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7年安徽六安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压轴

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指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丧服之大纲四:曰‘亲亲’,曰‘尊尊’,曰‘长长’,曰‘男女有别’。”这表明周朝

A. 儒家思想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并推行    B. 通过强化等级秩序维护中央集权

C. 通过规范礼乐制度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D. 宗法制下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本朝进士……真宗时,始建糊名法,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这表明科举制取代察举制是因为

A. 科举制有利于提高社会文化水平    B. 察举制下的官员无真才实学

C. 科举制能扩大封建社会统治基础    D. 察举制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明清时期贞节旌表制度发达,使得不能参与科举考试当官的女性,也有了光大门楣的机会。一些妇女较主动地选择了守寡一途,以使自己在家族家庭中获得较高的地位及财产的继承权。材料的主旨是

A. 理学纲常开始成为束缚女性的枷锁    B. 贞节旌表制度存在一定的社会基础

C. 商品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妇女的地位    D. 君主专制的强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详细信息
4. 难度:压轴

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

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

明江浙地区

A. 经济结构出现转型    B. 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C. 农产品商品化加速    D. 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1908年.清政府颁布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规定:城镇乡均为地方自治体。乡设立议事会和乡董,实行议事与行政分立。乡议事会在本乡选民中选举产生,为议事机构。材料反映了

A. 自治带有较强的欺骗性    B. 自治受西方民主宪政影响

C. 清政府对地方失击控制    D. 清政府已经放弃专制统治

 

详细信息
6. 难度:压轴

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人写文章称:“实业在英文为Industry,而Industry训为勤,不过吾国“民生在勤”之古义……且在今不知利用祖宗所传之宝藏发挥而光大之,而诵习欧文眉飞色舞,语以相当华文之义,顿露鄙夷之态者,随在而有。”该文章

A. 说明中西文化在很多方面有相通之处

B. 作者目的在于减少新文化运动的阻力

C. 批评了时人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的态度

D. 表明传统文化力求保持自身的优越性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毛泽东诗词反映的事件背景是

A. 工农红军开始进行战略转移    B. 国民大革命的高潮到来

C. “八七会议”总方针的确立    D. 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1961年3月,安徽省委决定实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田间管理责任制。到秋末,扩大到全省生产队总数的85.4%。这项政策

A. 试图纠正农村“左倾”错误    B. 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 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提高了人民公社化的水平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雅典国家与法律是在氏族内部斗争中形成的,因此,政治与法律构成了同一事物的两面,从而法律获得了等同于国家的概念和效力。如果说国家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还不如说法律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段话可以用来说明

A. 西方法律权威性的历史根源    B. 雅典是西方民主与法治的典范

C. 雅典通过法律来确立民主政治    D. 雅典社会的法律等同于国家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某一运动,使得“地方世俗政府的智力权威取代天主教会的权威”,使欧洲有80所大学从国际性大学变成了国内大学,这一运动是

A. 文艺复兴    B. 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资产阶级革命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1927年,苏联农村爆发了粮食收购危机,国家采取从富农手中强行征购粮食的非常措施,为了应对粮食收购危机,防止整套以工业化为先导的现代化战略破产。苏联实施了

A. 固定粮食税    B. 余粮收集制    C. 指导性计划    D. 农业集体化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在欧洲一体化中是建立“邦联主义”还是“联邦主义”,戴高乐在这个问题上前后不一。二战后期,他几次说过要建立一个欧洲联邦,但50年代初他却强调坚持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欧洲邦联。戴高乐态度变化主要是因为

A. 苏联对西欧威胁的加强    B. 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

C. 联邦德国经济实力增长    D. 英国政府的政治施压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压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初年苏州城门外“庐舍栉比.殆等城中”,闾门外的商业区更是与枫桥镇连成一片,延绵20里之长,成为中国最大的粮食贸易中心。据樊树志统计,与枫桥镇相似的市镇,在正德年间有14个,乾隆时期增加到了26个。19世纪初,府域及近都市镇都已没有了之前的隙地,“房满为患”“居货山积,行人水流”,居民总数约150万。其中,工业人口至少占了有劳动能力的成年居民总数的37. 5%,如仅以成年男性居民计,则这个比例更要上升到75%……清代初期,江南棉布踹染业的中心,由松扛转移到了苏州,府城的染坊、踹布工匠“总计约有二万余人”,“均非土著,悉系外来”。在产业分工中处于较低层级的碾米业、酿酒业、榨油业等,基本上完全转移到了郊区市镇;处于较高层级的丝织业,则基本上转移到了府城。

