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至唐后期,北方高大成材的林木已寥寥。高原植被的破坏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后果。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满目疮痍,导致黄河频繁泛滥。……天灾加上人祸,使黄河流域经济渐趋衰落。据材料可知( ) A.唐朝后期黄河流域经济衰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江浙地区 B.小农经济模式不利于保护环境 C.黄河流域环境的恶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环境相关
|
2. 难度:中等 | |
下列图片中展示的生产工具在西汉时开始使用的是 A. B. C. D.
|
3. 难度:中等 | |
分析下图,能从图中数据得到的合理结论是 太湖地区东晋至清各代水旱灾害比较示意图 A. 经济发展水平与水旱灾害次数成正比 B. 农耕经济发展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C. 隋唐政治制度完善导致水旱灾害较少 D. 两宋时期水旱灾害较多导致经济衰退
|
4. 难度:中等 | |
A.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C. 田园生活自然悠闲 D. 男女分工明确
|
5. 难度:中等 | |
北魏实施均田令,不仅把国有土地按桑田、露田名目请受登记,原有的私地在不变动所有权前提下,也按均田令规定进行了登记,充抵应受额。这表明( ) A.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B.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被取消 C.私有土地的所有者政府不再对其授田 D.封建国有和私有土地制度并存于均田制范围内
|
6. 难度:简单 | |
“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A. 小农经济 B. 精耕细作 C. 铁犁牛耕 D. 自给自足
|
7. 难度:简单 | |
明代中叶以后,土地押租制流行。而佃农的佃权,即土地经营权,即是有偿取得,遂可以有偿转佃和出典。这反映了( ) A.小农经济的制度困境 B.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 C.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D.传统经济政策的动摇
|
8. 难度:中等 | |
A. 小农经济——封建制度 B.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 铁器使用——个体生产 D.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
9. 难度:中等 | |
A. 从汉代到唐朝祖域不断扩大 B. 黄河治理是古代治水的重点 C. 水利是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 D. 经济重心由北方向南方转移
|
10. 难度:中等 | |
A. 两个概念的含义完全相同 B. 两个概念没有关联 C. 前者偏重生产结构,后者偏重生产结果 D. 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说明
|
11. 难度:简单 | |
《晋书·王恂传》记载:“魏氏给公卿以下租牛客户数各有差(不同)。自后小人惮(害怕)役(服劳役),多乐为之,贵势之门,动有百数。又太原诸部亦以匈奴胡人为田客,多者数千。”这主要表明( ) A. 两晋民族对峙严重,民族关系紧张 B. 晋代农民与地主的租佃关系得到发展 C. 魏国实行赋税制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D. 两晋察举选拔逐渐以士族门阀为依据
|
12. 难度:中等 | |
清代学者包世臣在《郡县农政》一书中说:“凡治稻皆宜精,虽地宽之处,广种薄收者多耗本,……可举代田之法,每田一区,分三分,每岁更代,收成过漫种不治者。”“代田之法”最早出现于 A.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 C.西汉时期 D.明清时期
|
13. 难度:中等 | |
A. 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到以土地财产为主的征税标准 B. 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C. 税种由简化单一演变为繁杂多项 D. 由实物、劳役地租为主到货币地租为主
|
14. 难度:中等 | |
A. 古代时期,气候条件对人们的生产方式具有重要影响 B. 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为了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会发动对中原地区的战争 C. 15英寸等雨线是导致少数民族和多数民族战争的决定性因素 D. 15英寸等雨线以南以东地区农业文明比较发达
|
15. 难度:中等 | |
黄仁宇在《中国社会的特质》中说:”(古代中国)在每一个主要王朝创立之初,帝国政府都会忙碌于农业生产的恢复。”这里的“农业生产的恢复”主要是指 A、重建小农经济 B、实现土地的平均分配 C、建立正常的赋税征收制度 D、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
16. 难度:简单 | |
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 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 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 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 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
17. 难度:简单 | |
A. 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B. 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 C. 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 D. 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
18. 难度:中等 | |
A. “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 B. 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C. 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 D. “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
|
19. 难度:中等 | |
A. 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B. 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C. 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D. 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
|
20. 难度:中等 | |
据估计,宋朝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朝增加到8.5亿亩,清朝又增至11-12亿亩。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人口增加推动了耕地的扩展 B. 明清统治者奖励垦荒 C. 垦荒过程中环境遭到很大的破坏 D. 垦荒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
21. 难度:简单 | |
古人称赞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离不开某著名水利工程的修建。它是 A. 郑国渠 B. 芍陂 C. 都江堰 D. 灵渠
|
22. 难度:中等 | |
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要 A. 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B. 发展封建经济 C. 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D. 消灭奴隶制残余
|
23. 难度:中等 | |
以下四项哪个选项最能反映拙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A.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B.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C. “买不尽的松江布,收不尽的魏塘沙” D. “机工出力,机户出资”
|
24. 难度:中等 | |
春秋后期鲁目某贵族拥有土地300亩,另外新辟荒地200亩。按当时的规定,他应向国家交税的亩数是 A. 300亩 B. 200亩 C. 500亩 D. 100亩
|
25. 难度:中等 | |
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的目的是 A. 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B. 确立贵族土地私有制 C. 增加地主租税收入 D. 确立国家土地所有制
|
26. 难度:中等 | |
最能反映春秋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的是 A. 诸侯争霸 B. 铁器和牛耕的开始使用 C.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D. 私田的出现
|
27. 难度:中等 | |
《周书》载:“神农(炎帝)耕而作陶。”该传说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 半坡氏族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B. 大汶口墓葬中有大量陶器作随葬品 C. 原始农业发展促使手工业产生 D.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出现贫富分化
|
28. 难度:中等 | |
史载:文帝、景帝时,土地兼并现象也很严重。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文帝、景帝是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 B. 文帝、景帝不禁止土地兼并 C. 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D. 天灾人祸,又不善经营者被兼并
|
29. 难度:中等 | |
结合两汉时期统治政策的学习,你认为封建统治者在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方面采取的最有效的措施是 A. 减轻田租和奖励农耕 B. 分给其一定的土地和恢复原有田宅 C. 让士兵复员生产和释放奴婢 D. 减轻徭役、整顿吏治和提倡节俭
|
30. 难度:中等 | |
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相当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 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C. 农民的地位比奴隶提高 D. 各诸侯国为争霸需要注重发展生产
|
31.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干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会上(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侥,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日:“苏常熟,天下足。” ——《陆游集》 材料四: ——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南方经济状况如何?材料二、三、四反映出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 (2)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
32.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炀帝大业元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又引河通于淮海,自是天下利于转输。四年。又发河北诸郡百余万众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县。自是丁男不供,始以妇人从役。 ——《通典》卷加《漕运》 材料二(通济渠和邗沟开通后)水面阔四十步,通龙舟……自京师至江都,离宫四十余所。……(江南河开通后)八百余里,水面阔十余丈,又拟通龙舟,并置驿宫。草顿。 ——《大业杂记》 材料三将兴辽东之役,自洛口开渠达于涿郡,以通运漕。 ——《隋书》卷68《阎毗传》; 材料四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李敬方《汴河直进船》 请完成: (1)隋朝开凿大运河馀了为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外,还有其他目的,根据材料一、二、三加以概括。 (2)大运河开通后,后人对此褒贬不一。根据材料四归纳三位诗人的不同观点。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正反两方面谈谈你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