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 家族和睦    B. 等级秩序    C. 贵族世袭    D. 宗法观念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韩非认为,君臣关系是利害矛盾。君主用官爵来换取人臣的死力,臣下为达到富贵目的,必然用死力来换取君主的官爵;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这从侧面反映了

A. 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    B. 儒家伦理确立正统思想地位

C. 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    D. 君臣关系演变促进社会变革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A. 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    B.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D.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钱穆曾撰文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在春秋时代,西周王室虽早已覆灭,但由它所分封的诸侯们,却逐渐形成一坚强的同盟团体。”他旨在说明

A. 分封制推动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    B.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C. 分封制对后世统一国家建立有积极意义    D. 宗法观念催生了中央集权制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政治秩序的起源》在描述某一时期时说:“各种故事讲到,贵族当众责备君主,并吐口水,却没受到他的训斥或处罚;拒绝他对珍玩的索求;在他妻妾群中与他一起玩游戏;未获邀请而坐上他的桌子;上门邀请他分享晚餐,却发现他在外射鸟。”此材料表明

A. 君主和臣民平等协商国事    B. 君主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C. 君主专制下的腐败现象    D. 君主与贵族矛盾尖锐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这段话说明了礼乐制度

A. 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    B. 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

C. 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    D. 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最主要的特点是

A. 贵族生活腐化    B. 血缘色彩浓厚

C. 音乐发展迅速    D. 宗法等级森严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这说明该时期

A. 经济领域已发生较为深刻的变化    B. 经济迅速发展与周王室权势渐强

C. 处于王室衰微与诸侯纷争的境地    D. 面临激烈的社会变革与经济转型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B. 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C. “制天命而用之”    D. “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荀子·儒效》中说:“《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荀子论证的是

A. 儒家各经的核心内容    B. 儒家经典独特的教育功能

C. 儒家经典的内容分工    D. 儒家经典内容的丰富和完备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A. 人与自然的和谐    B. 关注社会现实

C. 人与社会的和谐    D. 关注人的价值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A. 《诗经》反映了中国古代民主平等的政治制度

B. 《诗经》是先秦时代社会现实的文化反映

C. 《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D. 《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曾小华《中国政治制度史论简编》:“……夏、商、周时期的国王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政体,既非贵族民主政体,也非君主专制政体,而是一种宗法贵族君主政体。是这一国家制度形式既有别于古代西方希腊、罗马的奴隶主民主制,又有别于皇帝制度创立以后的专制集权政体。”对文中“宗法贵族君主政体”的准确理解应为

A. 分封制条件下的嫡长子继承制    B. 受到贵族权力限制的君主政体

C. 带有宗法色彩的君主专制    D. 具有严格等级制度的世袭制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公元前323年,魏国将领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运动,即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带动中原各国国君纷纷称王。下列选项中,与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时代潮流一致的是

A. “相地而衰征”    B.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C. “燔诗书而明法度”    D. “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春秋至战国前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墨子创立墨家学派,李悝创立法家学派等。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这说明

A. 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    B. 思想的综合与吸收成为发展趋势

C. 儒家学说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D. 不同学派的思想出现融合与趋同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避讳制度,即晚辈对长辈、臣下对皇帝不能直书、直呼其名,在行文时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否则可能犯大不敬之罪。如为避清康熙帝玄烨讳,故宫玄武门改神武门。此制度旨在

A. 维护皇权独尊    B. 倡导尊老爱幼    C. 强化尊卑等级    D. 凝聚血脉亲缘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材料反映了

A. 贵族政治遭到破坏    B. 分封制度开始瓦解

C. 宗法制度难以维持    D. 郡国制度逐渐形成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下列对中国古代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最为恰当的是

A. 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

B. 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C. 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

D. 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过去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一种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由此建立起来。材料中的“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

A. 是秦朝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    B. 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C. 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D. 强化了官僚阶层的政治特权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主要是指

A. 官员的职责经常变动并要受制于中央政府

B. 官员的任职地域经常变动

C. 官吏来源有一定社会性且由中央任免调遣

D. 所有官员完全听命于皇帝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秦以前有宗法,秦废封建,宗法与之俱废,萧何定九章,乃变为户法。宗法以宗为单位,户法以户为单位。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是

A. 人口增长迅速    B. 商品经济发展

C. 专制权力加强    D. 儒学成为正统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A. 分封制、宗法制    B. 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C. 郡县制、行省制    D. 三省六部制、明朝内阁制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汉武帝于公元前106年在全国设冀、幽、并、徐、梁、青、荆等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以“六条问事”考查郡县长官,内容有:“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两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今”、“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这主要反映了

