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7届江西省新余市、宜春中学高三下学期开学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春秋时期,晋国任用楚国出奔者王孙启、析公、雍子、子灵等,借这些贵族的知识和才能,“以害楚国”。如城濮之战,王孙启“为先轸谋之,大败楚师”。出奔和“楚才晋用”现象表明当时

A. 政治观念开放,君臣关系尚未固化    B. 分封制瓦解,君权的“沉降”

C. 贵族政治消亡,“尚贤”观念出现    D. 士阶层崛起,道德意识淡薄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唐大中九年(855年),博学鸿词科考试漏泄题目,为御史所弹劾,礼部侍郎、考试官、监考官均受到处分;昭宗乾宁二年(895年),进士25人及第,一时“物议以为滥”,御史陆扆复试举子,查出不合格者十余人。由此可知,唐代

A. 科举制弊端丛生难以为继    B. 御史把持选拔人才的大权

C. 统治者分权制衡肃净考风    D. 御史具有监察科举的职责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朱熹在兴复白鹿洞书院时,曾勖勉学生不要参加科举,不要只想追求利禄,即使是青衣紫袍满地皆是,也不要俯身去拾,而要向颜渊学习,居陋巷钻研圣贤经传,只追求明诚两进、敬义偕立。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代书院教育与科举制的对立凸显    B. 朱熹旨在宣扬“存天理,灭人欲”

C. 理学思想出现反功利、重实学倾向    D. 理学注重社会教化,有利巩固统治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南宋开始盛行以职业划分户种的做法,到元代发展为“诸色户计”,各色职业户均要向官府提供不同的劳役。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下诏:“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人户,许以原报抄籍为定,不得妄行变乱。违者治罪。”这反映出

A. 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日益松弛    B. 政府重视对经济活动的控制

C. 户籍政策的变动具有开放性    D. 私营手工业已占据主导地位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1898年,《孔子改制考》问世后,旧式学者叶德辉攻击康有为利用孔子宣传托古改制的理论是“假素王之名号,行张角之秘谋”;御史文悌在奏折中,严参康有为“灭圣经”、“乱成宪”的叛逆行为,要求将该书毁版,将康有为处死。这些现象反映出

A. 变法理论在统治阶级中反响强烈    B. 维新变法已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

C. 顽固势力试图维护儒学正统地位    D. 清王朝的统治日益趋于土崩瓦解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19世纪末,中国大豆由于出口量急剧增长,种植面积随之迅速扩大。与此相反,中国一向远销欧美、日本和朝鲜的蔗糖、蓝靛,却由于欧洲和爪哇甜菜糖的发展以及德国洋靛的畅销一蹶不振,种植甘蔗、蓝靛的土地纷纷改种杂粮。这说明

A. 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B. 国际供求关系制约中国经济作物的发展

C. 列强的资本输出加剧了自然经济解体    D. 中国农产品出口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1936年9月1日,中共中央向党内发出秘密文件《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明确指出:“目前中国的主要敌人,是日帝。所以把日帝和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这一指示

A. 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阶段的到来    B. 促使蒋介石改变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C. 严重脱离革命的实际,错误分析了形势    D. 表明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合作抗日的决心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1973年6月,陈云曾就当时的国际经济贸易做出重要谈话:“过去我们的对外贸易是百分之七十五面向苏联和东欧国家,百分之二十五对资本主义国家。现在改变为百分之七十五对资本主义国家,百分之二十五对苏联、东欧。”“这个趋势是不是定了?我看是定了。因此,我们对资本主义要很好地研究。”陈云得出上述认识的有利的形势变化是

A. 西欧国家开始走向联合,经济实力大增

B.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C. 党和国家领导人摆脱“左”倾思想束缚

D. 中国外交战线取得重大胜利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正如梅因所言:“在古代世界中,一个社会的本地公民常常自以为是由于血统而结合在一起的,他们反对外来人主张平等权利,认为这是对于他们生来固有权利的一种篡夺。”最初,罗马人不愿意把获得法律保护的权利赋予外来人。这说明早期阶段的罗马法

