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管子·心术》篇:“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黄帝内经》也有这样的记载:“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二者思想体现的共同点是 A. 以预防为主的医学理念 B. 天人合一的政治观念 C. 用治身之理论治国之道 D. 明道救世的士人情怀
|
2. 难度:中等 | |
《后汉书》中记载河南尹田歆:“当今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命。不宜相违,欲自用一名士以报国家……召皓于庭,辩诘职事。皓辞对有序,歆甚知之,召署主簿,遂举孝廉,辟太尉府,举高第。”这说明当时 A. 依靠门第入仕已见雏形 B. 推举孝廉名士不避权贵 C. 察举成为入仕主要途径 D. 人事任免已收归中央
|
3. 难度:中等 | |
中国古代传统社会里,国家政权统治在最基层的乡土社会中的作用微乎其微。由此产生了国家法与民间法的二元性法的秩序。对这一法律秩序的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A.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紧密结合 B. 社会基层深受宗法伦理观念影响 C. 传统法律运行以民间调解为主 D. 国家行政的垂直管理体制的简化
|
4. 难度:中等 | |
据史料记载,明初政府每年仅从北方各省就征收棉布有一百几十万匹,以后逐渐增加。如弘治十五年仅山东地区棉布征收数额就达29.6万匹,到万历六年征收数额就增长到60万匹。七十年间整整翻了一番。这从侧面反映了明代 A. 手工业赋税负担沉重 B.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 棉纺织业的不断发展 D. 北方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
5. 难度:中等 | |
近代以后,自中国港口城市西行,生产力水平和现代化程度随地理距离的加大而不断下降,大体上形成“西部不如中部,中部不如东部”这种明显的区域经济差距,造成这一差距的主要原因是 A. 自然经济瓦解的程度 B. 东部地区的交通便利 C. 原有经济水平的差距 D. 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
|
6. 难度:中等 | |
严复曾留学英国,回国后在天津水师学堂任弘扬文正教习,因为没有科举功名而不受重用。于是“纳粟为监生”,并“发愤治八比”,先后四次参加科举考试。这实质上反映了 A. 西学东渐的社会影响力消弭 B. 中国传统社会评价体系落后 C.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十分薄弱 D. 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必然性
|
7. 难度:中等 | |
宪政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体,所谓价值理性就是关照人的自我价值和自我权力的实现;所谓工具理性就是人们通过宪法约束政府权力,从而保障自我权利不受过度膨胀的国家权力的迫害。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的宪政思想体系更多体现了工具理性这一特点。这在当时是因为 A. 体现个人与国家利益的统一 B. 实现三民主义的现实需要 C. 民主宪政是救亡图存的手段 D. 国民素质和公民意识薄弱
|
8. 难度:中等 | |
20世纪50年代初期,“苏联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是流行全国的一句口号,也是当时国人的共识。此后在中国掀起了一起全面学习苏联的运动。这主要是基于 A. 反帝反霸权的外交策略 B. 社会意识形态的需要 C. 全面建设工业化的目标 D. 建国初期的社会现实
|
9. 难度:中等 | |
在15-19世纪世界各地区之间发生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其中有自愿移民,也有被迫移民。下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之间发生的移民现象,属于17世纪两种移民现象并存的路线是 A. 丁地到乙地 B. 丙地至甲地 C. 甲地至乙地 D. 丙地至乙地
|
10. 难度:中等 | |
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迈克尔·斯彪斯在评价美国的选举制度时说,美国已经从“每个有产者一票、每个男人一票、每人一票向一美元一票发展”。他旨在说明在美国 A. 主权在民原则受到挑战 B. 政党政治左右美国政坛 C. 选举机制不断完善发展 D. 社会契约思想面临危机
|
11. 难度:中等 | |
1932年,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南非等英联邦国家召开帝国经济会议,制定了“帝国特惠制”,其主要内容是:对成员国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帝国特惠制”的建立 A. 体现了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原则 B. 是针对经济发展的困难而制定 C. 客观刺激了世界贸易额的增长 D. 力图建立国际经济发展新秩序
|
12. 难度:中等 | |
自19世纪初科幻小说登上了世界文学的殿堂,到20中叶以硬科学为主体的科幻作品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准,但是随后科幻小说的主题由“科技崇拜”转向“科技恐怖”。这反映了科技发展导致了 A. 世界艺术流派的变化 B. 人类精神世界的空虚 C. 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D. 对科技动用再次反思
|
