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说:“(19世纪末)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现在几乎均已为人所知,也都或详细或简略地被绘制成地图,除了无关紧要的例外情形,探险不再是‘发现’,而是一种运动挑战……”上述材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D. 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
|
2. 难度:困难 | |
一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先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这些行为 A. 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 B. 意在掩盖参战意图 C. 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 D. 力图保护东亚和平
|
3. 难度:简单 | |
1914年秋,正当欧洲国家纷纷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屠杀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评论道:“整个欧洲的灯光正在熄灭。下列历史现象中能印证这一说法的有( ) ①欧洲文明遭到严重破坏;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③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④国际联盟的成立 A、①③ B、②④ C、③④D、①②
|
4. 难度:中等 | |
当威尔逊将其“十四点原则”带到巴黎兜售时,克里孟梭说:“威尔逊谈起话来像个基督耶稣,做起事来,却像个劳合·乔治。”对克里孟梭的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①威尔逊和劳合·乔治一样想竭力控制欧洲 ②威尔逊打着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号,实质上是力图控制世界霸权 ③威尔逊和劳合·乔治均反对制裁德国 ④法国竭力削弱德国的政策遭到英国的反对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
5. 难度:中等 | |
《凡尔赛和约》在国际关系的土壤中埋下了会滋生出罪恶的种子,主要是指 A. 美国利益未得到满足,反对该条约 B. 德国受到严厉制裁,民族复仇主义情绪滋长 C. 该条约损害中国权益,中国代表团拒约 D. 日本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势力受到削弱
|
6. 难度:简单 | |
《和平大使》一书中评述说:“英国的根本利益在于防止德国的崩溃,只要德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欧洲就能或多或少地保持均势。”英国在下列哪些事件中的态度体现了上述原则 ①巴黎和会 ②对德赔款问题 ③洛迦诺会议 ④华盛顿会议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
7. 难度:中等 | |
英美两国在巴黎和会上支持日本享有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而在华盛顿会议上却转而支持中国的要求,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中国人民的斗争直接打击了英美在华的统治 B. 日本已没有再被继续利用的价值 C.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渐提高 D. 为了遏制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
8. 难度:简单 | |
1921年,美国向英、中等国发出正式参会邀请,邀请书中第二部分指出:须有要求和平的意愿并消除国家间误会,裁减军备才有成功的可能。为消除“误会”,该会议签署了 A. 《凡尔赛和约》 B. 《五国条约》 C. 《非战公约》 D. 《洛迦诺公约》
|
9. 难度:简单 | |
美国总统威尔逊将国联盟约称作“兄弟和友爱的宪章”。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有 ①苏俄及德、奥被吸收为国联会员国 ②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 ③规定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④规定对战败国的殖民地实行委任统治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
10. 难度:简单 | |
“传统国际法历来把‘诉诸战争权’看作是主权国家不容置疑的绝对权利,巴黎公约则第一次从法律上明确否定了‘战争权’的合法性,从而成为‘战争是否合法的分水岭’。”这里的“巴黎公约”指 A. 《凡尔赛和约》 B. 《国联盟约》 C. 《洛迦诺公约》 D. 《非战公约》
|
11. 难度:中等 | |
20世纪30年代的民族解放运动与以往的民族解放运动相比较,最显著的特点是 A. 是由无产阶级领导进行的 B. 是在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 C. 具有反封建反殖民主义的性质 D. 具有反法西斯侵略的性质
|
12. 难度:中等 | |
德、意、日的勾结是出于共同的利益需要,这种需要主要是指 A. 反共反苏 B. 信仰法西斯主义 C. 摆脱凡尔塞-华盛顿体系的束缚 D. 挽回一战的损失
|
13. 难度:中等 | |
丘吉尔在他的《二战回忆录》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本来是很容易避免的,善良的软弱强化了邪恶的刻毒。”丘吉尔此话强调 A.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有其偶然 B. “二战”的发生绥靖政策有很大责任 C. 各国局部反法西斯没有坚定的决心 D.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是法西斯
|
14. 难度:简单 | |
1939年4月起,英、法、苏三国就缔结同盟条约展开谈判,但最终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结果。这种结局 ①使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归于失败 ②不利于遏制法西斯势力的扩张 ③进一步扩大了英法与苏联之间的矛盾 ④促使苏联推行避战自保的政策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
15. 难度:中等 | |
罗斯福说:“德日把不帮助轴心国家的一切民族和国家当作全体轴心国的共同敌人,这就是他们明确的总体战略,所以只有类似的总战略才能抗衡它。”“类似的总战略”是指 A. 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帮助被轴心国侵略的国家 B. 所有对轴心国作战的国家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C. 美国对日本和德国等轴心国宣战 D. 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结成共同反对“纳粹暴政”的联盟
|
16. 难度:简单 | |
阿拉曼战役前夕,隆美尔飞回柏林求援。希特勒避而不谈增援的事,却授给他一根元帅手杖。希特勒未提供增援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 怀疑隆美尔的军事指挥能力 B. 苏德战场激战正酣难以增援 C. 防备英美盟军乘机在西欧登陆 D. 轰炸英国本土受挫元气大伤
|
17. 难度:中等 | |