A. 强调血统,内容保守    B. 有较强的封闭性特点

C. 形式主义色彩较浓厚    D. 深受自然法精神影响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联邦法令废止权在美国历史上又被称为“98年原则”。1798年,弗吉尼亚州和肯塔基州议会分别通过决议案,宣布亚当斯政府制定的《外侨与煽动叛乱法》违宪,在两州范围内无效,且缺乏强制力。此后,直到内战之前,南北各州在自己的权力受到联邦侵害时,均援引“98年原则”予以抵制。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A. 《1787年宪法》存在严重弊端    B. 州权的扩张导致联邦分崩离析

C. 议会制是美国政治的重要基石    D. 各州有权捍卫其宪法保留权利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1923年,美国国务卿休斯曾写道:“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苏维埃制度下,一个国家在经济上必然是空架子。”因此,“苏俄不能输入和输出大量商品。”随着1923年后美苏贸易的明显增长,1927年,美国国务院不得不承认“俄国这个市场有容纳美国商品,并给美国工业家带来利益的潜力。”造成美国对苏贸易态度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美国急于开展对苏贸易转嫁经济危机    B. 俄国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的影响

C.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强调国家资本主义    D. 美苏意识形态的差异逐渐淡化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法国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重要创始员国,也是受益国之一。但20世纪60年代,随着法国实力的增强,法国不断用国内的美元储备挤兑美国的黄金储备,通过向美国购买黄金向美国施压。以至于尼克松说:“法国持有的美元所表现的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表明美法的金融冲突引发政治危机    B. 反映出美法均势局面的形成

C. 意味着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着挑战    D. 推动了美苏“冷战”的结束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01年,伊丽莎白一世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保障法《济贫法》。工业革命后,随着英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英国人口逐渐从小型的乡村社区或者农场迁入到大城市,造成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污染严重、疾病肆虐。与此同时,人们强调个人利益,而不是对群体的忠诚和家庭子女及亲人的关注,传统的以亲情为纽带的互助的社区功能也被弱化了。……社会财富激增,贫困问题却日益凸显,工人的工资基本是停滞的,童工和妇女的生存状况也日益恶化,这一时期工人罢工、捣毁工厂的事件时有发生,给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这一时期,功利主义思想家边沁提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空想社会主义者呼吁没有压迫、和谐自由的田园式理想社会,形成了广泛的社会思潮。雨果的人道主义著作《悲惨世界》迅速传到英国,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所呼吁的爱与善,表达了一切社会的道德理想,引起政府和进步人士对社会贫困和社会救助问题的极大关注。

工业革命时期,宗教领域的社会福音运动、民间团体的慈善组织活动、开明工厂主和进步人士的救助等行为,不仅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也促使英国政府逐步改变自由放任的经济、政治政策,转而重视贫困问题。1834年,“新济贫法”颁布,改进济贫管理,建立中央济贫管理机构,改变过去以院外救济为主的政策,而变为以院内救济为主,对救济资格严格审查,实施普遍救济的原则,扩大了社会救济的范围。

——摘编自《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社会救助研究》

材料二:抗战时期,为实现抗战建国的目标,国民党政府把社会保障事业摆在重要位置,在深入学习和借鉴西方社会保障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筹划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各项工作,如:设立了以社会部位核心机构的现代社会行政体系,并出台种类齐全的法规,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方面开展工作。其中,社会福利事业涉及劳工福利、社会服务及职业介绍,内容丰富,注重使人民获得一定的谋生技能。但国民政府出台的法规和政策大多没有得以实施,同时,因社会保障对象有限,主要局限于城市游民、贫民、孤儿、工人和军人群体,相当部分的弱者被挡在受保障范围之外;社会保障立法与实践脱节,许多内容流于形式;监管体系的缺失使社会保障相关工作人员营私舞弊、贪污腐败现象极为严重。此外,战争的大量消耗而造成经济的严重匮乏,国家财政无法满足需求量巨大的社会保障投入,1942年各省所属县市及特别市的地方支出分类预算中,用于社会事业的支出为4904237元,仅占总额的0.29%……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社会救助实施的原因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特点,并进行简要评价。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心——边缘”模型或理论(Core-PeripheryModel简称“CPM”),作为非均衡发展理论之一,经劳尔·普雷维什、弗里德曼、沃勒斯坦等人的阐释和推广,在经济学、社会学等研究领域曾被广泛应用。

