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困难 | |
根据学者许倬云的统计,春秋时期政要人物516人中出身寒微者135人,占总数的26%;到了战国时代,在713位政要人物中,出身寒微者243人,占总数的34%。对此现象出现原因的推断,正确的是 A. 宗族制度彻底瓦解 B. 世家大族向士族转化 C. 宗法制度开始下移 D. 私学教育的迅速发展
|
2. 难度:中等 | |
《史记》中有“以末致財,用本守之”的观点,南北朝时《齐民要术》中表达了“夫治生之道,不仕则农。若昧于田畴,则多匱乏”的观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工商皆本观念强化 B. 商品经济日渐成熟 C. 做官成为多数农民的追求 D. 以农为本的观念根深蒂固
|
3. 难度:困难 | |
南宋末年,吴自牧创造了一句后来非常著名的谚语:“开门七件亊,柴米油盐酱醋茶。”从中我们可以判断在南宋 A. 茶叶的种植己经遍及全中国 B. 米饭取代了面食的主食地位 C. 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基本确定 D. 商业发展促使饮食习惯趋同
|
4. 难度:困难 | |
张集馨,淸朝道光九年进士及第,任职翰林院。道光十六年五月二十四日,经皇上钦点,派任山西朔平知府。五月二十五日,皇上召见张集馨进行行前训话。此亊例反映了在淸朝 A. 皇帝亲掌国家的人事大权 B. 地方官选任制度简单高效 C. 国家高度重视山西的治理 D. 吏部的选官职能完全丧失
|
5. 难度:中等 | |
“列强”一词在甲午战争后开始使用,到20世纪初普遍使用。这说明中国人 A. 终于认淸了西方国家的侵略本质 B. 对自己弱国地位有更清醒的认识 C. 传统世界政治观念己经土崩瓦解 D. 对世界政治版图有了充分的了解
|
6. 难度:困难 | |
下图是上海美光染织厂的广告画,该画最早可能绘制于 A. 洋务运动时期 B. 戊戌变法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 D. 抗日战争时期
|
7. 难度:中等 | |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而且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有学者把1949年前的中国称为现代化早期,而将1949年之后视为中国现代化的大规模工业化时期,主要理由是1949年后的中国能够 A. 组织一切力量实行国家工业化 B. 充分激发起全民族的建设热情 C. 继续发挥战争中形成的动员能力 D. 实现独立自主不再受外国的干涉
|
8. 难度:困难 | |
到1956年年底,中国超过96%的农户加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这表明 A. 农村土地改革顺利完成 B.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C. 农业集体化己基本实现 D. 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
|
9. 难度:困难 | |
1619年,耶稣会教士金妮阁抵达中国澳门。这次远行给中国带来了七千多本书,其中包括两本哥白尼撰写的《天体运行论》。此时传教士来华的背景是 A. 启蒙运动动摇了传教士的信仰 B. 宗教改革间接引发了西学东渐 C. 文艺复兴冲击了宗教神学权威 D. 生物进化论冲击了宇宙观
|
10. 难度:困难 | |
1815年后,“自由主义”、“激进主义”、“社会主义”、“保守主义”“个人主义”、“女权主义”、“民族主义”等思潮先后在欧洲涌现。这些学说井喷而出主要是为了解决 A. 君主专制制度与代议制之间的矛盾 B. 工业革命和法国革命引发的社会矛盾 C. 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日益激烈的矛盾 D. 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尖说矛盾
|
11. 难度:困难 | |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米开朗基罗曾经说过:“风景画是给那些无力画人物的人准备的。”而风景画却是19世纪印象派画家的重要题材。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印象派画家追求创新,努力颠覆传统的风格 B. 风景画易于描绘光与影,符合印象派的追求 C. 印象派画家摆脱宗教的束缚,描绘田园风光 D. 印象派画家追求内心的表达,题材相对次要
|
12. 难度:困难 | |
经济学家凯恩斯指出:“雅典之所以作大,是不是因为有劳雷思银矿?波斯帝国获得东方各地长期积累的贵重金属,亚历山大大帝将秘藏的贵金属扩散,那不是促进了地中海沿岸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迦太基与罗马争霸的历史?欧洲中世纪长期停滞,是不是因为贵金属极度匮乏?”该段文字所包含的思想可以用来解释的历史事件是 A. 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发生 B. 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 C.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D. 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
13.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明清城市奢靡之风。这股风气先由城市传到市镇,再影响到周围的3,而且奢靡消费风气波及到社会下层,使过去官方所订立的身份等级制度崩溃。人民对城市的观念亦有改变,不再把城市当成权威所在地而视为畏途,城市文化也在这时有了进步,尤其是印刷技术的进步带动了出版事业及新闻传播工具的多元化。小说的普及流传是在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戏剧作家,而且在产生产生了许多有名的戏班。 ——摘编自巫仁怒《激变良民——传统中国城市群众集体行动之分析》 材料二 清朝末年(新政时期)至解放期间,中国城市改造体现在诸多方面:城墙被拆掉,商业利益的重要性超越了传统城墙提供的安全感和威严性;街道被拓宽拉直,并铺设呈柏油路,设置照明街灯,植树也成为建设“花园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广场和体育场等新的公共空间的开辟,最明显的是,天安门被改造成一个公共广场;图书馆、礼堂、电影院和百货公司等新式建筑物的出现,促进了新形式的人际交往和新型社会关系的出现。 ——摘编自周锡瑞《重塑中国城市——城市空间和大众文化》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和晚清民国时期城市发展的异同,并指出导致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的变化.
