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7届江西省高三2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会审公廨(晚清时期中外在公共租界设立的法庭)逐步废止了要求出庭人一律下跪的规定,以为它不符合西方社会的司法习惯;但是仍然没有为嫌犯、证人和旁听观众设置坐席。以下对材料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A. 清政府竭力维护中国司法主权

B. 出庭人平等权利受到有效保护

C. 折射出中国传统司法制度落后

D. 西方法治观念为民众普遍认可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面是部分国家社会保险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971年),材料反映出

A. 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胀”

B. 各国重视发展保险业

C. 西方国家奉行凯恩斯主义

D. 意大利社保支出最大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此机构的官员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有皇帝一人裁决,此机构出现于

A. 唐朝    B. 宋朝    C. 明朝    D. 清朝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某国靠一点一点的改革改造了一个传统的政治体系,使传统的外壳装进了全新的政治内容。”民主政治可以在完全古老的形式中产生,而且成为整个西方民主制的母体,这可以说是某国最令人吃惊的创造,也是对世界的贡献”材料中的某国是

A. 英国    B. 美国    C. 法国    D. 德国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完成之际,卡莱尔在《文明的忧思》中发出感叹:“当整个国家仅仅只在乎金钱和被金钱所主宰的时候,再下一步便不是踏在地上,而是悬在深不见底的深渊上空。”可见,卡莱尔注意到了英国

A. 煤矿大量开采导致土地塌陷

B. 工业革命中社会财富急增

C. 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对立

D. 工业革命中人文精神缺失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下列老照片反映了北京历史的变迁。按照其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③②④    B. ①②③④    C. ④②③①    D. ②③①④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自罗斯福入主白宫伊始,中国人即倾注了对其新政的极大关切之情,包括当时中国最享盛名的《东方杂志》、《申报月刊》、《时事月报》、《世界知识》等报章杂志在内……人们对大洋彼岸这一改革潮的反应之热烈、评论之广泛,无论就广度还是就深度而言,可以说是空前的。这是因为

A. 它催化了中国的危机

B. 它影响了中国民主革命

C. 当时中美关系的敌对态势

D. 文化学术界弥漫的右倾情绪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对上述名言理解错误的是

A. 反对各种形式的专制权力,特别是君主专制

B. 权力之间相互牵制彼此平衡

C. 三权分立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D. 中央与君主集权以维系国家的统一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文物是物化的历史,是历史工作者从事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仔细观察下列文物,其中对研究奴隶社会历史有着重要作用的是: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下图是一幅民国四年的讽刺漫画:带着清朝乌纱帽,象征着帝王的龙,用其爪子钳住了象征着新生民国的年轻人。这幅漫画反映了

A. 清朝残余势力卷土重来

B. 立宪制度得到民众支持

C.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必要性

D. 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雄厚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下图反映的是台湾第一个返乡探亲团于1988年1月抵达北京时手持的小旗子和穿的夹克。这些材料反映了当时

A. 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B. 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共识

C. 海峡两岸接受“一国两制”构想

D. 海峡两岸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观察下图,据此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1949年出现建交高峰是因为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1972年建交高峰的出现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孤立和封锁

C. 1992年出现建交高峰是因为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D. 三次建交高峰都是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结果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只有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第一次议会改革后自由贸易问题日益突出。……工商业资产者越来越希望得到完全彻底的自由贸易,国家完全不干预,实行彻底的“自由放任”。一大批所谓“政治经济学家”为此已作了大量的舆论准备工作,其中包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托马斯吗尔萨斯等。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

以政府开支或公共服务部门雇员人数来衡量,大多数西欧国家的赍共部门发展得很迅速。但只有在法国,国家计划的理论热情才真正转化为实际事物。像英国一样,战后法国政府推行国有化,如航空运输、银行、保险公司、公用事业、矿产、军火工业、飞机制造业等领域。法国总体生产能力的1/5在1946年属国家所有。……法国的计划从未超出“指标式”:它向来只设定目标,如不制定生产配颧。在这一方面,它同苏联的计划大不一样,后者的本质特点(也是主要缺陷)是坚持按部门、按商品来武断地、严格地规定产品数字。

