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7届湖南省怀化市高三第四次模拟冲刺文综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孔子反对盲从,提倡“当仁不让与师”;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二者思想的一致性表现在

A. 提倡民本    B. 呼唤仁爱    C. 强调理性    D. 倡导美德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田令》规定:“诸买地者,不得过本制。虽居狭乡,亦听依宽制。其卖者不得更请(授田)。”这一规定

A. 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B. 意在保证国家赋税征收

C. 确立了小农的经营方式    D. 实为禁止土地随意买卖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东汉末年初行州郡县三级制时,一州往往辖有十来个或七八个郡,每郡领十几个县不等。然而到南北朝后期不少的州只辖一二个郡,一郡只辖二三个或一二个县。有的州竟无县可领,有的仅存名目。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央政府管理不力    B.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 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D. 社会局势动荡不安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明代后期在景德镇的部分民窑中出现了“工兴则挟佣以争,工毕则鸟兽散”的现象,这说明当时的私营手工业

A. 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B. 生产规模不断地扩大

C. 孕育着雇佣劳动关系    D. 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重庆市土货出口总值从1885年1056790海关两上升到1916年17803414海关两。出口货中的蚕丝、白蜡、猪鬃、牛羊皮、鸭毛、羊毛等全部或者部分销往国外。这一现象将会

A. 加速农产品的商品化过程    B. 导致传统手工业的彻底破产

C. 促使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D. 扭转中国对外贸易不利局面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下图是1919年5月4日《时事新报》刊登的一幅漫画。这幅漫画

A. 说明了列强对中国的瓜分    B. 促使国共两党进行北伐战争

C. 引发国内民族情结的高涨    D. 体现出中日民族矛盾的高涨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1981年11月,五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把国有企业分为四类:一是严格按照国家指令性计划进行生产的骨干企业;二是既按市场变化又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生产的企业;三是大部分产品按国家计划生产的企业;四是大部分产品根据市场变化组织生产的企业。材料反映,当时中国

A. 开始经济体制改革    B. 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并重

C. 重视资源优化配置    D. 尚未认识到市场经济的重要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下面几幅历史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我国

A. 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    B. 实行改革开放走向富裕繁荣

C. 政治制度建设在创新中发展    D. 人民政治权利和地位的提高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古希腊各城邦在宗教节日期间举行的各种祭祀、娱乐、竞技和饮宴等活动,使古希腊人心中充满了对神的感激和作为城邦公民的自豪感,增强了城邦的团体凝聚力。材料旨在说明

A. 雅典民主政治的优越性    B. 宗教活动不利于民主发展

C. 公民是希腊城邦的主体    D. 宗教在城邦中的重要影响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当学者们继续实现学术复兴而政治家也正在把基督教世界的秩序改变为一种新的国家体系的时候,平民百姓的头脑仍然沉浸在中世纪历史的宗教氛围中。这充分说明

A. 文艺复兴的影响局限于上层    B. 资产阶级思想占据主流

C. 宗教改革冲击了基督教信仰    D. 理性主义时代业已到来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1954-1959年,苏联农业产值以平均每年70%的速度在增长。1958年同1953年相比,谷物产量增长了91%(其中小麦增长了131%),肉类产量增长62%,奶类产量增长105%,蛋类产量增长76%。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A. 重点在农业方面    B. 符合苏联的国情

C. 实现了根本突破    D. 取得了一定成效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对二战后英国的福利社会规划,《贝弗里奇报告》概括为:Universahty,即所有公民不论职业,都应被覆盖以预防社会风险;Unity,即建立大一统的福利行政管理机构;Uniformity,即每一个受益人根据其需要,而不是收入状况,获得资助。可见,该报告的主旨是

A. 每个公民都享有福利权    B. 对社会福利实行统一管理

C. 福利要求体现均一性原则    D. 福利建设制度化、体系化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19世纪中期在美国兴起了为公共教育的实现而进行的斗争,即公立学校运动。这场运动力图把公共教育作为美国教育的基本模式,希望建立起公立小学——公立中学——州立大学的单轨教育阶梯。作为19世纪美国公立学校运动的领导人,贺拉斯曼和巴纳德坚持不懈地宣传公共教育思想,从而使民众逐步接受了公立学校的模式,并把公立学校与自己的信念和希望联系起来。1852年,马萨诸塞州颁布了美国第一个普及教育法令,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正是通过公立学校运动的兴起,美国公立学校的入学人数在5-19岁中的比例,由1839年的35%增加到1870年的61.1%。