|
14.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50——1940年非洲、欧洲及亚洲的移民图 ——摘编自(美)帕特里克·曼宁《世界历史上的移民》 (注:图中方形为移民的出发地,圆形为移民到达的目的地。)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移民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
15.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874年,板垣退助组成“立志社”,大力提倡“天赋人权”,主张“人民尽皆平等,无贵贱尊卑之别”。同时,呼吁为伸张人民的权利,必须建立民选议会,给人民以选举权,租税共议权,才是拯救国家之道。甲午战争爆发后板垣退助立即率领自由党转而积极支持政府的预算方案及对外战争,并在1895年发表了自由党与第二局伊藤内阁的合作宣言,板垣在第二年获得政府内务大巨的职位。中国学者如此评价板垃退助:“虽然有进步的政治思想,并能果断实践,但在对邻国关系上却坚持武士阶级的反动立场。”实际上,在板垃退助等近代日本改革者的眼中,民权与国权是对立的统一体,对内争取民权,对外争取国权,两者相辅相成。 ——摘编自王新生《日本简史》 (1)根据材料,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概括板垣退助在19世纪70年代和卯年代所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板垣退助言行体现出的明治维新的特点。
|
16.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英美一直在秘密地研制原于弹,准备用于打击德国。斯大林认为,美国的原子弹有两个作用:第一是给姐战争的时间,不让苏联在打败和占领日本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第二是作为战后美国从苏联那里索取让步的手段。 政治学家喜欢欢用“安全困境”这个概念,指的是一个国家为了自身安全而采取行动,但它在这样做时会损害另一个国家或另外几个国家的安全,而当那些国家也采取措施来维护它们被损害的安全利益时,它们采取的措施又反过来危及第一个采取行动的国家,结果就出现了一个不断加深的互不信任的旋涡。 ——摘编自(美)约翰·刘易斯·加迪斯《冷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安全困境”理论,分析原子弹的出现加剧了苏联与英美之间互不信任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原子弹的出现与美苏冷战之间的关系。
|
17.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看曹操的功过,很少人把他的诗文放在“大账”上,因为,对曹操这个人而言,“惊天动地”的事情太多了。其实,从他的诗文中,更易见其心志和品德。骂“曹贼”者,是哪些人呢?不少是站在刘汉集团利益上的人。 欲全面认识曹操,知其行,也需知其言。他生于“乱世末局”,堪称是“乱世英豪”。他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亦是文学家、诗人。曹操之功,大于其过。仅统一中国北方这一条,当是大功。其文其诗,又属大家。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一诗,就颇显英武豪情:“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墓年,壮心不已。”世间万物,盛盛衰衰,生生死死,虽然各有不可抗拒之规律,然而人并非无所作为。人的精神状态,人的修养心身之道,于大自然面前,具有一定的功力。这功力,显示着无限的人生价值。与“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种人生哲学比。曹操的人生哲学,给人以积极向上的鼓舞。 ——摘编白庹震《史街拾墨·大账》 (l)根据材料,指出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曹操经常以反面人物形象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评价曹操可以采用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