沃勒斯坦曾按照各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市场中扮演角色的不同、贸易地位的差异,将世界市场分为中心区、边缘区和半边缘区。中心区利用边缘区提供的原材料(包括用于铸币和饰物的贵金属)和廉价劳动力,生产加工制成品向边缘区销售牟利,并控制着世界金融和贸易市场的运转。边缘区除了向中心区提供原材料、初级产品和廉价劳动力外,还提供销售市场。半边缘区介于两者之间:对中心区充当边缘区角色,对边缘区充当中心区角色。三种区域共同组成完整的世界市场。

请根据材料中的“中心——边缘”理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近现代___国(国家名)经济格局的转变”,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近代专利制度萌芽于清末太平天国运动时期。1859年,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最早提出了要效仿西方国家,将实行专利制度作为发展工业、富强国家的一个必备条件的理念。他对科学技术发明的专利权做了如下说明:(1)“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作。”(2)在“兴舟楫之利”方面,以“坚固轻便捷巧为妙,或用火用气用力用风,任乎智者自创。首创至巧者,赏以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若愿公于世,亦禀明发行。”(3)在“兴器皿技艺”方面,他对专利做了更详尽的阐述,“有能造精奇利便者,准其自售,他人仿造,罪而罚之。即有法人而生巧者,准前造者收为己有,或招为徒焉。器小者赏五年,大者赏识年,益民多者数加多,无益之物,有责无赏。限满他人仿做。”

——摘编自《中国近代专利制度萌芽的过程》

(1)根据材料,概括洪仁玕提出的专利制度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洪仁玕对西方专利制度的认识。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就中国是否参战问题,中国思想界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其中,梁启超、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力主中国参战的观点,获得了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

梁启超在《欧洲战役论》序言中指出:“今之战,殆全世界人类相互之战也,与一域中国与国相互之战既异,与一国中人与人相互之战更异”。他还认为德国必败,协约国必胜,而“以此为增进我国际地位之际好时机”,中国可以借此收回此前在外交中失去的权益。

陈独秀在1917年3月1日写下《对德外交》一文,认为“加入协约方面,于内于外,于国家利多而害少。理由如左:一、可以改变数百年来屈辱外交之惯例;二、能推动国内学术界思想进步;三、能得到协约国的财政援助;四、可以平息国内党派之争。”

李大钊赞成陈独秀的观点,认为“尚我国外交从此振奋精神,奋起直追,将来国事之转机,未始不始于今鈤也。”并指出,中国参战的目的“不在以其实力与德为敌,而在以其诚心与协约国及中立国为友”,希望通过追随协约国而使中国在战后获得利益。

——摘编自《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1)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在中国参战问题上的共同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张居正)性沉深机警,多智数。及赞政,毅然有独任之志。受顾命于主少国疑之际,遂居首辅,手揽大政,劝上力守(行)祖宗法度,上亦悉心听纳。十年内海寓(内)肃清,四夷詟服,太仓粟可支数年,冏寺积金至四百余万,成君德,抑近幸,严考成,综(核)名实,清邮传,核地亩,询经济之才也。惜其偏衷多忌,小器易盈,钳制言官,倚信佞,方其怙宠夺情时,本根已断矣。威权震主,祸萌骖乘。何怪乎身死未几,而戮辱随之。”

——《明神宗实录》

(1)根据材料,概括张居正采取的改革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张居正改革失败的原因及改革的局限性。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