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6-2017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商汤以夏桀弃捐在帝之恩刑,推蹶它王之法籍,方以有夏多罪,天命殛(杀死)之为词进行征伐;周武王伐纣也以纣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作为兴兵的理由之一。这些做法反映了当时

A. 以不行宗法作为开战说辞

B. 王朝更替须得到先祖支持

C. 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形成

D. 统治者利用尊祖崇礼观念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周得以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这说明分封制

A. 以政治权力重构为前提    B. 从西周时期开始实行

C. 确立周代基本政治原则    D. 稳定西周的统治范围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曾经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个概念,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叙述正确的是

A. 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

B. 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

C. 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

D. 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周襄王即位不久,他的弟弟王子带就联合戎、狄赶走了周襄王。后来晋文公诛王子带,迎周襄王复位。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周天子的地位衰落    B. 诸侯维护天子权威,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C. 诸侯势力发生分化,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D. 礼乐制度趋于瓦解,诸侯僭越天子职权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据《中国史纲》,春秋时人主的最高尊号是王,天神的最高尊号是帝。战国中期后,诸侯称王,人主的尊号只好为帝,原为光大之义的字称天神。到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他自称为始皇帝。人主尊号的这些变化反映了(   )

A. 借助于天加强统治

B. 人主权力不断加强

C. 地方势力左右人主尊号

D. 人主尊号的变化与社会转型相适应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秦始皇临死前欲重新改立长子扶苏继承皇位,但赵高和李斯篡改始皇遗诏,扶持胡亥登上帝位。有学者认为,这人为地造就了统治集团矛盾的激化,并最终导致秦朝的短命。材料说明

A. 废除分封不利于中央集权    B. 秦朝王位继承不尊宗法

C. 宗法不尊助推了秦朝灭亡    D. 相权扩大影响皇权加强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 《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 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 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学者丛日云在从多种维度来考察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之后,将其概括为“一”与“多”。并认为古代中国的政治主体对任何外界事物都要将其纳入“一”的框架,面对有悖于“一”的秩序,就会激发出改造与整合它使之归于“一”的冲动。古代中国有悖于“一”这个秩序的制度是

A郡县制

B.郡国并行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A. 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B. 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C. 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D. 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海昏侯墓的发掘是近年史学考古上的重大事件。海昏侯墓墓主刘贺,曾当过27天西汉皇帝,后被辅政大臣、博陆侯霍光率领群臣,以“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为理由奏请太后废黜。这一历史事件说明

A. 西汉的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

B. 官僚集团对皇权存在一定程度制约

C. 霍光“废帝”的举措符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D. 西汉诸侯势力严重影响中央集权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某学者研究了古代中国政治从三公九卿发展到三省六部的历史,认为古代中国政治有了一定的现代属性。其主要依据是

A. 部门有所精简、名称得到更改

B. 三省体制下,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

C. 皇室事务逐渐从政府部门剥离

D. 六部直接隶属于于皇帝,提高行政效率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 唐朝的门下省    B. 宋朝的枢密院

C. 明朝的内阁    D. 清朝的军机处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八月诏:自今除台官(即御史),毋得用见任辅臣所荐之人。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又诏宰执不得荐举台谏官。这样做是为了

A. 防止结党,限制宰相

B. 实现选贤任能

C. 推动理学传播

D. 削弱地方势力,加强集权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汉朝初年,2000石以上的大官僚可以送子弟京师为郎,称为任子;拥有资产十万钱而又非商人的人,也可以候选为郎,叫做赀选。其后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自此之后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宣告确立。这一变化表明

A. 地方政府的任用官吏权逐渐扩大    B. 官僚富豪失去垄断官位的特权

C. 大官僚大富豪不再支持中央政权    D. 选官制开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克服了社会流动的堵塞让民间精英往体制内去流动给中国带来一种良性的社会治理。”这种现象是指

