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6-2017学年广东省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历史(文)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1952年,斯大林提出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即主张社会主义阵营协作互助以对抗走向灭亡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反映了(  )

A. 美苏冷战意识形态分歧在经济领域的表现

B. 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C. 苏联轻工业发达,无需融入资本主义市场

D. 美国陷入滞胀,苏联在经济领域加强扩张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二战后,美苏之间冷战对抗,但并未爆发世界大战,其主要原因是(  )

A.美苏都极力反对战争                            B.美苏处于相对均势

C.战争会削弱两国力量                            D.第三世界力量增强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美国著名政治学专家塞缪尔·享廷顿在他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得出结论:“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共产主义世界的重大变动,冷战的国际体系成为历史。在后冷战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作者旨在强调

A. 文明冲突替代了超级大国的争霸    B. 政治上的区别决定着文化区别

C. 各国文化差别明显影响政府决策    D. 多样化的文明之间互补和共融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的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尼克松认为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的原因应包括

①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             ②欧日崛起,冲击美国地位

③改变策略,建立单极世界             ④中国振兴,第三世界崛起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沃勒斯坦谈到“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就是个灾!”他提出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A.跨国恐怖主义猖獗        B.世界呈多极化发展趋势

C.国际力量失衡引发冲突    D.美国发展动力不足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1963114日,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在记者招待会上曾说:如果赤色中国人表示希望同美国,同它周围的国家和平共处,那么很明显,美国会重新估计它的政策。我们并没有和一项敌视中国的政策结下不解之缘。肯尼迪的讲话说明

A. 美国改变了对中国的政策

B. 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只是临时性的

C. 古巴导弹事件影响了美国的对华政策

D. 美国政府的对外政策主要是由总统决定的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曾经表示:在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之间,如果它们想要达成协议的话,就必须分清:那是你们的势力范围,而这是我们的势力范围。这表明苏联领导人在二战后初期的想法是

A. 扩张势力范围    B. 维护自身安全

C. 与美国争夺霸权    D. 遏制资本主义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下列日程是周恩来参加某次国际会议过程中其中一天的行程安排。这次会议

A.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B.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C.反映中美关系的缓和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美国福特政府认为,对华关系归根结底远不如同莫斯科的关系重要,而尼克松已表明,他准备顶住俄国人在福特总统正式访问北京之后没有多久,毛泽东再次邀请尼克松访华。这表明当时中国(    )

A. 美国政府决策效率低下

B. 外交形势受到冷战干扰

C. 力推中美关系全面和解

D. 外交困境并未实现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2014年,APEC会议继2001年上海举办后时隔13年重回中国,此次会议主题是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这表明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之一是(   )

A.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积极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

C.新时期的中国由不结盟走向结盟       D.同世界大国建立友好关系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三个世界”是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力量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看法。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曾出现了以下两种观点:

对上述两种观点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都认识到两极对峙中产生的新兴政治力量

②都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作为划分依据

③都以经济军事力量强弱作为划分标准

④都是对当时国际关系多极化的思考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道:“美国人实现了他们自己的人道主义动机,同时又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美国取得上述成果的措施客观上

A. 把欧洲纳入美国的经济势力范围

B. 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C. 直接导致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

D. 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1961年,柏林墙建立;1989年,柏林墙倒塌。28年间,柏林墙隔绝了东西柏林,分割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也制造了不少骨肉分离的人间悲剧。柏林墙倒塌已经20年,但一切反思,也许才刚刚开始。”下列对柏林墙的相关反思不符合史实的是(   

A.柏林墙是美苏冷战的标志性建筑

B.柏林墙的倒塌推动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C.柏林墙的修建有效防止了西方势力入侵东德

D.柏林墙的修建暴露了前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在冷战结束的初期,多极化曾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事实上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出现了一些反转。“反转”的主要表现是(  )

A.美国奉行单边主义政策

B.中国改革开放后国力增强,加强了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C.欧盟成立,欧洲联合由经济走向政治

D.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位于石家庄淖沱河畔的南杨庄文化遗址迄今六千年左右,遗址内发现了粟和用来加工粮食的石磨盘、石磨棒,还发现了仿照家蚕蛹制作的陶蚕蛹和纺丝用的陶纺轮等。一这说明当时淖沱河流域

A. 原始农业手工业发展    B. 种植经济刚刚起步

C. “男耕女织经济成型    D. 已经注重精耕细作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关于“五谷”,古代形成两种最主要的说法,较早的多指麻、黍、稷、麦、菽,后来则指稻、黍、稷、麦、菽。这一变化反映了

A.相关作物产生的先后    B.南方经济的发展

C.农耕方式的变迁        D.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董仲舒指出,当时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此后,历代王朝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无法根本解决这一社会痼疾。其原因是

