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唐朝宫殿屋顶的建筑风格,大都舒展自如,两翼如同展翅飞翔的大鸟,又如同大书法家笔下极其夸张的一撇一捺。这一建筑风格反映出唐代的文化特征是 A.华夏初兴,彪悍尚武 B.庄重威严、潇洒自信 C.精雕细琢,儒雅之风 D.落日余晖,悲壮苍凉
|
2. 难度:中等 | |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正官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也可对所评议人物随时予以品。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这主要说明当时 A. 社会隐藏着腐败的人为因素 B. 中正成为评定官品的最重要环节 C. 政府在选官上起着决定作用 D. 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平性
|
3.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 A. “中体西用”思想 B. 基督教平等思想 C. 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 D. 《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
|
4. 难度:中等 | |
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和”。两人在学术上所提出的最重要的命题是“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这说明两位思想家 A. 在对“理”的看法上观点迥异 B. 把“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 C. 具有典型主观唯心主义特征 D. 对外部认识方法上大体一致
|
5. 难度:简单 | |
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曾明确指出:“美国的责任是帮助每一个国家获得最基本的发展,而不是只帮助与美国结盟的国家。……所以现在该是转向印度这样的不结盟国家的时候了”“如果我们只是将与欠发达国家的友谊建立在军事联盟和‘投西方一票’上,那只会使那些国家更加靠近极权主义,并会增加地区战争的可能性”。材料表明美国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出于美苏“冷战”对抗的需要 B. 帮助世界上所有国家发展经济 C. 帮助发展中国家打击基地组织 D. 拉拢印度与中国展开对抗
|
6. 难度:中等 | |
据记载,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知识靑年以信仰“主义”为时髦,“任凭他是什么主义,只要有主义,就比没主义好”。这说明当时 A. 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主流 B. 新三民主义已被普遍接受 C. 新文化运动影响日益显现 D. 传统封建思想得到了清算
|
7. 难度:简单 | |
“1912年史量才接办了《申报》,实行西方管理模式,并从美国购进新式印刷机投入生产。1920年,他被推选为世界报业大会副会长,多次与欧美报业进行交流。之后他又在《申报》增设文艺、儿童等栏目。九一八事变后,他在《申报》发表文章力挺抗日活动。”以下用不同史观解读该材料,不准确的是 A. 从社会史观看,史量才的《申报》丰富了民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B. 从全球史观看,史量才担任报业大会副会长推动了世界报业交流 C. 从现代化史观看,史量才的《申报》实行机器印刷、企业化管理 D. 从文明史观看,史量才在《申报》力挺抗日活动具有反帝爱国性质
|
8. 难度:中等 | |
1979年中国提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在中国搞起了“羞答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政策从此变更。这里的“羞答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 A. 严格意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B. 将市场作为手段加以提倡 C. 否定计划配置资源的影响 D. 一定程度发挥市场的作用
|
9. 难度:简单 | |
卢梭设想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契约,在这一社会契约中,每个人全部转让了自己的天然自由,形成所谓公意。公意是全体成员的共同意志。这样,当个人服从公意时,他“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可见,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A. 为权力分立制衡提供理论依据 B. 与“天赋人权”思想存在对立 C. 奠定了人民主权说的理论基础 D. 强调了集体意志对个人的尊重
|
10. 难度:中等 | |
1840年前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此后20年间英国一直保持着“世界工厂”的地位。这表明当时 A. 国际贸易缺乏竞争 B. 世界市场很不成熟 C. 英国成为世界霸主 D. 世界局势比较稳定
|
11. 难度:简单 | |
1905年5月,孙中山自称是“中国社会主义者”,表示“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使中国由中世纪的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而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这主要表明当时孙中山 A. 已成为了社会主义者 B. 彻底认清了中国国情 C. 萌生了节制资本思想 D. 完全了解西方的弊端
|
12. 难度:中等 | |
到目前为止,中国以及世界许多国家的学者都认为“9·11”事件确实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学者们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 大国丧失主宰世界的绝对能力 B. 反恐成为国际政治的重要主题 C. 挑战霸权主义的政治势力骤增 D. 美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下降
|
13.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杨奎松等著《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对外关系》目录(节选)
第一章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 第一节从华北交涉到淞沪抗战 第二节国际社会的最初调停 第三节中国争取国联的支持 第四节九国公约会议无所作为 第二章联合苏联与争取德国中立 第一节中苏订立《互不侵犯条约》 第二节苏联提供军事援助 第三节德国保持中立 第四节中德关系的逆转 第三章反对英美妥协与争取外援 ……