A.汉初形成“布衣将相”之局

B.察举征辟广泛选拔人才

C.科举入仕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D.中央派文官任地方长官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在北宋的中枢机构中,宰相、参知政事及枢密使、三司使都统称宰辅。其家庭出身中,身为名门之后者有之,出身贫寒之家者有之,家风儒雅者有之,世为武将者有之,家庭境况不一而足。这说明

A.出现了官宦之家对宰辅位置的垄断局面     B.为了加强皇权,大力分割相权

C.直接原因应是宰辅入仕途径的不同         D.科举制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

 

详细信息
17. 难度:压轴

明朝皇帝仁宗说:科举考试“须南北兼顾。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所选,北方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于是,“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明朝推行这一举措的目的是

A. 借助科举取士打压南方富商大贾    B. 通过科举取士均衡政治势力

C. 促进南北方区域特色文化交流    D. 尽力维护科举取士区域公平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明史·职官志》载,自景泰后六部承奉旨意,靡所不领。阁权益重……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六部由原来的政府最高职能部门,而沦为内阁属曹。这一变化反映了

A.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B. 六部职能的衰退

C. 内阁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D. 宰相权力的反弹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材料反映出明代                                                

A.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               B.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 

C.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               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乾隆四十一年,清政府将降清的原明朝官员编入《贰臣传》:其中,投降后对清朝赤胆忠心的,编入甲编;在清朝为官但又心怀怨恨的,编入乙编。乾隆四十八年,又编成《逆臣传》,把降清后再次反叛的官员收入其中。这主要说明

A.清朝很注重文化典籍的编撰

B.明清改朝换代造成思想领域的混乱

C.政府力图构建封建道德标准

D.对清朝效忠与否是褒贬的唯一依据

 

详细信息
21. 难度:压轴

秦朝建立了完备的监察机构,官员称御史大夫……汉武帝正式把“吏不廉,背公向私”和“阿附豪强,进行贿赂”列为监察的重要内容,以后历代相沿不绝。明朝皇帝朱元璋除了允许越级告状、鼓励实名举报外,还支持民间进京上访。这从实质上说明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A. 内容、范围不断扩大    B. 以强化皇权作为出发点

C. 对象包括官员与平民    D. 首要任务是加强管理官吏

 

详细信息
22. 难度:压轴

下表为官方统计的官民信息,足以说明

时期

西汉

唐高宗时

元成宗时

清康熙时

全国人口(丁)

5959万

5238万

5816万

2459万

官员

7500人

13465人

22500人

27000人

官民之比

1∶7945

1∶3927

1∶2613

1∶911

 

 

A. 古代中国实行专制集权制度    B. 古代官民数量增长成正比

C. 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D. 国家行政成本越来越高昂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雍正八年添设军机章京协助办理军机事务雍正十三年命裁军机处将军机事务移交总理事务王大臣处理。乾隆三年裁撤总理事务王大臣而后恢复军机处。从军机处的演变情况来看下列表述最准确的是    

A.日益成为掣肘皇权的有力机构         B.在权力构建上发生了实质变化

C.和总理事务王大臣分权制衡            D.逐渐成为强化皇帝权力的利器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清代学者赵翼提到:“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而明清时则可通过“捐纳”,即向政府交纳钱粮获得做官资格。以上现象最能体现出(    

A.冗官现象在古代长期存在              B.科举制不断受到现实冲击

C.中央失去选官用人权                  D.从宋朝官僚政治开始衰落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想参加陪审团的公民按先后秩序依次进入,直到既定的人数到齐为止……开庭审理前,陪审员对案件一无所知,他们了解整个案情、进行判决的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演说陈述。”古雅典的这一制度

A.体现了其民主的运作方式

B.表明公民只享有形式上的平等

C.保证了案件判决的公平公正

D.为后世提供了完备的司法程序

 

详细信息
26. 难度:困难

公元前415年,雅典发生毁坏神像案,迅即被与酒会联系在一起。报案者称,虽然没有目睹神像被毁的过程,但以前经常看到阿西比德和他的同伴一起聚饮,其间有诸多可疑言行,定为他们所为,结果身为雅典将军的阿西比德及其同伴均被判有罪。材料表明在古代雅典城邦