A.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不够

B. 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的制度

C. 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

D. 封建王朝统治严酷、横征暴敛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隋朝开通了京杭大运河,把北方政治同南方的经济连接起来,经历五代十国的分裂以后,北宋恢复了这条南北枢纽,京师开封已日益依赖通过运河运来的南方米粮,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材料观点实际上说明了

A. 发展京师经济的重要性    B. 京杭运河是北宋水路交通枢纽

C. 建设都城防御的急迫性    D. 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向南方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荀子·富国》中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

A.小农经济                    B.铁犁牛耕

C.精耕细作                   D.自给自足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必继续一地,反复不舍……草原与滨海地带,其所凭以为资生之地者不仅感其不足,抑且深苦其内部之有阻害。”钱穆认为各种文化形成的根源是

A. 需求差异    B. 民族差异

C. 生活方式    D. 自然环境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

B. 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C. 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D. 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都是这一时期发明的。这些发明主要得益于(    )

A. 小农经济的发展    B. 井田制的瓦解

C. 冶金技术的进步    D. 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清朝嘉庆皇帝曾谕告军机大臣等:浙江各府属山势深峻处所,多有外来游民……翻掘根株,种植苞芦,以致山石松浮,一遇山水陡发,……大为农人之害。其游民……成群结伴,散出各山,……往来无定,难保日久不滋生事端。对此理解不准确的是:

A. 失业贫民成为社会动荡因素    B. 引种美洲作物客观导致生态恶化

C. 人口增长导致人地矛盾突出    D. 农业技术突破推动大量荒地开垦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诗中反映了宋代(  )

A. 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 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 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 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宋代大城市设有金银铺和兑房,专门买卖金银和兑换货币,都城出现了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出(  )

A.开始出现商业服务机构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陈直《三辅黄图》载:“长安市有九,各方二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这里的“市”是指

A.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B.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C.定时一聚的庙会夜市                D.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材料反映出(  )

A. 手工业与农业的结合日益密切

B. 家庭手工业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C. 当时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 家庭手工业的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唐代服饰,丰满华美充满朝气,令人振奋又使人心醉,种类繁多,个性突出。甚至今天有人主张把唐装作为国服显然更合适。唐装形成这一特色的原因有 

唐朝纺织技术水平      丝织工匠对技术进行创新   棉花种植的推广

④“丝绸之路畅通       吸收外来风格和织法

A. ①②④⑤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⑤    D. ①③④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对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出现在(   )

A.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北魏至唐前期朝       D.明清时期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历史学家王家范说: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分布态势,极像哑铃,两头粗壮,中间细长。“细长”者在这种“分布态势”中应为

A. 官营手工业    B. 家庭手工业

C. 民营手工业    D. 工场手工业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历史》是我国世界史研究领域的权威刊物,三十多年来,美国史研究成为世界史学科的重中之重。截止2012年,共刊载526篇美国史论文,约占《世界历史》发表论文数的近八分之一。下表是对美国史论文发表的统计:

时间

论文数量

研究内容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148篇

外交史44篇,政治史45篇,对美国史研究方法和路径的研究论文19篇,奴隶制度史11篇,经济史11篇、移民史6篇、战争史4篇,思想文化史、城市史、妇女史、社会史、西部与南部史的研究论文寥寥无几。

1990年以后

138篇

外交史38篇,政治史32篇,对美国史研究方法和路径的研究论文20篇,战争史、城市史、移民史、经济史的研究成果较妇女史、西部与南部史、思学文化史的成果要多。

21世纪以后

240篇

外交史80余篇,政治史31篇,对美国史研究方法和路径的研究论文39篇,城市史20篇,经济史17篇,移民史16篇,社会史13篇,思学文化史11篇,西部与南部史5篇,妇女史4篇,环境史4篇。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三十多年来美国史研究的变化趋势。指出其中一种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合理充分。)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材料一 1974年在福建泉州港外出水了一艘南宋海船,船中残余的香料就有2000多公斤,其中有檀香,还有价格等同于黄金的龙涎香。

材料二 1987年在广东东南濒临南海的阳江海域发现了一艘中国古代沉船,被命名为“南海一号”。这是迄今为止在环中国近海区域发现的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整船文物多达4~8万件,以瓷器为主,多为青釉瓷,许多瓷器带有明显的阿拉伯风格;一摞一摞的铁锅和一篓一篓的铁钉是另两宗大量出水货物;目前船中出水的铜钱有上万枚,年代最早的是汉代的“货泉”,年代最晚的是南宋高宗时期的“绍兴元宝”。

(1)材料一中出水的海船来自哪个地区?材料二中“南海一号”是什么时期的船只?请分别说出理由。

(2)材料二沉船中有大量的瓷器和铁制品说明了什么问题?

(3)综合以上信息概括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情况。

 

详细信息
33. 难度:简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材料二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和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自耕农这一阶层很不稳定,经常分化。

请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分析自耕农经济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