——据李伯重《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

  材料二 19世纪时,在伯明翰、曼彻斯特和其他这类城市,在群集的工厂和烟囱之间,

还散落着优美的新居所、俱乐部、交易所、银行、火车站。曼彻斯特已经成了大都市,成为郊

区和卫星城市网络体系的中心,其棉纺织业占了英国棉纺织生产的近75%。但是这并没有排斥其他行业的兴起,反而促进了其他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例如利用工业废料生产肥皂、染料、墨水的工业,还出现了一批生意兴隆的苏打生产厂家,又促进了橡胶、酿酒业的发展和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据理查德·丹尼斯《19世纪英国工业城市的社会地理》

(1)根据材料一,概述明清时期苏州城市扩张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19世纪初苏州和曼彻斯特城市经济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差异的根本原因。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个遵循规律的自然界和一个依法运行的宪政社会使得人类的进步成为可能,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基督教末世论盼望上帝降临的传统历史观,用一个不断进步的人间理想取代了虚无缥缈的天国蜃景……如果说17世纪英国的自然神论者还羞怯怯地打着上帝的大旗,那么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则走向了激进的无神论.他们陶醉在人类进步的光明前景中,运用羽毛丰满的理性对遍体鳞伤的基督教进行了猛烈批判。

——赵林《理性与信仰在西方启蒙运动中的张力》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传统与更新”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详细信息
15. 难度:压轴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辽圣宗时期,太后与圣宗承景宗改革之势进一步改革。其中,律法改革是景宗朝改革的重要内容。统和元年(983年)四月,诏夸“北府司徒颇德译南京(夺北京)所进律文”。迭里说的“律文”,虽不能肯定就是《唐律》或《宋刑统》,但可以肯定就是中原王朝的律文。《辽史》栽;“统和十二年(994年),五院部民有自坏铠甲者,其长佛奴杖杀之,上怒其用法太峻,诏夺官。吏以故不敢酷。”又栽“先是,叛逆之家,兄弟不知情者亦连坐,阿没里谏曰:‘夫兄弟虽日同胞,赋性各异,一行逆谋,虽不与知,辄坐以法,是刑及无罪也’。”因此,他建议:“自夸,虽同居兄弟,不知情者免连坐”。太后嘉纳,著为夸。原先,“寡民殴汉人死者,偿以牛、马;汉人则斩之,仍没其亲属为奴婢”,至此,改为“一以汉法论”。太平六年(1026年)下诏:“若贵贱异法,则怨必生。夫小民犯罪不能动有司以达于朝,惟内族、外戚多恃思行贿,以图苟免,如是则法废矣。自今责成以事被告,不以事之大小,并令所在官司按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圣宗朝律法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圣宗朝律法改革的作用。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国联盟约》第22条把从同盟国手中获得的殖民地居民看做是“在现代世界的紧张形势下还不能自己站立的民族。”因此,这一条款规定:“这些民族的监护应该委托给那些先进民族,即因其资源,经历或地理位置而最能承担这一责任的民族。……同时,这一监护由他们作为.受托者’代表国联来执行”。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由“受托者”来“监护”的规定并没有扩大到获胜的协约国的殖民地,虽然这些殖民地的居民在许多方面都处于相似的发展水平或缺少发展。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政府根据《国联盟约》向国际联盟求助,国联派出了以英国外交家李顿为团长的五国调查团来华实地调查,该团调查后提交的报告否认日本的侵略是正当防卫,但没有任何实际措施。1933年日本退出国联,从而破坏了一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进而成为远东战争策源地。

一一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际联盟的实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政府强调“十四年抗战”的意义。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左宗棠(1812-1885)十分注重“耕读家风”的保持,他写下“纵读数千年奇书,无实行不为识字;要守六百年家法,有善策还是耕田”的楹联,“悬刊祠中,以示族子弟”。他据“儿求训甚切”之况,遂书“慎交游,勤耕读,笃根本,去浮华”的家训以“诏其子弟”。在他人生尽头仅一个月前,左宗棠以豪迈的气质作诗回顾了他出关持节和坐镇东南的历历征程:如“提戎敌忾效前驱,马蹄蹴破天山雪”、“海防善后事孔急,将士还须猛着鞭”,认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两者并重”。……所以说,时代造就了左宗棠,而左宗棠也没有负于他所处的时代。

——摘编自孙占元《左宗棠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山“耕读家风”的内涵并分析其被倡导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左宗棠也没有负于他所处的时代”的依据。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