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困难 | |
邓嗣禹曰:“(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吕思勉曰“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二者均认为科举制 A. 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 B. 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C. 延续时间长且不断发展完善 D. 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徇私舞弊之弊
|
2. 难度:中等 | |
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不要求其领导者具有任何特殊的知识,它将社会的命运委之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的手中。”最能体现苏格拉底这一看法的是 A. 抽签选举 B. 人民主权 C. 差额选举 D. 间接选举
|
3. 难度:中等 | |
1649年l月,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在审到中被控诉为“发动了叛逆和邪恶的战争”。查理一世拒绝答复这些指控,并辩护道:“我是你们的国王,你们法定的国王!……我拥有上帝对我的委任,这是出自古老的合法血缘,我绝不会背叛我的出身.绝不回答一个非法的新权威的提问!”据此分析,国王认为 A. 共和国是非法的新权威 B. 君权神授和君权至上 C. 克伦威尔成为独裁的“护国主” D. 议会成为反对王权的核心
|
4. 难度:困难 | |
18世纪60年代以前,荷兰人是在华最大的茶叶经销商。1765年开始,英国东印度公司购买的茶叶基本占中国出口货物的50%以上,19世纪后这个比例超过90%。这一变化反映了 A. 荷兰失去对华贸易的基地——台湾 B. 英国政府鼓励殖民扩张和对外贸易 C. 英国率先打开中国大门后处于贸易优势地位 D. 英国逐步形成世界殖民霸权、贸易中心排挤荷兰
|
5. 难度:困难 | |
“路德确信自己己经知道了如何获得上帝的恩典。这是他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因为其他人迫切希望获得同样的内在恩典状态并确保灵魂得救。”路德所谓的“内在恩典状态”是指 A. 购买“赎罪券” B. “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C. 实现教会的民主化 D. 虔诚信仰天主教会
|
6. 难度:中等 | |
1935年5月,中央红军进入大凉山冕宁彝民地区,以红军总司令朱德的名义发布《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呼吁全体彝族民众“赶快团结起来,把军阀驱逐;设立夷(彝)人政府。夷(彝)族管理夷(彝)族;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驱逐西南军阀创建革命根据地 B. 表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建立 C. 中共开始探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 中共的民族政策利于红军进行战略转移
|
7. 难度:困难 | |
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所办的民用工业多以官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进行,1895年6月,清政府决定将民用工业“从速变计,招商承办”,其中投资达580多万两的汉阳铁厂竞让盛宣怀以100万两承办。此转变 A. 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B. 旨在抵制列强资本输出 C. 是甲午战败影响的结果 D. 导致了近代军事工业的衰落
|
8. 难度:困难 | |
1905年中国同盟会纲领中有与下图朱元璋的《谕中原檄》相似的表述,而1906年12月孙中山专述民族主义,批判民族复仇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谕中原檄》引领近代的民族革命 B. 维护纲常名教借以挽救近世危局 C. 推翻外族统治是革命的根本目的 D. 倡导实现民族平等实现民主共和
|
9. 难度:困难 | |
毛泽东、周恩来一再告诫,中国要用自己的脑袋思考,要用自己的腿走路。周恩来强调“任何国家都不能干涉中国内政。”“外援如有利于中国当然要,但不能依赖,即使对于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也不能有依赖之心”。这段话反映了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外交方针是 A. “一边倒” B.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 “求同存异”的方针 D. 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
10. 难度:中等 | |
1955年“万隆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开幕,与会的29个第三世界国家的领导人表明不愿卷入美苏之间的冷战,而将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自主、消除贫苦和发展经济作为目标,此次会议促进了 A. 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B. 以苏联为首的华约成立 C.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 两极格局演变为多极化格局
|
11. 难度:困难 | |
2016年10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宣布人民币加入SDR(特别提款权)。SDR是二战后国际货币基金坦织为了解决国际金触市场美元供应不足而进行的一种补充货币,可与黄金,自由兑换货币一样充当国际储备,因此被称为“纸黄金”。从二战后美元的特殊地位到人民币特别提款权的出现,本质上说明 A. 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 B. 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C. 国际贸易体系的规范化 D. 世界金融秩序亟待稳定
|
12. 难度:压轴 | |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的发展会对国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其中的变化又受到了社会发展的推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由地方学即郡国学申送十八岁以上青年太学,受业一年,经考试,以甲乙等分发。甲等得在宫廷充朝廷侍卫,乙等回本乡做吏。凡属政府成员,皆需太学出身,或是由太学生服务地方政府为吏之双重资格为出身。此等人,皆经政府之教育与选择。每一成员,既通经术,亦称文学,又擅吏事,汉人谓之“通经致用”。 ——钱穆《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太学教育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材料二190l年,清政府下诏并于第二年废止八股,……1905年,清政府废止科举。同年12月,清政府又谕令设立学部,作为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新政时期的办学成绩斐然可观,从恢复、扩建京师大学堂开始,各省先后创办了高等学堂,中学堂和小学堂,以及各种职业教育和女子教育。……20世纪初出现了“留学热”,到1905年底,留日学生大约为8000至l0000人……《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最早的学制,为中国近代教育奠定了第一块基石……新政造就了新的知识分子,他们超出了新政划定的界限,奔向立宪和革命。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指出材料二中清末新政时期颁定的学制,并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清末新政教育举措的影响。 材料三二战后西方教育思想沿着两条不同的轨迹发展:一是为了积极应对时代发展和国家间的竞争,走上了以教育危机和教育改革为核心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的道路。二是鉴于旷日持久的世界大战所造成的恶果,走上了超越民族主义的国际主义教育思想的道路。 ——据王春梅《西方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研究:流变及省察》 (3)指出材料三中西方在二战后提出两条教育思想道路的目的。 材料四邓小平正式恢复工作后,自告奋勇分管科学、教育方面的工作。他以科教为突破口,对科学和教育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拔乱反正的意见,善于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1977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 ——北师大出版《中国当代史》 (4)指出材料四中邓小平在教育方面采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同一时期的其他教育措施。
