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这反映了 A. 牛耕的出现 B. 井田制的瓦解 C. 铁农具的使用 D. 周王室的衰微
|
2. 难度:简单 | |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观察下列几种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你认为可以适用研究的主题是 A. 播种方式的变革 B.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 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D. 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
|
3. 难度:简单 | |
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这些考古资料证明战国中晚期在上述地区 A.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B.铁犁牛耕是主要农耕方式 C.生产中普遍使用铁农具 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
|
4. 难度:中等 | |
A. 曹魏 B. 唐代 C. 宋代 D. 明清
|
5. 难度:中等 | |
观察下图,图中的犁耕方式开始于 A. 春秋战国 B. 西汉后期 C. 三国两晋 D. 隋唐时期
|
6. 难度:简单 | |
墨子说:“今也,农夫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引文反映出在战国时期 A. 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 B. 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C. 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 D. 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
7. 难度:简单 | |
唐人张籍《贾客乐》中有关商人“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商人为追逐利润往来奔波 B. 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 C. 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 D. 商人赋税沉重,被迫弃商经农
|
8. 难度:简单 | |
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A. 春秋时期 B. 西汉 C. 南北朝 D. 北宋
|
9. 难度:简单 | |
在灌钢法的发明为世界冶炼技术做出划时代贡献的同时,制瓷业中的新品种在逐步走向成熟,为后期瓷器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这一品种是( ) A. 白瓷 B. 青瓷 C. 秘色瓷 D. 青花瓷
|
10. 难度:简单 | |
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工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 A. 纺织业由政府专营 B. 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 C. 技术垄断成为行规 D. 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
|
11. 难度:困难 | |||||||||||||||||||||||||||||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收集了以下材料,据此该小组得出的结论最准确的是
A. 中国古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B.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 中国古代南方经济逐步发展 D. 中国古代北方经济发展缓慢
|
12. 难度:简单 | |
宋代的温州地区“地不宜桑而织纫工,不宜漆而器用备”,温州成为当时著名的纺织品和漆器生产中心,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温州成为手工业专业化生产中心之一 B. 手工业的发展突破了原料产地的限制 C. 商业的发展推动了温州的手工业的区域分工 D. 手工业的发展和布局受自然资源的分布的影响较大
|
13. 难度:简单 | |
①唐朝时,瓷器已经形成青、白两大系列 ②陆羽推崇越州青瓷 ③瓷制茶具成为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唐朝时期白瓷质量不如青瓷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③④
|
14. 难度:中等 | |
“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其中的“商业革命”表现在 A. 坊市制度被最终打破 B. 出现了最早的银行雏形 C. 出现了市舶使 D. 出现了专职管理市场的官员
|
15. 难度:中等 | |
“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这段引文描述的财政官制应属于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
16. 难度:简单 | |
清朝地方县志记载:“市有定居,墟惟趁赶。南曰墟,北曰集”;“货物辐辏,处古谓之务,今谓之集,又谓之墟”;“日中为市,神农氏之教也。……南人曰趁墟,北人曰赶集”。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 农村集市的名称带有地域特色 B. 政府对草市的地点有严格管理 C. 南北方呈现不同的专业化市场 D. 长途贸易促成区域经济的活跃
|
17. 难度:简单 | |
交子始发于宋真宗时,四川的地方官和商人“患蜀人铁钱重,不便交易”,于是由十六家富户以各自资产作为保证主持发行。后因富户资本变化产生了纠纷,政府遂设益州交子务接管,“私造者禁之”,交子也从此成为四川等地的法定货币。这反映出当时 A.宋代地方有相当独立的货币发行权 B.富户大贾操纵商业流通与交换 C.政府官办专营能彻底避免纠纷 D.纸币在商品流通领域作用越来越大
|
18. 难度:困难 | |
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该现象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 不利于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B. 推动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C. 有利于传统经济政策的松动 D. 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
19. 难度:简单 | |
“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大抵杭城是行都之处,万物所聚,诸行百事,自和宁门杈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材料反映的是 A. 唐都长安商业繁盛的景象 B. 北宋都城东京的商品交流的情形 C. 南宋都城杭州突破坊、市的限制 D. 杭州是宋代商品交易的主要场所
|
20. 难度:中等 | |
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导致这种社会巨变主要原因是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专制制度的衰落 C. 受西方文明的影响 D. 民主思想的影响
|
21.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出土的唐代初期文物“敦煌张文信租田契”的抄件片段。据此可知当时( ) A. 土地租佃在全国普遍推广 B. 农耕经济开始向河西走廊扩展 C. 均田制已经被迫彻底废弃 D. 一些经济活动蕴含着契约意识
|
22. 难度:简单 | |
A. 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B. 不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C. 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D. 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
|
23. 难度:简单 | |
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
|
24. 难度:压轴 | |
清乾隆时期,广东、湖南、安徽等不少南方省份纷纷出现了“租田者不输租”的现象,为此地主向佃户收取地租抵押金,租约期满后视具体情况返还。这反映了 A. 佃农身份地位提高 B. 清初土地兼并严重 C. 佃农风险意识增强 D. 江南小农经济衰退
|
25. 难度:简单 | |
A. 经济严重衰退 B. 土地政策调整 C. 坊市制度崩溃 D. 政府管理失控
|
26.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种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 材料三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超然物外、安祥、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据萧凤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2)结合材料一,分析材料二中茶业种植发展的原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
|
27.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律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靠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态度的主要原因什么?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 (3)从材料三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
|
28.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Ⅱ 材料二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材料三明代徽州商人余丈义“……少贫困,操奇赢,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义屋以居之无庐者,义塾以教族之知学者。又市隙地数十亩为义冢,以安乡人之不克葬者,所费不啻万缗,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围水口,以利行人,年逾八十而行义不衰。”清代商人胡荣命“贾五十余年,临财不苟取,遏善举辄捐货为之,名重吴城。晚罢归,人以重价赁其肆名,荣命不可,谓:‘彼果诚实,何藉吾名?欲藉吾名,彼先不诚,终必累吾名也’”。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商人的优良品质。
|
29. 难度:中等 | |
阅读《清代全史》中的几段材料: 明朝中期后……棉花的种植遍及南北各地。水稻面积和产量大增。 据《天工开物·乃服》载:当时有轧车、弹弓、翻车(绕线车)、调丝车、经具、腰机、提花机等纺织工具和机械。……(明)神宗时,吕坤在奏疏中说:“洮兰之间小民,织造贩货以糊口,……弃业桑农而捻线者数百万人,提花染色,日夜无休。” 嘉定这一纺织手工业城市,“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天自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北土广树艺,而昧于织,南土精织秀而寡于艺,故棉则方舟而鬻于南,布则方舟而鬻诸北。”棉花、蚕丝、棉布、丝绸都成为商品,这些商品的集散地成为繁华的市场。 ……杭州人张瀚的祖先,成化末年有织机一张,从事纺织,所织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家业大饶”,成为雇佣“机工”的“机户”了。 请回答: (1)材料反映了当时哪些经济现象? (2)说明上述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