13.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18世纪的任何一个时期,完全不需要顾及真是选民自身意见而选出来的议员数目从来没有超过全部议员的三分之一。在所有的地方事务中,成功的庇护人总是倾向于使用合作而非震慑的手段,因此他们用高超的交际能力而无暇的关怀来对选民施加影响。忽略选民感情是选举自取灭亡的最快途径,就算地产精英内部经常达成妥协,仍鲜有庇护人或候选人敢不把选民放在眼里。 “光荣革命”以后的这套政治制度在英国叫做“旧制度”。……根据这套制度,少数贵族掌握政权,他们通过议会分享权力,议会复杂的程序是他们相互制约的工具。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的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称为陈旧的制度,必然被工业化社会所淘汰。 ——摘编自H.T.违金森《十八世纪英国的大众政治》等 材料二美国宪法规定,国会众议员由选民直接选举,议席的分配应与选区内选民的人数相匹配。1790年,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94.9%。与此相应,乡村利益集团在美国政坛中占据着绝对优势,不仅控制着各州议会中的绝大多数议席,而且也操纵着联邦国会议员的选举。但19世纪后半期,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发展,到1920年,城市人口达到51.2%。“城里人”便提出重新分配议席,以获得更多的参政权利,进而维护自己各方面的利益。但这一正当要求却遇到乡村利益集团的百般阻挠。到50年代末,占全州人数总数60%以上的城市选民,只能选举99个州众议院议席中的36席和33个州参议院议席中的13席,从而造成了富有美国特色的“城乡差别”。1959年,贝克起诉州务卿卡尔,要求法院强迫州政府重新分配议席。官司一直打到联邦最高法院。1982年,最高法院裁定,田纳西州必须根据联邦政府最新公布的人口统计数字,公正平等地分配州议会议席,切实保证每一位公民在事实上都能享受与其他人一样的平等投票权,维护美国代议制民主的公正和公平。 ——摘编自任东来《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英国政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旧制度”是如何被淘汰的,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贝壳诉求案”的背景,并谈谈你对民主宪政的看法。
|
14.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考制度改革历程
高考制度是中国教育制度的关键环节,请根据表中信息,任选其中两个阶段概括高考制度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
15. 难度:中等 |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嘉庆、道光时期,淮盐“凋敝至极”。道光十年,朝廷升任江苏巡抚陶澍为两江总督兼署两淮盐政,对两淮盐务进行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陶澍认为“盐引所以难销者”,一个重要原因是“成本积渐成多”,他通过裁浮费、减银窝等方法,使盐价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很小,“较之私盐降价,尚属悬殊,不足以私”。为进一步降低成本,陶澍决计加斤减价,即在原来每引数量基础上,增加一定盐斤,作为对商人的补贴,不收取税课。同时强调,“盐法首重缉私”。针对不同类型的走私,陶澍采取了不同的对策。 陶澍认为:“经盐务大小衙门十二处,节节稽查,而并无稽查之实,徒为需素之具”。主张:“应交运司悉心查覆,可删者删,可并者并,以速商运而免羁延。” 在盐引制度下,引商控盐,商人没有盐引则不能销盐,为了畅销淮盐,陶澍废除引盐制,实行票盐制,商人只须凭票即可筹运,同时放宽了淮盐行销范围,规定商人可以在整个票盐区内自由运销。 ——改编自《陶澍盐务改革及其时代特点》 请回答: (1)综合材料,分析清代盐务改革的必要性。 (2)有学者认为,陶澍盐务改革具有近代社会的一些特点,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
16. 难度:困难 |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欧洲)和平主义思潮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达到高峰。这一时期的和平主义运动打破了国家的界限,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和平主义组织。国际和平主义组织的成立及其活动使危机频发的欧洲弥漫着一种和平气氛,直道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将人们的和平梦想击碎。 ——刘炳香《历史的另一面:欧洲和平主义思潮》 材料二(日本)战后初期的和平民主主义思潮,其基本思想主张是反省侵略战争、批判日本的封建落后性、反对日美安保体制、反对日本的再军备、拥护战后和平宪法,而其主要思想基础则是马克思主义和近代主义。随着美军占领政策的变化和国际冷战结构的成立,和平民主主义势力同民族主义势力展开了激烈斗争,并逐渐扩大在日本民众和青年中的影响,在运动形式上则表现为反对片面媾和、反对美军基地、反对修改宪法等斗争,到1960年的反对修改日美安保条约斗争,终于达到了顶点。 ――崔世广《战后日本社会思潮的变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和日本和平主义思潮兴起的原因。 (2)指出欧洲和日本和平主义思潮的不同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
17. 难度:中等 |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托马斯·闵采尔认为圣灵的根本就是理性,他反对将信仰合理性对立起来,反对路德的因信称义,否认《圣经》是唯一无误的启示;认为启示就是人的理性觉醒,就是内心之光,通过这种活的启示,人人都能进入天国;并且,天国不仅属于来世。他号召信徒用实际行动包括武装斗争的形式进行社会改革,来实现上帝的公义。 ——摘编自《托马斯·闵采尔》 材料二1523-1524年,闵采尔在阿尔斯特镇任牧师,在这期间,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宗教和政治理论……上帝的意志就是不为自己而为全社会谋利益,那些为私利而损害社会的富人和剥削者才是不敬上帝的人。 ——摘编自《德国宗教改革与农民战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综合所学知识,概括闵采尔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闵采尔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