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百家“其官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这反映了诸子百家 A. 在理论上求同存异 B. 最终达到殊途同归 C. 均为稳定统治服务 D. 有相互融合的特点
|
2. 难度:简单 | |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毫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上述材料表明 A. 市场需求促进手工业技术的推广 B. 家庭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 C. 毫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 D. 手工业技术通过家庭传承得以发展
|
3. 难度:简单 | |
吴晓波在其《游荡两千年》一书中评论某种制度:“造成知识阶层对国家权力的绝对依赖,……从这一制度确立之日起,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知识分子阶层在中国历史上完全的消失了。”这一制度 A.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B.推动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C.导致了知识阶层的消失 D.压制了古代教育的发展
|
4. 难度:简单 | |
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神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系那个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该材料意在反映明清时期 A. 社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 B. 商人政治地位空前提高 C.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 D. 封建伦理道德得到强化
|
5. 难度:中等 | |
梁启超1902年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写道:“齐,海国也。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梁启超首次提出的“中华民族”概念很快被时人所接受和使用。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背景是 A.“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B.中国人民与西方列强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 C.“西学东渐”使中国民族意识觉醒 D.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的广泛传播
|
6. 难度:简单 | |
直到现在,日本国内部分历史学者仍然这样审视甲午中日战争,其一般看法是“虽说战争的事实是日中两国之间引起的战争,然而寻其真因却是文明开化谋求进步与妨碍进步之战,决非两国间的战争”即“文明和野蛮之战”,“吾人的目的是为惊醒支那,朝鲜战争乃义战”。此种观点的本质是 A. 战争是有助于中国开化 B. 认为此役非为国家利益乃为文明冲突 C. 认定为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冲突 D. 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视角主观化
|
7. 难度:中等 | |
下图展示了新中国不同时期在农村使用的票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都反映了党和国家的农业政策 B. 都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都是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 D. 都与计划经济体制有关。
|
8. 难度:中等 | |
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三款规定:“白昼不得杀害窃贼……除非窃贼携有防身武器;即使窃贼持有武器,如未使用并反击,亦不得将之杀害。即使窃贼抵拒,亦应先喊叫。”这一规定反映了罗马法( ) A.保护平民利益,注重按律判决 B.主要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C.尊重基本人权,主张重罪轻罚 D.清晰界定公民的正当防卫权利
|
9. 难度:简单 | |
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德意志帝国议会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法案,如银行法、专利权法、统一货币法、统一关税法等。这些法案的颁布和实施 A.为德意志实现统一提供了法律依据 B.促进了德意志经济的迅速发展 C.大大推动了德意志政治民主化进程 D.削弱了联邦议会在议会中的权力
|
10. 难度:中等 | |||||||||||||
下表反映了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A. 西方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B. 数字的变化与“新经济”有关 C. 导致社会福利开支不断增加 D. 此后各国普遍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
11. 难度:中等 | |
1945年11月4月,艾奇逊在讲话中含沙射影攻击苏联时,被人民嘘下了台。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富尔敦发表“铁幕演说”后,美国纽约市区百老汇大街贴满了反对丘吉尔的标语,群众还举行了抗议示威。这说明当时美国政府 A. 敌视苏联没有得到各界支持 B. 称霸全球的战略部署未完成 C. 允许民众表达和平民主诉求 D. 对苏联的外交政策摇摆不定
|
12. 难度:简单 | |
从1930年到1990年,空运的成本已从平均每英里68美分降到11美分,纽约与伦敦之间三分钟的电话费从244美分降到3美分,……大量信息数据在全球范围内快速、经济地传递。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航空、信息技术的发展B.信息技术发展促成其它行业的革命 C.经济全球化的发展D.信息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
|
13.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98年,英国人口理论学家马尔萨斯在《人口论》一书中指出:人口增长速度快于食物供应的增长速度,将会导致食物不足,引起贫困、恶习等出现。他主张采用道德抑制(晚婚、节育等)、积极抑制(贫困、战争等)来使人口减少到和生活资料相平衡。马尔萨斯反对社会改革论,认为社会中的贫穷和罪恶并不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造成的,而是人口规律作用的结果,只有保持财产私有制以及各人担负起养育自己孩子的责任,才能使人们自制,不至于生殖过多的子女。他竭力反对当时英国实行的济贫法,济贫法使不能独立维持家庭的人也将结婚生子。马克思指出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所以轰动一时,完全是由于党派利益引起的。英国的寡头政府认为它可以最有效的扑灭一切追求人类进步的热情,因而报以热情的喝彩。 ——摘编自《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评价与中国人口问题》 材料二孙中山1924年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所作的演讲中指出:“百年之后,美国人口可加到十万万,多过我们人口两倍半。如果美国来征服中国,那么百年之后,十个美国人中只参杂四个中国人,中国人便要被美国人所同化。到了那个时候,中国不但是失去主权,要亡国,中国人并且要被他们民族所消灭,还要灭种。……中国现在的新青年,也有被马尔赛(萨)斯学说所染。”孙中山的这种人口思想的影响极为深远。 ——摘编自《孙中山人口思想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尔萨斯人口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并指出英国的政府对其理论“报以热情的喝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对马尔萨斯人口学说的基本态度及其理由,并对其进行评价。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人口学说的主要因素。
|
14.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代价理论的基本内涵包括: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哪怕是极其有限的进步都必然要付出代价。社会发展代价分为必然性代价和人为性代价。必然性代价是不可避免的;人为性代价是因主观方面或人为的因素等造成的某些损失。社会发展代价的付出不应是任意的、而应被控制在科学合理的“度”内,否则就会抵消甚至湮没发展所带来的积极成果。 --摘编自牛西平《试论社会发展代价理论的历史嬗变及其现代价值》 结合材料与所学的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社会进步与代价”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
15.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04年1月,张之洞等人拟定《奏定学堂章程》,经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史称“癸卯学制”。 “癸卯学制”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养院、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初等小学堂属普及教育性质,其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等。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中学堂属普通教育性质,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设高等学堂和大学堂,高等学堂“以教大学预备为宗旨”,大学堂分为经学科大学、政法科大学、文学科大学、医科大学、格致科大学、农科大学、工科大学、商科大学。与上述各级学校并行的,还设有高级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类。 --摘编自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癸卯学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癸卯学制”颁行的作用。
|
16.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 材料影响德国海军发展的因素既有德国民族,包括威廉二世皇帝(1888年—1918年在位)本人在内的建立海军的热情,也有德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必然性,而且还有海军战略思想转变的物质和技术前提。而威廉二世的不懈努力更是促成了德国海军战略的转史。扩建海军是威廉二世世界政策的核心内容,也是推行世界政策的重要工具。因此,随着海军战略的转变以及海军的发展,德国大肆进行殖民扩张。威廉二世时期的海军政策给德国带来了严重后果,造成了灾难性影响。 --摘编自李富森《威廉二世时期的德国海军战略与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前影响德国海军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威廉二世时期海军政策所产生的影响。从中你有何启示?
|
17.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李清照,以词著世,被称为南宋婉约派宗主。她前期的词,知《风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等作品,多写自然风光景物和个人的离愁,同时,较大胆地流露出自己对美好爱情生活的渴望。南渡以后,李清照作品有较明显变化。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乌江》)。“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泳史》)。诗句用味历史人物斥责了当时“伪楚”政权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政策。在《打马图经》及“序”中,还提出了秣马砺兵,恢复中原的主张。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李清照不同时期文学作品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清照前期词作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