1943年初,原来倾向于德国的土耳其、伊朗等国都纷纷表态,表示支持反法西斯战争,同时,很多国家加入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 反法西斯联盟的正义性 B. 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 C. 美国的参战增强了世界人民的信心 D. 斯大林格勒战役扭转了战局
|
18. 难度:简单 |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的联合行动有 ①发表《大西洋宪章》 ②组织阿拉曼战役 ③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④实现易北河会师 A. ①③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
19. 难度:中等 | |
2013年12月1日,为纪念70年前一份文件的发表,海峡两岸都举行了盛大的活动,这份文件被认为是当今亚太秩序的基石。该文件是 A. 中、美、英签署的《开罗宣言》 B. 中、美、英签署的《波兹坦公告》 C. 苏、中、美、英签署的《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 D. 苏、美、英签署的《德黑兰宣言》
|
20. 难度:中等 | |
观察下图,该绘画《格尔尼卡》作品控诉的是 A. 西班牙右翼势力的叛乱 B. 英法等国的不干涉政策 C. 德国法西斯的野蛮轰炸 D. 意军灭绝人性的毒气战
|
21. 难度:中等 |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这个昔日的老牌殖民帝国迅速衰落。从根本上动摇英国殖民帝国基础的是 A. 战争破坏了英国的经济 B. 美国实力的空前膨胀 C. 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D.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
22. 难度:中等 | |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 诞生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 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技术基础 C. 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开始兴起 D. 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
23. 难度:简单 | |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相同点有 ①都是在帝国主义战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②都是大国主宰世界的产物; ③都在一定时期内起到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 ④都随着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而瓦解 A. ②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①②③
|
24. 难度:简单 | |
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苏联人民举国欢庆。而当时担任美国驻苏联参赞的凯南却对身边的记者说:“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开始。”对凯南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 美苏即将爆发战争 B. 美国将采取遏制政策对付苏联 C. 局部战争将不可避免 D. 法西斯势力必将抬头
|
25. 难度:简单 | |
某西方学者明确指出:“马歇尔计划则对冷战的激化和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负有更为直接的责任。”这主要是因为该计划的实施 A. 标志着战后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B. 使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完全激化 C. 加强了西欧与美国的政治经济联系 D. 导致美苏由同盟转为对抗关系
|
26. 难度:简单 | |
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冷战局面出现。两极格局结束后,下列“冷战”时期的产物至今依然存在的是 A. 杜鲁门主义 B. 马歇尔计划 C.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 华沙条约组织
|
27. 难度:中等 | |
20世纪70年代,把美苏“缓和”推向高潮的事件是 A. 1968年美苏签订的防止核扩散条约 B. 1972年美苏签署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协议 C. 两国首脑的一系列互访和会谈 D. 苏联的“缓和”战略放弃了意识形态的斗争
|
28. 难度:中等 | |
1972年美苏双方签订《反弹道导弹条约》。2001年美国总统布什声明,《反弹道导弹条约》妨碍了美国发展保护自己的人民免遭今后恐怖分子和“无赖国家”导弹袭击的防御。但其实质是为加紧研究导弹防御系统寻找借口。美国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表明 A.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B. 独立自主是各国外交政策的共同特点 C. 主权是国家存在的最重要的因素 D. 意识形态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
29. 难度:简单 | |
对几乎所有人来说,苏联的突然崩溃是一件“出人意料”的黑天鹅事件(比喻意外的,并具有极端影响的事件)——在崩溃发生之前,这个制度的崩溃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当它发生的时候,却不显得令人惊奇。若从现代化史观角度观察,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 A. 新经济政策的精神没有能长期坚持 B. 戈尔巴乔夫改革节奏混乱措施不力 C. 十月革命使俄国的历史偏离正确的轨道 D. 斯大林模式违背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要求
|
30. 难度:中等 | |
第三次印巴战争后,南亚次大陆的政治天平明显向印度倾斜,理由是 A. 印度完全控制了克什米尔地区 B. 印度曾一度占领巴基斯坦全境 C. 东巴基斯坦独立为孟加拉国 D. 战后苏联大力援助印度
|
31. 难度:中等 | |
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实施了“沙漠风暴”和“沙漠军刀”行动。关于上述行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同时进行 B. “沙漠风暴”行动侧重于地面攻击,“沙漠军刀”侧重于空中打击 C. “沙漠风暴”行动侧重于空中打击,“沙漠军刀”侧重于地面攻击 D. “沙漠军刀”和“沙漠风暴”行动分别实施于战争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
|
32. 难度:中等 | |
《罗素一爱因斯坦宣言》发表的背景是 A. 二战后,美国挑起“冷战”,以核武器进行恫吓 B. 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日益形成对峙局面,战争危险增大 C. 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提出“和平共处”的基本原则 D. 70年代美国侵越战争升级,美国人民掀起大规模反战和平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