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宋太祖在殿试时举人们说:“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孤贫之路。今肤躬临亲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这说明宋代“殿试” A. 解决了豪门把持政权问题 B. 杜绝了科举的舞弊行为 C. 有利于寒门学子参与政权 D. 确立了重文轻武的国策
|
2. 难度:中等 | |
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铭文记载:周恭王三年,贵族裘卫用玉器和礼服从贵族矩伯手里换得1300亩田,并通过执政大臣进行了授田仪式,办理了换田手续,刻于青铜器上作为凭证。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 A. 贵族权重,世袭制巩固 B. 田地交换,井田制动摇 C. 田地买卖,私有制确立 D. 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
|
3. 难度:中等 | |
《庄子齐物论》云:“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乃使相土相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八门;水八门,以法地八聪。”这反映 A. 董仲舒儒学影响深 B. 天人合一的思想由来以久 C. 古代政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D. 古代文化具有深厚的神学思想
|
4. 难度:中等 | |||||||||||||||||||||||||||||||||||||
下表为国家资本企业和私人资本企业类别比较表.由表信息可知
A. 国民政府抗战与改善人民生活兼顾 B. 民族资本主义在抗战时期全面萎缩 C. 统制经济政策最大限度保障了战备 D. 民族工业形成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
5. 难度:中等 | |
1903年10月,梁启超自新大陆回国后绝口不再倡言革命,因为“共和国民应有之资格,我同胞虽一不具”;如欲强制推行共和政体,其结果将不堪设想乃将不得幸福而得乱亡,不得自由而得专制”。同时,在政治上则不遗余力的提倡缓进。这主要反映了梁启超 A. 认识到欲“兴民权”必须先培养“新民” B. 政治目标模糊学说反复善变 C. 认为维新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D. 从主张排满革命转向保守妥协
|
6. 难度:中等 | |
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230多部。其中主要包括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这一立法高峰的出现 A. 为社会主义民主初步建立奠定法律基础 B. 是认真吸取文化大革命历史教训的结果 C. 说明我国进入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代 D. 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完善
|
7. 难度:简单 | |
《十二铜表法》规定:“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阴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这表明该法律 A. 意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B. 主要是维护平民的利益 C. 以调节经济纠纷为主要内容 D. 有保护私有财产的思想
|
8. 难度:中等 | |
1816年英国率先采用金本位制,1870年后各工业国都采取金本位制。通过规定英镑与黄金的比价,英镑成为国际货币;用类似方法,马克、法郎、美元也可以在世界市场流通,随时兑换。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资本实现自由流动。这可以说明 A. 资本输出减弱了欧美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 B. 西方国家仪靠金融手段即可控制世界市场 C. 英镑等同黄金起到协调各国贸易的作用 D. 金融体系在国际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显著
|
9. 难度:中等 | |
卢梭认为英国人民自以为是自由的,他们是大错特错了,他们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法律应该由全体公民集合讨论并通过。”这表明卢梭 A. 否定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 B. 主张人民直接拥有立法权 C. 推崇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 D. 批评英国革命的不彻底性
|
10. 难度:中等 | |
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这表明斯大林 A. 初步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 B. 尝试以市场调节发展经济 C. 摒弃意识形态差异谋发展 D. 抓住机遇推进国家工业化
|
11. 难度:中等 | |
1947年,英、法、苏三国商讨参加马歇尔计划事宜。苏联提出援助应建立在各国分别提出要求的基础上,反对联合的欧洲援助计划。英法不同意。苏联退出会议。对这一史实解读正确的是 A. 马歇尔计划促进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与发展 B. 马歇尔计划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欧洲一体化进程 C. 苏联担心受到美国经济控制而退出马歇尔计划 D. 社会主义国家一开始就被马歇尔计划排除在外
|
12. 难度:中等 | |
20世纪中期有作家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把“普通人头脑中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钢刀刻下来的”、“内心真实”按着顺序记录下来。这种主张 A.描绘了作家对浪漫主义的追寻 B.揭示了现代主义文学的某些特征 C.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精神 D.反映了文学多元化格局下的融合
|
13.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苏州“首重机业,城东比户皆然”,丝绸、棉布行销全国各省,“其外洋如高丽、印度以及欧美各国,莫不有销路”。鸦片战争之后,“洋布盛行,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据统计,道光年间苏州尚有12000余部织机,到1880年织机仅有5800部。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许多行会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变成了大上海的“卫星城”。 ——摘编自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 材料二17世纪,曼切斯特是一个小镇。18世纪60年代起,随着纺纱业和织布业的机械化,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摇篮。1760年,开通了通向附近煤区沃斯利的英国第一条运河,1830年又建成通向重要港口利物浦的铁路,率先实现了交通运输革命。在此期间城市经济和人口高速增长。18世纪20年代,它的人口仅12000,1841年底猛增至40万人,跻身于全国大城市之列。1848年,沿曼切斯特向外延伸的公路把附近的奥尔德姆、海德等城镇链接起来,使整个集合体的人口达到106.3万人。 ——摘编自王章辉《近代英国城市化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经济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州和曼切斯特在经济性质上的差异,并简析曼切斯特在英国工业革命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
14. 难度:中等 |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初的赋税制度,分田赋和丁徭两项征收。顺治十四年(1657年),以明万历朝的册籍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编成《赋役全书》,发给民户“易知由单”,通知应纳银米数额,征收时用“截票”,“一给纳户,一存有司”。但“易知由单”款项繁,难以通晓。且地方官不公开晓示款项,另立名目,恣意科取。 丁徭的征收,各省情况不一,有以一条鞭征收的,有丁随地摊派的,有丁随丁派的。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决定“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同时规定人丁缺额由新添丁口抵补,再不足又以亲戚或同甲粮多者补之。这种抵补的办法又造成了丁银负担不均。至雍正初年,有地之家,田连阡陌,所输无几,而贫苦农民或寸土全无或有少许土地,却与富户同样负担丁银,形成了一种明显的“苦乐不均”的现象。 早在康熙末年,“广东所属丁银,就各州县地亩摊征”。雍正元年(1723年),直隶总督李维钧请求将丁银摊入田粮中征收,得到朝廷的允许。翌年山西布政使高成龄援引直隶的新例,奏请朝廷“将丁银并入地粮”,随后各地逐渐实行“摊丁入亩”政策。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实行“摊丁入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摊丁入亩”制度有哪些积极作用。
|
15.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问,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精神导师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信燃起火焰。自此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田忆,或曰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力量。” ——摘编自卡尔·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论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或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点,阐述史论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