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在十二生肖中,牛是最勤劳的动物,也是人类的朋友。牛在中国人心目中,一直享有尊崇的地位,因而常常受到人们的称赞。下列关于牛的评说中,不具有可能性的是( ) A.牛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殷商时牛已经拉着犁给人耕地了 B.古人以竹蒲作画,以牛拉车载书,所以有“汗牛充栋”的故事 C.唐诗“牛咤咤,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描写老牛田地耕作劳累 D.东汉时期,珠江流域使用牛耕
|
2. 难度:中等 | |
西周时“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有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公田变为私田 B. 铁器牛耕的推广 C. 国家走向统一 D. 原始自然崇拜
|
3. 难度:简单 | |
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 资本主义的萌芽 C. 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D. 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
4. 难度:简单 | |
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A. 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 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 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
5. 难度:中等 | |
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 A. 自耕农式经营 B. 千耦其耘式经营 C. 田庄式经营 D. 租佃式经营
|
6. 难度:中等 | |
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 A. 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 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 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 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
7. 难度:中等 | |
以下是我国经济重心变化示意图,与这三幅图相对应的大致时期依次是 A. 魏晋时期、唐朝中后期、南宋 B. 南宋、唐朝中后期、魏晋时期 C. 魏晋时期、南宋、唐朝中后期 D. 南宋、魏晋时期、唐朝中后期
|
8. 难度:中等 | |
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 )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
|
9. 难度:简单 | |
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 农民生活艰辛 B. 土地兼并严重 C. 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 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
10. 难度:简单 | |
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A. 小农经济的发展 B. 租佃关系的盛行 C. 土地的高度集中 D. 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
11. 难度:简单 | |
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 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衰退 B. 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 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 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
12. 难度:中等 | |||||||||||
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A. 汉代江南地区 B. 唐代关中地区 C. 宋代太湖地区 D. 明代苏杭地区
|
13. 难度:简单 | |
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林居漫录》)导致这种社会巨变的主要原因是( )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封建制度的衰落 C. 受西方文明的影响 D. 民主思想影响
|
14. 难度:中等 | |
中国古代瓷器生产技术高超,咏“瓷”诗句众多。如:“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诗中的“越窑”和“大邑”分别以生产什么瓷器出名。 A. 青瓷、粉彩瓷器 B. 粉彩瓷器、白瓷 C. 青瓷、白瓷 D. 白瓷、青瓷
|
15. 难度:简单 | |
史书中关于“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的记载直接反映了景德镇制瓷业中。 A. 规模大,分工极细 B. 与传统官办手工工场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 C. 形成了雇用和被雇用的劳资关系 D. 机器生产形成发展
|
16. 难度:简单 | |
自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用……暮息而归。这种现象也出现在江南其他一些城市。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 生产力的发展 B. 劳动力专业化出现 C. 粮食产量增加,富余了一定的劳动力 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普及
|
17. 难度:中等 | |
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朝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书,你为这本书选择一个最合适的书名是 A.《坊墙倒塌以后》 B.《汴河两岸》 C.《长安城的落日》 D.《宋代东京城的辉煌》
|
18. 难度:中等 | |