A. 私人生活空间不被尊重    B. 个人都有参与城坏管理的权利

C. 雅典民主政治问题严重    D. 私人集会只能在市政广场举行

 

详细信息
27. 难度:压轴

雅典人的政治与宗教经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雅典宗教活动中妇女经常参加并拥有特殊地位,而且常常担任祭司和预言者的身份;伯利克里的法令规定享有公民权利之人仅以父母双方均为公民者为限。这说明雅典妇女

A. 通过宗教拥有政治权利    B. 虽无政治权利但部分人有公民身份

C. 完全被剥夺了公民身份    D. 与男性一样都可拥有完全的公民权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在古希腊“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的某喜剧中,一个叫德谟斯(Demos/汉译为“民众”,它也是英语Democracy/“民主”的词源)的猴子,被一个狡诈的政客牵着鼻子进行哄骗、愚弄并做出各种滑稽的动作。结果,该剧受到雅典人的普遍赞扬。由此可知该时期希腊    

A.城邦文化高度发达                   B.民主可能导致暴政

C.精英反对民主政治                   D.公民直接享有权力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公元前242年,罗马设立外事大法官,外事大法官在审理涉外案件之时,一方面不能援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诉讼程序,另一方面又无其它明文规定的诉讼程序可供依循,客观上使其只能通过行使“自由心证”的裁量权,自行创制诉讼程序。“自由心证”裁量权的行使

A.以保障罗马帝国公民的权利为前提  

B.反映出罗马法基于实际逐步完善

C.调节的是罗马公民之间的法律关系  

D.因随意解释法律而损害平民利益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罗马法规定,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自然人必须具有人格,即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人格由自由权、市民权和家庭权三种身份权构成。罗马法规定,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种身份权的人,才能在法律上享有完全的权利能力,才属于具备完整人格的人。罗马法的此项规定

A.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

B.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形式

C.为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

D.为资产阶级国家的法律体系树立了楷模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在一名共和国的罗马公民看来,个人的德行、家族的利益必须与国家的荣誉取得一致……人生成功的标志是“职务、声望、美德、荣誉和与生俱有的天才”;如果个人的行为没能导致公共的成就,那么这种行为就只是恶行而不是善行。由此可见

A. 罗马人的思想深受人文主义的影响    B. 罗马人将政治行为与道德紧密结合

C. 文艺复兴精神影响罗马的政治思想    D. 崇尚成功与天才是罗马公民的特点

 

详细信息
32. 难度:压轴

战国李悝《法经》是战国以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制订法律的蓝本。有《盗》《贼》《网》《捕》《杂律》《具律》六篇。而罗马《十二铜表法》的内容有:传唤、审理、执行、家长权、继承权和监护权、所有权和占有权、土地和房屋、私法、公法、宗教法及补充条款。若将这两者比较。罗马法

A. 能更有效的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统治    B. 重视证据和程序的实施确保司法公正

C. 能更有效地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D. 蕴含法律至上人人平等的自然法精神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33. 难度:压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期国家的官制是建立在亲贵合一的基础上的,血缘亲族是任官的先决条件,世袭罔替,代代相承。在那种贵族参政、议政、辅政的情况下,官的权力界限也不分明。如西周主管政务的卿事寮可以辅政,也可以将兵作战,也可以主持重要的祭祀大典;而太史寮也可以辅政、将兵。官有一定的分工,但不够清晰严格,这是贵族政治的必然现象。

——韦庆远《中国官制史》

 