|
13. 难度:压轴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都)。到北宋时期则以洛阳为西京,以都城汴梁为东京。宋周邦彦在《汴都赋》中说:“舳舻相衔,千里不绝,越舱吴艚,官艘贾舶,闽讴楚语,风帆雨楫,联翩方载,钲鼓镗铃。”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序中说东京商业:“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北宋东京人口“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其人矣”,是当时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摘自2016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示例》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长安和北宋东京在城市发展上的主要不同。从时空发展的角度指出北宋东京城市发展的趋势。 材料二到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之后,形成的九国租界总面积达到23350.5亩,相当于已经建成的天津城区3.47倍,旧城厢的9.98倍,租界的行政权,司法权,税收权都超越中国政府的统辖与法律之外,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重侵害。但另一方面,租界的管理体系、经济结构、建筑风貌、公共设施、人文意识等方面,作为一种新的模式,对天津向近代化过渡,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催化作用。尤其进入20世纪以后,这种过渡的步代加快,……30年代的天津,从经济综合实力、港口吞吐能力、城市基础建设、交通网络、文化结构以及人口规模等诸多方面,一跃而为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城市。 ——天津市文史研究馆编《津门往事杂录》 (2)依据材科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天津的九国租界是在何时完全形成的?并概括近代天津崛起的主要因素。 材料三从1760年产业革命开始,到1851年,英国花了90年的时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基本实现了城市化(l830年初步完成工业化)……1863年,伦敦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便捷快速的立体文通网络和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优良的港口区位优势,使得伦敦这个16世纪末的欧洲贸易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到1921年,美国城市化水平已达77.2%,可见英国城市化从初步完成到成熟阶段用了大约70年左右的时间。 ——马先标《英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与启示》 材料四1949~1978年是中国城市化曲折发展时期,城市化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计划”时期得到恢复和发展后,出现了长期的曲折停滞,总体上,城市化的进程缓慢。……1978年以来,中国城市化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改革之后的城乡壁垒被市场经济逐步打破……政府对一系列制度、政策的修改,使城乡之间劳动力、人口、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日益活跃,原有的城乡隔离状态开始有所松动。农民可以就地发展工业,建设农民城市,形成了中国自己独特的农村城市化道路。 ——吴清《新中国的城市化发展(1949~1991)》 (3)依据材料三、四,概括中、英两国近现代城市化的不同特点。
|
14. 难度:压轴 | |
一般来说,决定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实力和国家利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在1943年4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就授意他人在《星期六晚邮报》上发表了《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提出要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符合美国利益的世界政治与经济秩序。 ——人教社选修三《2O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l)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初期英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建立符合美国利益的世界政治与经济秩序? 材料二1946年2月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回一份长达8000字的电报。凯南认为,苏联是“深厚强大的俄罗斯民族主义潮流孕育出来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水火不相容的。美苏之间无法建立“合作”关系,必须把苏联看作是政治的对手,而不是伙伴。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张建华《世界现代史》 (2)概括材料二中凯南对于美苏关系的认识;并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其提出的原因。 材料三尼克松主义以“伙伴关系”为核心,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尼克松的伙伴关系是要加强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关系,在亚洲要加强同日本的关系以及世界上“自由”国家和独立国家的关系,解决它们共同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对付苏联的扩张。 ——北京大学出版社方连庆主编《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册 (3)概括材料三中尼克松政府的“伙伴关系”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政府在这一时期的对苏政策。 材料四里根政府准备在6年内耗资l803亿美元实现核力量现代化,并提出和实施战略防御计划。里根政府调整核战略的目的在于:打破美苏在核力量对比中的均衡态势,谋求对苏联的核优势;把苏联拖入一场新的军备竞赛之中,迫使苏联拿出更多的资金进行军备建设,借此拖垮苏联经济;给苏联在经济,政治、军事以及心理上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打击,使苏联在国际竞争和争夺中陷入不利地位。 ——北京大学出版牡方连庆主编《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下册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里根政府提出的战略防御计划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