平遥是著名的“晋商”发源地之一。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升昌”票号在平遥诞生。三年之后,“日升昌”在中国很多省份先后设立分支机构。19世纪40年代,它的业务更进一步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从上述材料中我们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有了新的发展 B. 晋商活动范围广 C. 山西是近代中国的经济中心 D. 汇兑事业在中国开始发展
|
19. 难度:中等 | |
2010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中提到,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在中国的极端重要性。《宋史》中也曾记载着“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南方的人口超过北方 B. 政治中心转移到北方 C. 南方是粮食主产区 D. 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
20. 难度:中等 | |
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A.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言语中。”(唐·杜牧) B.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唐·杜甫) C. “苏湖熟,天下足。”(宋·谚语) D. “无徽不成镇。”(明清·谚语)
|
21. 难度:中等 | |
明初政府规定,凡外方来使发给凭证,因国家而异,来华贸易时间有限制,如许日本商人10年来华一次,且船舶有定数,人员有定额,在指定港口勘合凭证、检验,然后商货运京师开市。若非入贡,则不许来华互市。同时严禁民间入海“通番”。该材料反映了。 ①官方独占对外贸易,属于朝贡贸易性质 ②有效地制止了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③限制了海外贸易的正常发展 ④影响了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
22. 难度:中等 | |
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描绘了这样一个农民形象:“‘普通’农民大概一半是自耕农,一半兼做佃农。不管怎样,他和他的家人在相隔不远的三四块田地里劳动,带着锄头和镰刀来来回回,主要为他们自己的生存干活……还可以种点卖钱的作物。”这反映了自耕农( ) A.在经济上实现了男耕女织 B.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自给,部分用于市场交换 C.生活富裕祥和的真实情况 D.依赖于商品经济而生存
|
23. 难度:中等 | |
春秋时期,出现“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的现象,此处的“田”属于( ) A.国有土地 B.君主私有土地 C.地主私有土地 D.自耕农私有土地
|
24. 难度:简单 | |
《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 “重农”的思想 B. “靠天吃饭”的观念 C. “不误农时”的思想 D. “精耕细作”的特点
|
25. 难度:中等 | |
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曾下令,孕妇临产时官府派医生看护,生男孩赏两壶酒一条狗,生女孩赏两壶酒一头猪,一胎生三孩派给乳母,一胎生两孩供给口粮。这一人口政策反映了 A. 两性地位日趋平等的现实 B. 诸侯重视农业,富国强兵的要求 C. 儒家“仁政”思想逐渐被接受 D. 诸侯重视人口与资源的协调发展
|
26. 难度:简单 | |
西汉时期,先前大量使用的青铜兵器逐渐被铁制兵器取代,退出历史舞台。促成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是 A. 经济发展导致铸币铜料紧缺 B. 农耕工具革新推动兵器革新 C. 火药应用改变传统战争样式 D. 铁业官营促进冶铸技术进步
|
27. 难度:简单 | |
明清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最重要的影响是( )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繁荣 B.增强了明清的国力 C.丧失了发展经济的最好机遇 D.导致科学技术落后
|
28.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 A.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C. 重农抑商的影响 D.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
29. 难度:中等 | |
明清时期,江西景德镇的制瓷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以至于有的学者把其称为“前近代时期”。下列能够证明这一称谓的是 A. 大量瓷器投放到市场 B. 生产工艺水平大大提高 C. 制瓷业内部分工精细 D. 出现大规模的制瓷工场
|
30. 难度:简单 | |
有众多史学家批评以桑弘羊为代表的国家管制经济思想,但是在统治者的政策实践中,却一直是以干涉主义经济政策为取向。《历代制度详说》中也指出,“自桑弘羊既开利孔之后,虽有贤君良相,多是因循不能变。”导致“因循不能变”的主要原因是 A. 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B. 保障了百姓生产生活稳定 C. 保证了官营产品垄断市场 D. 顺应了重农抑商政策需要
|
31. 难度:中等 | |
根据北魏的均田制,大部分国有土地授出后要求受田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 A. 抑制了土地兼并 B. 加剧了皇权的衰落 C.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D. 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
|
32. 难度:中等 | |
康熙四年开海禁,关东豆麦运到上海每年有千余万石,而布匹、茶叶等江南货物也由沙船运至山东直隶、关东等地。沙船由会馆,设有董事。据此,可以推知 A. 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B. 清朝时期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C. 清朝时期出现地域性商人 D. 政府放松了对外贸易的监管
|
