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礼法),上(尚)功用,大(重视)俭约,而僈差等(忽视等级差别)”这句话应是战国时期哪两个学派之间的争鸣 A. 儒家、道家 B. 儒家、墨家 C. 法家、墨家 D. 墨家、道家
|
2. 难度:中等 | |
汉初律令规定:里门每天按时开放,钥匙由田典、里典轮流掌管;在伏日(鬼节)里门全天关闭,禁止行人通行和里民出入耕作;如有使节出行、救水火、追盗贼等情况,则开门放行;违律者,罚金二两。由是可知当时政府 A. 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B. 重视对基层的管理 C. 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 D. 加强对外交流往来
|
3. 难度:中等 | |
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祭祀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宋代祭祀礼仪的上述变化主要归因于 A. 科举制度不断成熟 B. 理学正统地位确立 C. 小农经济相对发达 D. 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
4. 难度:中等 | |
《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 A. 需要大量劳力 B. 适时增加肥力 C. 提倡精耕细作 D. 善于积累经验
|
5. 难度:中等 | |
著名元曲《西厢记》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女主莺莺已经许配给了他人,但是她与张生相爱,并且不顾老夫人反对,私下幽会。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之下,最终老夫人同意婚事,有情人终成眷属。《西厢记》的流行说明了 A. 元代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 B. 人们对婚姻家庭制度的不满 C. 元代商品经济的空前发达 D. 人们对摆脱理学束缚的渴望
|
6. 难度:中等 | |||||||||||||||||||
据统计康乾盛世时期科举考试状元共53人,其地区分布如下:
这反映了 A. 理学在江浙地区得到很好传承 B. 中原及南方经济明显衰退 C. 文化兴盛得益于当地经济发展 D. 政治经济重心在江浙地区
|
7. 难度:简单 | |
布政使一职始创于北宋赵匡胤统治时期,是为了分拆节度使的财政大权,以此削弱割据势力。此制一直延续到清朝。1853年湖南巡抚骆秉章在长沙开设厘局(税务机关),“以亲信裕麟总之,藩司(布政使)列衔画行,莫能问其数。”布政使被督抚“一脚踢开”意味着( ) A.清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削弱 B.中央掌握了地方财政权力 C.现代财政制度的正式建立 D.地方权力制衡制度的建立
|
8. 难度:简单 | |
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A. 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 B. 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C. 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 D. 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
|
9. 难度:中等 | |
晚清人士黄遵宪曾评价某个条约把“东南诸省所恃以联络二百余年所收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之他人”。“藩篱者”是指 A. 香港岛 B. 台湾和澎湖列岛 C. 辽东半岛 D. 九龙司地方一区
|
10. 难度:困难 | |
清政府宣战诏书下至各地方时,地方督抚称皇帝的诏令是被挟持下的“矫诏、乱命”,故称“此乱命也,粤不奉诏”,并认为“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衅不可开”,“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内者,决依条约保护”。对这种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 从根本上避免了北方战事的发生 B. 发生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C. 导致了北洋军阀割据现象的形成 D. 反映了清廷中央威信的下降
|
11. 难度:简单 | |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詹姆士力主向中国退还“庚子赔款”,他指出“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美国政府采纳此建议,从1909年起退还部分中国赔款,改用于培养赴美留学生。这反映了美国 A.意图借助意识形态支配中国 B.控制了中国的留学教育 C.开始实施独立对华外交政策 D.对华政策侧重文化侵略
|
12. 难度:中等 | ||||||||||||||||
下表是抗战时期,中日双方报刊上登载的部分战役中日方伤亡情况的统计数据
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国共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 B. 日方的统计数据比较可信 C. 双方开展激烈的宣传攻势 D. 八路军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
13. 难度:中等 | |
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写道:“1949年中国共产党人掌权以后,国家开展强大的运动来改变它的工农业结构……主要消费品工业按国家规定的价格购买原材料和销售产品,当这些工业在50年代国有化以后,它们的利润很快变成政府收入和国家储蓄的主要源泉。”当时新中国政府的这些做法 A. 使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得到了协调发展 B. 积累了大量资金,促进了重工业的发展 C. 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D. 造成了生产关系严重脱离生产力水平
|
14. 难度:中等 | |
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提出,“这几年我们对经济体制实行了一些改革,扩大了企业在计划管理方面的权限,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方向是正确的,收效也很明显。今后,要继续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但决不能忽视和放松国家计划的统一领导。”这说明当时 A. 传统经济体制有所改变 B. 我国开始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
15.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认为:雅典民主“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中”。材料认为雅典民主 A.是一种直接民主 B.是真正的民主和自由 C.是少数人的民主 D.易形成集体暴政
|
16. 难度:简单 | |
罗马法的最后发展阶段出现在与其土生土长之地全然不同的土地上和罗马帝国最不罗马化的民族之中。……立法活动在那里紧张地进行着,整个古老的生机和威力—直保持着其全部光彩。下列表述符合此观点的是 A.罗马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 B.万民法使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C.罗马法迅速向世界传播 D.帝国的扩张是罗马法发展的重要原因
