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A. 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 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 百姓皆重商轻农 D. 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
2. 难度:中等 | |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载:“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材料主要强调了 A. 商人获利的非法性 B. 商业发展的危害性 C. 农商并重的必要性 D. 以商济农的重要性
|
3. 难度:中等 | |
据古碑记载:“汉建成二十年设沛国于相(今淮北市),颁布‘酒榷’,在濉溪口、柳孜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材料表明汉代 A. 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盐酒税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C. 实行坊市完全分置政策 D. 对市场交易已经进行了严格管理
|
4. 难度:简单 |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驱使庄户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使唤他们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 A.商品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B.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 C.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D.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
|
5. 难度:简单 | |
唐朝前期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 ) A.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B. “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 C.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D. “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
6. 难度:中等 | |
宋史专家邓广铭认为:“宋代物质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下列史实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是 A. “草市”开始出现 B. “市”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C. 工商业市镇在全国大量出现 D. 形成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
7. 难度:简单 | |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赀(资或财)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大中祥符末,薛田为转运使,请官置交子务,以榷其出入。”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蜀地商品交易居全国之首 B. 民间私发纸币存在弊端 C. 铁钱已基本被纸币所取代 D. “交子”由政府首先发行
|
8. 难度:中等 | |
《明史·舆服志》记载:“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通‘只’)衣绢、布。正德元年,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这一政策旨在 A. 保障小农经济的发展 B. 维护社会等级制度 C. 完善市场管理制度 D. 严格限制商人服饰
|
9. 难度:简单 | |
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近年士大夫享太平之乐,以其聪明寄之剩技,吴中缙绅,则留意声律。又如案头清玩、几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为尚,尚古朴不尚雕镂,寄物有雕镂,亦皆商、周、秦、汉之式,海内僻远皆效之。”这一现象反映出 A. 西学东渐导致封建士大夫兴起研究西学之风 B. 资本主义萌芽导致江南地区贫富差距明显 C.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文化复古潮流 D.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江南地区休闲文化盛行
|
10. 难度:中等 | |||||||||||||
如表是清朝乾隆时期常年粮价,对表格经济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 南北地区之间的商业联系加强 B. 南北方经济地位逐渐趋向平衡 C. 粮食大量进入市场成为主要商品 D. 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重要产粮区
|
11. 难度:中等 | |
《苏州府志》记载:“”邵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这种生产方式发展级慢的根本原因是 A. 重本抑末思想的影响 B. 外国资本的入侵 C. 闭关锁国政策的制约 D. 封建制度的阻碍
|
12. 难度:简单 | |
1757年,清政府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一口贸易,并对丝绸、茶叶等传统商品的出口量严加限制。这一现象直接反映了清政府( ) A.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压制资本主义萌芽 D.重视国内市场开拓
|
13. 难度:中等 | |
乾隆《震泽县志》载:“(农村)无产者赴逐雇倩(请),抑心殚力,计岁而受值者曰长工,计时而受值者曰短工……少隙则又计日受值为人佣作曰忙工。”这说明当时震泽县农村( ) A.存在农业雇佣关系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
14. 难度:简单 | |
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B. 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 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D. 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
15. 难度:简单 | |
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这说明 A.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B.明清官窑的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C.官窑瓷器工艺制作水平越来越高 D.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
|
16. 难度:中等 | |
清代有“天下四大镇”:景德镇至明清,窑灶林立,发展成为瓷器的最大产地;朱仙镇元开贾鲁河,成为通往开封的水陆转运点,至明清逐步发展为商业大镇;佛山镇,因“工擅炉冶之巧,四远商贩恒辐辏”,民庐达万余家。汉口镇,明成化间汉水改道,因其地当江汉交汇之处,商贾日盛,嘉靖间成为镇。根据材料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是 A. 区域经济中心开始崛起 B. 工商业发达,地处交通要冲 C. 专业化工商业城镇大量出现 D. 城市对外贸易比较活跃
|
17. 难度:简单 | |
以下选项是某历史学习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史话”时引用的内容。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B. 唐制瓷业技术高超,已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C. 宋代“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形成街市 D. 明清两朝推行“海禁”政策,禁止海外贸易
|
18. 难度:简单 | |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种“解体”的含义是 A. 大批洋货涌入中国 B.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市场 C. 自然经济被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取代 D. 封建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
19. 难度:中等 | |||||||||||||||||||
近代以来,在买办、商人等群体中逐渐形成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径浜英语。如表为《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一书中收录的一些示例。对这一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A. 适应了中外贸易交往的需要 B.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 C. 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D. 西学东渐已涉及文化生活领域
|