材料二“一边倒”是当时中共基于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为处理新中国与前苏联的国家关系而提出的外交方针。这一选择并非双方意识形态同一性的必然结果,也并不主要是应对当时国际格局的对策。随着中共从革命运动的领导者成为执政者,面临的主要任务转向建立和巩固新政权,新中国在安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国家利益便生成了,在“一边倒”的选择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对这些利益的考虑。 ——摘编自关锦伟《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政策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主要原因,并分析这一政策的主要影响。
|
14.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经济全球化可使世界范围内的资金、技术、产品、市场、资源、劳动力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次迎接机遇和挑战的机会,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了价廉物美的商品和优质的服务,也有利于减少国际冲突…… 据统计,1965年世界上7个最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是7个最贫穷国家的19倍,而1995年这一差距扩大到38倍。贸易自由化所创造的财富中的70%被发达国家获得,占世界人口85%以上的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只获得30%。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往往处于本国战略利益的考虑,为了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不受污染,而把大量的污染源工业都家里在海外,既消耗了他国的资源,还污染了他国的环境。 ——摘编自高中《历史》必修二 阅读理解材料,自拟题目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经济全球化”这一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简明扼要。300字以内)
|
15. 难度:中等 |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管仲向齐桓公说:“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管仲理财以此为指导原则,在农业上,他实行“相地而衰征”政策,次地轻征,增产多得,经济上给耕者以前所未有的好处(“与之分货”),这是“予”;由于生产增加,国家所得租税收入也随之增加,这就变成了“取”。在商业上,他实行盐铁专卖政策,统制流通环节,生产放给民营,生产者可得7/10的纯利,生产积极性提高,产量增加,税收(寓税于价)也相应增加。他实行轻重敛散政策,在“轻”(物多而贱)时以较市场略高的价格收购粮食,而在“重”(物稀为贵)时以略低的价格出售,调节粮食的供求和价格,给予人民好处,但予中有取,在一买一卖中国家获得了相当大的差价来增加财政收入。 ——摘编自吴慧《中国商业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管仲理财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仲理财改革产生的影响。
|
16. 难度:中等 |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除却战场上的伤亡人数外还有数千万人死于饥饿、营养不良和流行病。1918年春爆发了人类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严重的一次流感,从北极的小村庄、印度和美国拥挤的城市到欧洲的战场,人们由高烧病倒而死亡,据统计,全世界约10亿人感染(当时世界人口约17亿人),仅印度就有700万人死亡,西非夺去了100万人生命,太平洋岛屿总人口的25%死亡,到1919年中期此次流感消失时,它夺去了2000多万人的生命,超过了一战四年的死亡人数。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导致此次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的海路交通和海上贸易可能促进了这种传染病的蔓延,所到之处带来了快速死亡。此流感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提早结束的原因之一,因为各国都已没有额外的兵力再作战。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下 材料二1917年之所以成为至关重要一年,还有另外一个原因,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战争开始的最初两年,美国致力于解决经济不景气问题,数以千计的企业破产,失业率达到15%。经济的复苏依赖于战争物资的出售,尤其是英国对军需品的购买。由于美国公司向协约国出售了大量的供给品,坚持中立看起来是虚伪的。随着战争的继续,协约国向美国银行大量借款,也使一些美国人相信协约国的胜利将意味着巨大的财富。到1917年春,协约国已经穷尽了他们偿还美国提供的供应。因此,协约国取胜及偿还战争借款的能力只有通过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来实现了。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下 材料三“只有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才是正义的。” ——埃德蒙·伯克(英国近代政治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1918年流感爆发的原因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参加一战的原因。
|
17.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56年初,钱学森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时,钱学森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订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订了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在钱学森的努力带领下,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摘编自百度百科《钱学森》 (1)根据材料,概括钱学森的杰出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钱学森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