|
17. 难度:简单 | |
路德指出:“教宗……没能当上皇帝,至少成功地做了太上皇。他羞辱我们的皇帝,让皇帝吻教宗的脚,当教宗骑驴时,还让皇帝给他拿脚蹬或缰绳。这哪像一个独立的帝国和掌权的皇帝呢?”路德的主张 A.阐释了“因信称义” B.利于维护德意志的主权 C.否定了宗教的存在价值 D.反对君权神授
|
18. 难度:简单 | |
1689年《权利法案》基本上是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比如议会必须定期召开,征税权属于议会等。从表面看似乎没什么新意,但事实上却是政体制度上的一次革命。材料中所说的“革命”是指 A. 君主制在英国被推翻 B. 议会开始要求制约王权 C. 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D. 国王从议会手中接过王冠
|
19.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发现,设计、加工、营销各环节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创造的附加值是不同的,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设计、销售环节的收益越来越大。下图是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时期的经济活动的工业附加值曲线图。其中反映西方工业化初期状况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
20. 难度:简单 | |
“不合宜者,渐渐消亡,其合宜者,得以永存,此为天道自然之力。但其说与耶稣之旨相反,故各国儒士,均不服其言,初始辩驳蜂起,今佩服者渐多,而格致之学从此大为改变。”材料中的“其说”是指 A.达尔文的进化论 B.卢梭的“天赋人权”思想 C.法拉第的电磁感应 D.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
21. 难度:中等 | |
据张君劢《史泰林治下之苏俄》载:“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许租给他们使用,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这种做法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A. 推动了农业集体化的进程 B. 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C. 提高了农民自主经营的积极性 D. 奠定了国内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
|
22. 难度:简单 | |
罗斯福新政是西方国家首次以政府形式在价值观上对“社会达尔文主义”(优胜劣汰)提出回应与挑战。新政中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A.整顿财政金融秩序 B.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C.加强社会保障措施 D.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
23.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认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连为一体,但是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这一观点旨在强调经济全球化 A. 表现为大规模的跨国运动 B. 不利于世界经济均衡发展 C. 使生产和交换活动更密切 D. 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
|
24.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世纪末叶以后,一批开明的思想家开始对圣经和天主教神甫的著作表示怀疑,甚至对希腊罗马古典文明的优越性也提出异议。在这个新旧思想交替的时期,恰好传来了中国文化的信息,使一些学者加强了摆脱传统观念的信心和依据。……孟德斯鸠承认中国的专制君主比较有节制,承认传教士和伏尔泰交口称赞的皇帝提倡耕织、兴修水利、实行科举考试、设置谏官具有限制暴政的作用。伏尔泰对中国政治几乎完全持推崇态度。他提倡以农为本,宣称只有农业能够增加财富、贬低货币和商业资本的作用,盛赞中国君主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的政策与措施,建议法王也效法中国皇帝举行春耕“籍田”的仪式。 材料二大约从18世纪中后期开始,……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兰克(1795—1886)认为中国人是永远静止的人民,因而他对英国以强权打开中国抱着一种欣赏与喝彩的态度。其他德国文化人也几乎都小觑中国,蔑视儒学,“孔夫子”在德文中竟然常被人们有意与“糊涂虫”谐音混用。英国散文家汤姆斯·德·昆西(1785—1859)在他的作品《一个服鸦片的英国人的自述》中则带着更加厌恶的口吻描述中国。他说:“我经常想,如果被迫离开英国而住到中国去,生活在中国的社会和景物里,我一定会发疯。”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张海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欧洲学者对中国文化的基本观点,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18世纪中后期开始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
25.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历代人口数量估计
——摘编自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等 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发展的特点,并选择其中一个人口增长时期,分析其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
26. 难度:中等 |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哥白尼是一位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是太阳系日心说的创立者,也是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1496到1506十年间,他到意大利求学,主要攻读医学、法律、神学等专业,还钻研了大量的古希腊著作。哥白尼的天才在于体系的建构,他的伟大成就是《天体运行论》。在此著作中,他提出地球和其它行星每天围绕着它们自己的轴自转,同时每年又围绕静止的太阳运转。明末清初,随着“西学东渐”,哥白尼的学说传入中国。成书于1640年的《历法西传》介绍了《天体运行论》的卷次目录及一些观测结果,但对日心地动说没有提及。成书于1643年的《崇祯历书》介绍了哥白尼的地球自转说,但没有完整介绍哥白尼的学说,并且对地动说进行了否定。当时的一些文人对哥白尼的学说持否定态度。如清朝著名经学家阮元在其《畴人传》中说:“其(日心地动说)为说至于上下易位,动静倒置,则离经叛道,不可为训。”所以哥白尼的学说在当时的中国并未引起重视。 ——摘自杨小明《哥白尼日心地动说在中国的最早介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哥白尼提出日心地动说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哥白尼的学说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引起重视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