20. 难度:中等 | |
薛福成在《强邻环伺谨陈愚计疏》中称:近年洋货骤赢,士货骤绌,中国每岁耗银至三四千万两,则以洋布、洋纱畅销故也。盖其物出自机器,洁白匀细,工者价廉。华民皆乐购用,而中国之织妇机女束手坐困者,奚啻千百万人?薛福成的话主要反映了( ) A、洋货在中国遭遇顽强抵制 B、中国官僚、商人开始投资近代企业 C、外国商品占据中国市场 D、中国产品降价出售,薄利多销
|
21. 难度:中等 | |
19世纪末《申报》报道:“(洋人在中国开矿时)惟是中国之人惑于风水者众矣,倘有开矿之举动,则日是山也,或有关乎某处之来龙,是川也,或有碍于某处之地脉,多方阻挠,不使其兴工。”该现象主要说明 A. 国人强烈的爱国思想 B. 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C. 中国近代化举步维艰 D. 西方文明不适合中国
|
22. 难度:简单 | |
1898年9月21日《中外日报》报道:“宁郡通久源纱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因此招募女工,并造有房屋40余间,以备来厂女工居住。”当时这家纱厂得以发展的原因是( ) A. 清政府调整民间设厂政策 B. 中华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C.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D.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
23.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1933~1936年中国(国民政府)轻工业月平均生产指数增长表,推动这一时期民族工业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 实业救国思潮影响 C. 民族资本家利益驱动 D. 官僚资本放松压迫
|
24. 难度:简单 | |
民国初年,中国民族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天津为例,在工商部注册、资产达万元以上的企业有数十家。出现上述状况的政治前提是( ) A. 华侨竞相回国投资办厂 B. 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C. 各类实业团体广泛建立 D.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
|
25. 难度:简单 | |
抗战以前,全国的工矿企业80%以上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到了1944年,西南地区的工矿企业数量占整个国统区的88.63%,资本与工人数分别占93.52%和85.61%。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国民政府努力改变全国工业布局 B. 四大家族加强了工业垄断 C. 民族资本家将大批民营工业内迁 D. 西南军阀加速发展自身实力
|
26. 难度:简单 | |
1953年2月,中央的一份文件指出:“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在这里,“组织起来”指的是 A.建立合作社 B.实行计划经济 C.推行公私合营 D.开展生产互助
|
27. 难度:中等 | |
下列关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表述,正确的是 A. 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B. “大跃进”期间,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C. 20世纪50~70年代,经济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D.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城市取得突破
|
28. 难度:简单 | |
1958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宣称:“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国民经济发展欣欣向荣 B.农业生产连年获得大丰收 C.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 D.土地改革运动正蓬勃开展
|
29. 难度:简单 | |
观察新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曲线,其中出现阶段“Ⅲ”的主要原因是 A. 为完成“一五”计划 B. 正实施全面经济调整 C. 支持农业合作化运动 D. 为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
30. 难度:简单 | |
邓小平在1979年11月的一次谈话中谈到,“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是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这说明 A. 我国已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确立 C.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已解决 D. 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是发展生产力
|
31. 难度:简单 | |
1984年,在国庆的游行队伍中,农民开着拖拉机,载着“联产承包好”的牌子通过天安门广场。农民从联产承包中得到的实惠是 A. 获得了承包土地的所有权 B. 获了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 C. 获得了劳动产品的所有权 D. 获得了一切生产资料所有权
|
32. 难度:简单 |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长江三角洲属于这一格局中的 A. 经济特区 B. 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C. 沿海经济开放区 D. 经济技术开发区
|
33. 难度:简单 | |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里的“新”主要表现在( ) A.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B.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国有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
34. 难度:中等 | |
有网友从网上找到了新一届部分国家领导人发表于上世纪90年代的著作,其部分目录下图,据此推测该书的主题应是 A. 清算“文革”的“左”倾错误 B. 展现对外开放的辉煌成就 C. 反思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D. 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
35. 难度:简单 | |
英国《金融时报》:“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D.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36.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 材料二 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各地城乡。时人指出:“中国丝、茶及其商品的出口量不断增加,但价格却在下跌。”在某些地区,洋纱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外国商品大肆在中国倾销,一方面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结构;另一方面又为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限空间。某些地方形成商品市场,农作物商品化趋势加快。 ——张岂之《洋务运动与近代化的起步》 材料三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的变化。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并分别指出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
|
37.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开始有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在通商口岸举办了一些商办的近代企业,但在甲午中日战争前,商办企业始终没有得到清政府正式承认而处于“不合法”的地位,直到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才颁布奖励实业的措施,表示要“提挈工商”。 材料二(民国初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 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 ——(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 材料三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道路上存在许多荆棘坎坷,也有不少机遇和条件。有人用一幅示意图(见下图)来表示民族工业的发展。 请回答: (1)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的商办企业为什么始终得不到清政府的承认?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 (3)材料三中的F1可能是哪些因素?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工业发展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