A. 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B. 刺史强行插手地方行政事务

C. 皇帝加强对基层百姓控制    D. 中央集权受到地方的严重威胁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这里“矫前世之弊”主要是指

A. 废除宗法制    B. 采取郡国并行制

C. 加强皇帝制    D. 实行内外朝制度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 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C. 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D. 皇权不断加强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17石),而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3.76石),薄田亩十石(合今2.89石)”。这说明

A. 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B. 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

C. 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    D. 自然经济的优越性显现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后汉书·任延》记载,南阳宛人任延任九真(郡治在今越南清化西北)太守,当地传统民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任延令铸作铁制农具,教之垦辟,于是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一时“风雨顺节,谷稼丰衍”。这表明

A. 移民实边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    B. 精耕细作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

C. 地方官重视农业发展以图升迁    D. 引进农耕改变了当地生产结构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进行土地改革,宣布恢复“井田制”,废除土地私有制,私人不得买卖土地。家有男丁八口,可受田九百亩,男丁不足八口,若超过九百亩者,须将多出部分分给宗族邻里。三年后,改革在一片反对声中失败。其主要原因在于改革

A. 受制于政权的非正统    B. 损害了地主的切身利益

C. 加剧了土地兼并现象    D. 激化地主与农民的矛盾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秦汉法律规定,对国有财物的出入账目事项和保管情况要造籍登记,制作账簿,形成会计报告,并以日、月、季、年的时间和以县令长一一郡守一一丞相、御史或内史的行政次序逐级申报,接受上级的检查和监督。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A. 封建国有经济成为集权统治的经济基础

B. 官僚政治和集权政治的践行

C.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成为政府主要任务

D. 郡县制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西汉以前中国都城布局坐西朝东,东汉以后都城布局改为坐北朝南。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政治制度演进    B. 主流思想变化

C. 商品经济发展    D. 气候条件改变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臣(董仲舒)愚以为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这表明董仲舒主张

A. 举荐人要承担连带责任    B. 严禁举荐人徇私舞弊

C. 举贤良要进行对策考试    D. 官职是举荐依据之一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西汉学者贾谊在其《治安策》中宣称:“天下之势,方病大肿。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伸),一二指搐,身虑亡聊。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其旨在告诫统治者要

A. 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    B. 注意防治结合,消灭传染病源

C. 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D. 严惩官吏腐败,加强专制主义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元鼎四年(前113年),武帝接受大农丞(九卿属官)桑弘羊建议,废除各郡国的铸币权,将五铢钱的铸造权收归中央统一管理,建立皇家铸币厂。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

A. 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B. 掠夺富商大贾的钱财

C. 强化市场的统一管理    D. 用内臣削弱外朝相权

 

详细信息
34. 难度:中等

董仲舒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以上言论表明董仲舒主张

A. 平均分配财富以克服贫富分化    B. 消除等级制度以实现社会平等

C. 强化礼乐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    D. 减小贫富差距以维护国家稳定

 

详细信息
35. 难度:中等

《春秋繁露》中有关于“灾异”是“天谴”,帝王将兴有“美祥”、将亡有“妖孽”,治世与乱世有不同征兆与不同之气的内容。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 因果报应    B. 天人合一    C. 君权神授    D. 天人感应

 

详细信息
36. 难度:中等

“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谕等著《中华文化史》)这一观点

A. 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B. 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

C. 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D. 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

 

详细信息
37. 难度:简单

“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上述西汉时期厚葬风气尤甚的重要原因是

A. 西汉诸侯王富可敌国致奢靡攀比    B. 西汉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

C. 土地私有制盛行导致的兼并恶果    D. 当时主流文化及选官制度的影响

 

详细信息
38. 难度:中等

在凯恩斯学派看来,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以下是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的叙述,其中最主要的是

A. “工商食官“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

B. 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

C. 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社会需求

D.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详细信息
39. 难度:中等

《朱子大全》指出:“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生民之业,莫重焉。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小农经济关乎到封建社会的稳定    B. 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C. 农业是封建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    D. 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征

 

详细信息
40. 难度:中等

美国学者魏特夫在研究古代中国的治水活动时指出,“要有效地管理这些工程,必需建立一个遍及全国或者至少及于全国人口重要中心的组织网。因此,控制这一组织网的人总是巧妙地准备行使最高政治权力。”作者强调的是

A. 专制主义的来源    B. 中央集权的特点

C. 政府重视水利兴修    D. 小农经济的缺陷

 

详细信息
41. 难度:中等

《盐铁论》载:“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县官鼓铸铁器,大抵多为大器,……不给民用。民用钝弊,割草不痛,是以农夫作尉,得获者少,百姓苦之矣。”由此可见“铸铁官营”的弊端在于

A. 管理僵化,造成官吏腐败    B. 价格昂贵,加重农民负担

C. 产品低劣,影响农业生产    D. 原料匮乏,市场供应不足

 

