C.折射了当时社会价值观 D.抑制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
27. 难度:简单 | |
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之所以赞扬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是由于他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位思想家是 A.孟子 B.荀子 C.董仲舒 D.朱熹
|
28. 难度:简单 | |
程朱理学认为,“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范的行为,与“天理”对立;并进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如此看来,“存天理,灭人欲” A.特别注意提升人的个人修养 B.完全否定了人类的自然欲求 C.以道德的名义维护专制统治 D.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
|
29. 难度:中等 | |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到:“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这反映出他的政治设想是 A.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政治 B.君主应该利用学校培养人才 C.士人参政分享国家政治权利 D.恢复宰相与君主共议国事传统
|
30. 难度:简单 | |
有资料显示,在14世纪初的佛罗伦萨9万人中,约有8000—10000名男女学童在“俗语学校”就读,教育的首要目标不在于传授某种技能,而是促成人心智之完善和潜能的发挥,注重培育人的语言、社交能力和品德。这主要反映了当时教育 A.开始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 B.重在培养人们的政治素养 C.意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 D.渗透人文主义的基本理念
|
31. 难度:简单 | |
1784年瓦特(英国)改良的蒸汽机和1870年格拉姆(比利时)制造发电机,分别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关于这两项科技成果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A.该技术的应用都引起了生产关系的调整 B.都因科学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而发明 C.使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中占据主导地位 D.都产生于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
32.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法国画家贝尔特·莫里索借助了当时科学领域的新成就创作于1888年的《阅读中的小女孩》。这幅画 A.捕捉了光和色之下的“瞬间印象” B.表达了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C.展示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表现” D.关注了法国当时的社会现实
|
33.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梁启超对“欧洲旧思想、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的比较表(原文节选)
——选自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 (1)根据材料一,假如你时空穿越,有幸师从两位先哲,那么,你将分别得到怎样的教诲?你认为二者思想有何相似之处? (2)材料一的两幅图片反映出古代中西方不同的教学形式,请分别概述两种不同的教学形式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3)根据材料二,丙与甲乙相比,其思想新在什么地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促进欧洲新思想产生的因素。 (4)根据材料二,你认为梁启超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作出上述比较的?其目的是什么?
|
34.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相关国家的中央权力机构分布图:
材料二 我认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正发生相当的作用,……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甚至不惜摧残人事来迁就制度。……那是何等的愚蠢。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言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三所示政体与图二所示政体相比,有何创新之处? (2)图四与图三所示政体有何本质区别?从中外政治体制的变化中,我们能得到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哪些认识? (3)据材料二,归纳钱穆先生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明清及中国近代前期的相关史实说明其观点的合理性。
|
35.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重商主义是英国最早的国家干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产生于从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变革时代,16~18世纪走向全盛。重商主义有利于早期资本主义发展和原始积累,但随着资产阶级逐渐壮大,这一政策限制了资本主义自由发展,不惜民穷求“国富”的政策也导致了民生艰苦。由此,经济政策的钟摆开始反向运动,1759年亚当·斯密首次提出有“看不见的手”,主张经济自由主义。从重商主义到经济自由主义历时百余年,这次经济政策变革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的社会稳定。到19世纪末期,经济自由主义登上巅峰,但其弊病也逐渐突出,生产急降、企业破产、投机泡沫、经济混乱等经济现象,加上失业贫困严重和阶级矛盾等社会现象,成为常见的危机景象。 材料二 20世纪前期,英国经历两次世界大找和西方经济大危机,之后,英国经济政策“重返”国家干预。从经济自由主义到凯恩斯主义历时近百年。凯恩斯主义展现了大规模国家干预理论。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使英国社会在20世纪前期剧烈动荡后达到新稳定,出现战后20年经济的“黄金时代”。但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面临新危机:经济滞胀、失业产重、资本利润下滑、税赋和物价上涨等现象,引起普遍不满。经济形成“停停走走”的“英国病”。 ——以上均摘编自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经济政策由重商主义转变为自由主义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经济政策演变的特点和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