——摘编自《美国公立学校运动新论》

材料二1924年8月,成都市成立了民众教育馆,隶属于市政府教育科领导下的一个社会机构。教育馆把“社会教育为主,辅导本市教育之发展”作为主要目标。历年来,开展了许多活动,进行了民众教育、国防教育、科学教育、电化教育,开展过戏剧、歌咏、体育表演比赛,出版过民众月刊,推行地方自治,宣传“新生活运动”。在抗日烽火迫在眉睫时,教育馆不仅注重对成年市民的启发,而且认识到“儿童为国家将来之主人翁,要判断将来能否战胜敌国,便看今日儿童之培养是否优于敌国。”

——摘编自《公共空间与大众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公立学校运动兴起的原因,并对该运动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众教育馆设立的影响。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清军的基本职责是防民为主,内卫为重,以维持社会治安,稳定政治秩序。鸦片战争打响后,因长期奉行“安内重于防外”方针,沿海要地兵微将寡,遇敌入侵,只能从内地零星抽调部队,拼凑成军,千里赴援。

在整个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除咸丰帝北逃热河后命镇压太平军、捻军的曾国藩、衰甲三、官文等酌量抽调“勤王”之师外,没有从对内战场抽调过兵。反而于1857年底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后,把大批军队集结在天京周围,重建江北、江南大营;1859年7月从僧格林沁所部中抽调马队2000人分赴山东、安徽,镇压捻军。用于抗击英法联军的兵力严重不足,这是许多战斗失利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李凌《清王朝“安内重于防外”方针对两次鸡片战争的影响》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内外方针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07年7月7日,奕助等人将地方官制改革情形上奏清廷。

(1)地方机构改革的重点在于增改司道各员:改按察司为提法司,专管司法行政,监督各级审判;增设巡警道,专管全省警政事务;增设劝业道,专管全省农工商业及各项交通事务;裁撤分守分巡各道;在边远地方由督抚酌情请旨设呈兵备道。(2)地方官制改革的重点有二:一是“分设审判各厅以为司法独立之基础”。各省分设高等审判厅、地方审判厅、初等审判厅,作为独立于行政之外的专门司法机构。二是“增易佐治各员,以为地方自治之基拙”。各省府、州、厅、县增易佐治官员,使之组织议事会和董事会,作为地方自治机构。当天,清廷谕旨批准在东三省“先行试办”,并在直隶、江苏两省“择地先为试办”,其余各省限期15年内由该督抚体察情形,分年分地请旨办理,于是便完成了所谓的地方官制改革。官制改革是一个权力重新配置的过程,清政府试图借此加强中央集权。对于地方官制改革,虽然不少督抚都只是笼统地谈些人们认识程度不够与财政拮据等困难,大都避而不谈督抚的权力问题,但是他们的消极表态足以显示某种抗拒的心理。

——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地方官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地方官制改革的影响。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帝国主义各国在一定的时间内彼此达成某种程度妥协的本身,就是帝国主义向社会主义的示威,加剧了两者的对立,加紧了帝国主义对苏的封锁、包剿和遏制;在洛迦诺公约中,帝国主义各国共同签署了保西不保东的协定,在欧洲造成了“西紧东松”的特殊格局。不管他们各自的打算和欲望如何,为德国向东发展造成了方便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摘编自《略论洛迦诺公约的性质》

材料二德国为了自身利益不想在无能为力之时参与战争,更不愿意为他人做嫁妆,所以向苏联表明“无意参加反对苏联的军事远征,将保持中立”。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胜过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正如斯大林所说:“洛迦诺公约表面上仿佛消除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一切矛盾,但实际上没有消除任何矛盾,而是使这些矛质尖锐化。”

——摘编自《略论洛迦诺公约的性质》

(l)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帝国主义各国在对外政策上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一战后国际关系的特点。

 

详细信息
17. 难度:困难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自吾少时,绝无求富贵之心,而颇有树勋名之念。游(学)东西洋十年(后》……志在变法,在民权,……归见当道者之顽固如此,吾民之聋聩如此,又欲以先知先觉为己任,借报纸以启发之,以拯救之,而伯严(黄遵宪的友人)苦劝之作官。既而幸识公,则驰告伯严曰:“吾所谓以言救世之责,今悉卸其肩于某君矣!……吾之不欲明与公等(梁启超等逃亡海外的改良派志士)往来者,以为使公等头颅无可评之价,窃贼无可指之名。昭雪褒示,或者终在吾手,故姑且濡忍以待时。虽然,弃而不可留者,年也;流而不知所届者,时势也。再阅数年,加富尔(意大利立宪领袖,宰相)变而为玛志尼(意大利革命党领袖),吾亦不敢知也。

——摘编自《黄遵宪(1848—1905年)致梁启超书》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前黄遵宪的成长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黄遵宪的政治实践与认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