详细信息
42. 难度:中等

在我国古代手工业几种类型中,突出体现封建经济形态特征的是

A. 官营手工业    B. 民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    D. 工场手工业

 

详细信息
43. 难度:中等

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

A. 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    B. 物流通畅的草市

C. 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D. 工官监管的夜市

 

详细信息
44.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出现过不少皇帝权利受到凌夷,无力或不能执掌权柄的现象,这些人或受制于母后、外戚,或受制于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导致权力萎缩或丧失。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 三纲五常受到挑战    B. 宗法观念丧失殆尽

C. 君主权力至高无上    D. 皇帝权力暂时旁落

 

详细信息
45. 难度:中等

曹魏时期,曹丕命陈群选拔“德充才盛”、“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雅并进”。由此可知当时

A. 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    B. 古代选官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

C. 九品中正制被世家大族所操控    D. 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德才并举

 

详细信息
46. 难度:中等

下列史料记载的历史现象中,南北朝时期尚未出现的是

A.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B. “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

C. “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    D. “时有七部尉,……南尉在草市北”

 

详细信息
47. 难度:中等

钱穆《国史大纲》记载:“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下列有关该制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促进了自然经济的发展    B. 有利于社会稳定

C. 所分配之土地不准买卖,只准使用    D. 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详细信息
48. 难度:中等

曹操父子建立的曹魏政权,在改革选官制度时,采取了不少抑制、打击世族势力的措施,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不断发展,曹魏政权又设置了由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这表明曹魏实施的九品中正制

A. 在执行过程中标准发生了变化    B. 相对于察举制具有历史进步性

C. 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    D. 有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意图

 

详细信息
49.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是一个“世袭社会”,而从秦汉至晚清是一个“选举社会”,但在“选举社会”形成过程中夹杂着一个“世袭社会”的回潮。这一“回潮”的划分依据是

A. 西汉实行了郡国并行制    B. 隋唐科举制的实行扩大了选官基础

C.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权力的分配标准    D. 明清专制制度的强化

 

详细信息
50. 难度:中等

《南齐书·孔稚珪传》云:“所奏缪允者,宜写律上,国学置律学助教,依《五经》例,国子生有欲读者,策试上过高第,即便擢用,使处法职,以劝士流。”由此可知南朝时期

A. 已经不再推行九品中正制度    B. 出现考试选官的科举制

C. 世家大族已失去选官垄断权    D. 可以通过学校试经入仕

 

二、填空题
详细信息
51. 难度:简单

中国古代先后存在多种选官制度,写出四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信息
52. 难度:简单

土地兼并开始于_______时期。

 

详细信息
53. 难度:中等

秦朝统一和灭亡的时间分别是___________

 

详细信息
54. 难度:中等

写出皇帝制度的三个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信息
55. 难度:简单

小农经济的特征是_______性、______性、______性、______性。

 

详细信息
56. 难度:中等

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的皇帝是______

 

详细信息
57. 难度:中等

均田制的土地性质是__________

 

详细信息
58. 难度:中等

在小块土地上,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的做法,我们称之为__________

 

详细信息
59. 难度:中等

分封制的分封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信息
60. 难度:中等

西汉初期的地方官制是______

 

三、连线题
详细信息
61.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平王东迁后的混乱形势,表现为三个方面:一、周王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东迁依靠晋、郑两国。东迁后,周室仅有洛阳周围数百里之地,相当于一个小国。春秋初晋国内乱无暇外顾,郑国操王室权柄。郑武公死后,平王想立虢公为卿士,因郑庄公不满而罢。为取信于郑国,平王还与郑庄公交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平王死后,桓王又想使虢公执政,郑庄公派士兵抢收周地温和成周的庄稼,史称“周郑交恶”。桓王十三年,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中王肩”,天子威信扫地。西周有诸侯定期向王室述职纳贡的制度,而春秋时诸侯国不再遵守。被视为执行周礼典范的鲁国也不照旧制行事了,“春秋之世、鲁之朝王者二,如京师者一,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鲁大夫聘周者仅四,其聘齐至十有六,聘晋至二十四”。失去朝贡使王室陷入贫困,甚至要向诸侯“求赙”(要财物助丧)、“求车”、“求金”。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材料二孔子很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尽管他对于旧制度认为应该有损有益。在他看来,作为贵族行动规范的礼,不应该仅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如果离开了仁,礼就没有意义了。所谓的仁就是“爱人”,是贵族才能具备的一种品德。孔子周游列国,受到各国的款待,但他没有得到亲自检验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

面对当时的实际,墨家要求做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以“去无用之费”。墨家还竭力宣扬天下如能“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由此出发,墨家反对当时以强欺弱的残酷战争。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社会秩序混乱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与墨家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详细信息
62. 难度:中等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完成下面小题。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传统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及其演变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原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