——(美)托尼·朱特《战后欧洲史:旧欧洲的终结(1945-1953)》

材料三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台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实践表明,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此较强,发展态势也比较好。我国经济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继续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

——《对市场作用认识的三次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运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经济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法国加强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和苏联“计划”的不同。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为实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作出的重要决策。

 

三、选择题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正在天津博物馆举办的《家风耀中华》主题展览上,展出的400余件珍贵图片和文献,展现了古代先贤修身齐家的家国情怀、革命先辈言传身教的崇高风范、历史名人恪守传承的人生境界和普通百姓代代相传的做人操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家风与国风】家风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沃土之中,彰显着国风与国魂。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中庸》第二十章

(1)“仁”的思想是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首先提出的?根据材料一,分析它有利于形成怎样的家风文化?

材料二:【家风与党风】不管是在金戈铁马的战争岁月,还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共产党人始终引领着中国人民前进的脚步。

1921年远在苏联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工作的张太雷在家书中写道“没有国家民族的昌盛,就不可能有家庭和个人的幸福。”在张太雷牺牲后,他的女儿正是怀揣这封家书,一路追随父亲的脚步,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2)概括说明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引领中国人民前进的脚步的?

材料三:【家风与民风】家风文化反映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与城市文化发展一脉相传。

梁启超创造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家庭教育的新模式,他提出一整套系统的教育理论,培养孩子树立国家思想,树立自尊、自由、自治、讲权利、讲义务等新的思想道德观念。以博大的父爱给予孩子们细致入微的关爱与指导,使膝下9位子女成为不同领域的专家,创造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

有人曾问梁思礼先生:你从父亲那儿继承下来的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他回答得很肯定:“爱国。父亲生前曾说过,‘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可以用大事。’这一句话,支撑了我一生的追求。”梁思礼还曾说过,梁启超对他的最大影响就是爱国主义思想和忧国忧民。抗战期间,梁思礼虽然生活在天津的外国租界里,但是国难当头的气氛,仍然给少年梁思礼很深的印象。他曾说:正是因为受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使我牢固地树立了国家必须强盛的观念,这百余年来我们受到的欺负使我感到我们一定要变成一个强盛的国家。

梁思礼(如图):(1924.8.24﹣2016.4.14),梁启超的第五子。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创始人之一。1945年获美国普渡大学学士学位;1947年获辛辛那提大学硕士学位;1949年获辛辛那提大学博士学位;1950任邮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技术员;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创造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家庭教育的新模式”的时代背景。

(4)结合张太雷女儿和梁思礼先生的成长经历,谈谈家风文化对于一个人人生道路选择的影响。

 

四、连线题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2: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极端残酷性以及交战各国经济危机的加深,使人民的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到战争后期,反对战争、要求和平成为一些国家发生革命的重要动力。“和平、面包、自由”是1917年的俄国革命、1918年的德国革命和奥匈帝国境内革命的普遍口号。战后欧美各国的反战与和平运动得到了大发展。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尝试保障和平从而保护列强利益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应运而生。在英国,由于大战后长期的经济不景气,民众和他们的领导人都不想再有新的战争,不论这种战争是由谁挑起的以及英国是否应该为正义而战。这种民意,对英国绥靖政策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思想与社会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曾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然而,仅仅过了20年,另一场大战就在1939年爆发。美国历史学家H·斯图尔特·休斯在其颇有影响的著作《欧洲现代史》中认为:“正是第一次大战,使得欧洲社会不可能在旧基础上重建。这次战争‘为未来洗好了牌’;它造成一种人们无法维持国内国际稳定的局面,从而下一次大战终于不可避免。”

——摘编自徐蓝《一战史研究的新问题新进展新观点》

(1)根据材料,说明当时的人们为什么认为第一次大战是“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