33. 难度:简单 | |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 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 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 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 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
34. 难度:中等 | |
古代南京云锦,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A. 民营手工业 B. 家庭手工业 C. 工场手工业 D. 官营手工业
|
35. 难度:简单 | |
某中学学生在课余探讨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时,得出了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A.清朝时开放广州一处同外国通商,说明并不是真正“闭关锁国” B.“闭关锁国”这一政策产生的根源在于统治者盲目自大、不思进取 C.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成为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D.“闭关锁国”虽然妨碍了自身发展,但同时也削弱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力量
|
36. 难度:中等 |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作者评论的是 A.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B. 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 C. 工业革命开展的社会基础 D. 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
37. 难度:中等 | |
新航路开辟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这一“转折”主要是指 A. 欧洲贸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 B. 欧洲经济发展开始超过亚洲 C. 农业文明已经转向工业文明 D. 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
|
38. 难度:简单 | |
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使新旧两个大陆建立了联系。在评价他时,有人认为他是个殖民者,对美洲人民进行了野蛮侵略和屠杀。有人说他使美洲“走出原始的野蛮状态,进入文明时代”,“缩短了美洲社会步入资本主义文明时代的历史进程”。20世纪80年代后,人们用“两个文明汇合”、“两个大陆相遇”看待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哥伦布评价不同主要是由于评价者( ) A. 国籍不同 B. 阶级出身不同 C. 史观、立场不同 D. 受教育程度不同
|
39. 难度:简单 | |
1492年8月,三艘帆船从西班牙帕洛斯角启航,到了10月7日他们发现了飞鸟,但是没有看到陆地,船员们焦躁不安起来,船长许诺,如果三天内看不到陆地就返航。恰好第三天,他们发现了巴哈马群岛,并在岛上看见几乎全身赤裸土著人——印第安人,船长立即宣布该岛为西班牙王室所有。该船长可能是 A. 迪亚士 B. 达伽马 C. 哥伦布 D. 麦哲伦
|
40. 难度:简单 | |
“实际上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远航探险时才开始。”这样说主要时由于( ) A. 在此以前未出现著述世界历史的史学家 B. 其探险打破了人类彼此隔绝的生活状态,促进了世界各民族的融合、统一 C. 他们在探险过程中都曾记述了所到地区的历史 D. 其探险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
41. 难度:中等 | |
有人说,如果不懂得小农经济,也就不可能深刻理解中国历史。根据下列材料,分析小农经济对我国社会的影响与其历史变迁。 材料一在我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 材料二在传统社会中,家庭是基本的经济单位,农村养老的路径就只能是倾向家庭供养。家庭供养是农村养老的主体。从农民自身的角度来看,要想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就必须要有“所依、所养”的基础,生儿养老,这就是为何传统社会“生男生女不一样”“多子多福”“子孙满堂”的思想根源。传统社会以“孔孟仁政”治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家庭子女如不孝将受到舆论压力,而孝顺有加者可受到乡亲称赞和社会肯定,汉朝就有“举孝廉”官职。但是家庭作为基本经济单元,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生产力低下的情况,在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面前没有足够的应付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家族邻里的互助。 材料三:为了加强对中外贸易的控制和管理,清初设“粤东之澳门,福建之漳州府,浙江之宁波府,江南之云台山”四关,作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康熙五十九年规定,对外贸易由广州的“公行”进行统一管理。一切必须经“公行”,非经“公行”不许私自相接受,民间私售,即违禁例。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下令关闭三关,仅留广州一关通商。 ——鄂世镛著《清史简编》 材料四:因清政府担心“洋船至宁波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粤省之澳门矣”。故于乾隆二十二年下令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贸易。乾隆五十七年,英国派使团来中国,要求建立“充分的外交关系”。英使所提出的要求,遭到拒绝。乾隆帝在给英王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梁廷楠《粤海关志》 (1)据材料一,说明小农经济与中央集权制度之间的关系。 (2)材料二体现了小农经济条件下我国家庭的哪些特点? (3)结合两则材料说明清政府在对外贸易上实行的是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实施这一政策的原因原因。 (4)你觉得实行这一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