材料二下图展示了唐代和宋代的中央政制和架构。

图一唐代中央政制和架构                    图二宋代中央政制和架构

材料三“为了削弱宰相的权力,(宋太祖)把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还用(州县)设立通判的办法,(在中央)设立参知政事,作为宰相的次官,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几个人一起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宋代,宰相与参知政事统称为执政。除此以外,还设立了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叫枢密使,地位与宰相相等。执政与枢密院合称为二府。另外,还把财政大权从宰相掌管中分离出来,由专门机构“三司”担任。它的长官叫三司使,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司使直接听命于皇帝。至此,唐代所谓“总领一切事务”的宰相的权力,完全被分割,只剩下一部分权力,许多大小军国事务都由皇帝直接处理,君主独裁体制正式形成。”

——(日)竺莎雅章著,方建新译:《宋太祖与宋太宗》

材料四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皇明祖训》)他进一步说,丞相“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敕问文学之士》)

而黄宗羲则认为,明朝“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秦朝的中央官制与西周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与唐代相比,宋代宰相的地位和职权有什么特点,并指出宋代中央政制和结构产生的重大影响。

(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朱元璋和黄宗羲对丞相制度的看法,分别说明他们持这种看法的原因。

 

详细信息
34. 难度:困难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柴荣青年时代办事谨慎,为人厚道,曾与一商人到江陵(今湖北荆沙)贩卖茶货。柴荣的这一段经历,不仅锻炼了他,更使他有机会深入社会下层,深知民间疾苦和地方利弊。

姑父郭威死后,柴荣即帝位,是为(后周)世宗。他率军亲征,大败北汉刘崇军。战后,他针对战场上所暴露的问题,大规模整编禁军。“复命总戎者,自龙捷、虎捷以降,一一选之,老弱羸小者去之,诸军士伍,无不精当,由是兵甲之盛,近代无比,且减冗食之费焉”。

显德二年(955),柴荣下诏:“应逃户庄田,并许人请射承佃,供纳税租。如三周年内本户来归者,其桑田不计荒熟,并交还一半;五周年内归业者,三分交还一分;五周年外归业者,其庄田除本户坟茔外,不在交付之限。”显德五年(958),他命按《均田表》制成《均田图》赐给诸道节度使、刺史,随后又派“遣左散骑常侍艾颖等均定河南六十州税赋”。连历代受优待免纳租税的曲阜孔氏,也被取消特权,照平民例纳租赋。此外,柴荣在漕运和铸钱等方面也作了一些变革,减轻了负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结束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

柴荣认为自己“涉道犹浅,经事未深,常惧昏蒙,不克负荷”,下诏明确要求“翰林学士承旨徐台符已下二十余人,各撰《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平边策》各一首”。他审读后,尤对王朴的《平边策》中所提“先易后难”的主张最为赏识,并且随即付诸实践。

柴荣病逝于北伐之中,在位五年半。史评其文治武功:“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后周世宗柴荣改革的背景和措施。

(2)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后周世宗柴荣改革的意义。

 

详细信息
35. 难度:困难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902年清政府任命沈家本(1840—1913)为修订法律大臣。根据慈禧发布的“务期中外通行”的修律方针,沈家本“专以折冲樽俎,模范列强为宗旨”。他说:“夫西国首重法权,随一国之疆域为界限,甲国之人侨寓乙国,即受乙国之裁判,乃独于中国不受裁制,转予我以不仁之名,此亟当蟠然变计者也。

方今改订商约,英美日葡四国均允中国修订法律,首先收回治外法权,实变法自强之枢纽。臣等奉命考订法律,恭绎谕旨,原以墨守旧章,援外人以口实,不如酌加甄采可默收长驾远驭之效”。为此,他“以中国法律与各国参互考证”,“我法之不善者当去之,当去而不去是之为悖”,但又力求做到“不决乎我国世代相沿之礼教、民情”,“方能融会贯通,一无扦格”。在他主持修律的短短几年里,大开研究西法的风气,是有清一代立法最活跃的阶段。由于清朝很快被辛亥革命的浪涛所吞没,所以制订的新法大多没有颁布施行,但却为继起的北洋政府所援用。

——摘编自张晋藩《试论沈家本的法律思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沈家本修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沈家本法律思想的特征及影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