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公元前七世纪末,王畿内原邑的人民,以“夫谁非王之姻亲”自夸。这一现象说明 A. 分封制渐趋衰落 B. 民众普遍攀附王亲贵戚 C. 宗族凝聚力强化 D. 宗法制下庶子后裔平民化
|
2. 难度:简单 | |
近年考古发掘的西汉海昏侯刘贺(公元前93/92年—前59年)墓,出土有两枚印章(见下图),还有数量惊人的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以及大量竹简、木牍。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印章沿用了秦统一文字的字体 B. 精美器皿大多出自田庄手工业 C. 竹简木牍可能记载有佛教经典 D. 王国侯国对中央集权威胁巨大
|
3. 难度:中等 | |
明朝科举曾采取分卷录取制度,明仁宗规定“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到明宣宗、英宗时,又分为南卷、北卷、中卷,各区分卷录取,占比为55%、35%、10%。这反映出 A. 遴选优秀人才利国利民 B. 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C.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D. 科举选才公正公平
|
4. 难度:简单 | |
1849年,思想家徐继畲针对美国政治制度曾说:“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创立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焉。”这说明徐继畲意在 A. 主张中国实行美国的共和制 B. 推崇夏商周的社会制度 C. 力主汲取民众意愿推进改革 D. 反思中国的政治体制
|
5. 难度:中等 | |
1920年,上海政府发布布告,禁止“一切所穿衣服或故为短小袒臂露胫或摹仿异式不伦不类”,并称其“招摇过市恬不为怪,时髦争夸,成何体统。”“故意奇装异服以致袒臂、露胫者,准其立即逮案,照章惩办。”该布告表明 A. 自由开放之风已渐入民间 B. 五四运动促成国人思想解放 C. 男尊女卑的旧观念逐步消除 D. 政府公开反对西方生活方式
|
6. 难度:中等 | |
1949年6月,美国驻中华国民政府大使司徒雷登希望美国经济合作总署的物资能运到中国,以缓减华北因旱灾造成的粮棉供应困难,同时提出向即将成立的新中国提供大批借款。中共外交人员告诉他,美国在断绝与国民党的关系上没有正式表示,这些事情暂时无法实现。由此可知 A. 美国改变了扶蒋反共的政策 B. 新中国对美交往的基本原则确定 C. 中国已确立“一边倒”方针 D. 美国企图用经济手段要挟新中国
|
7. 难度:简单 | |
亚里士多德说:对实际上平等的人们实行平等的待遇,的确是合乎正义的,既然合乎正义,也能有利于邦国。所以,限制官员的任期为六个月,使平等的人们能够轮番担任官职,可说是一个公道而有益的措施。材料中亚里士多德认为 A. 限制官员任期能有效遏制腐败 B. 短任期制避免了官僚势力的膨胀 C. 短任期制有助于民主的广泛性 D. 短任期制使居民均有机会参与城邦管理
|
8. 难度:简单 | |
19世纪60年代,法国开始实行改革,例如议员可得到请愿权利,官方“公报”公布议会辩论记录,废除禁止工人罢工和结社的法律等。1870年4月,元老院受到削弱,变为普通上院。法兰西第二帝国后期的变化意味着 A. 工人的权利得到了切实保障 B. 民选议会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C. 元老院的政治地位无足轻重 D. 皇帝的专制统治进一步巩固
|
9. 难度:简单 | |
伏尔泰认为:启蒙的旗帜是“理性”,启蒙的基石是“进步”。卢梭则认为:“文明是道德的沦丧,理性是感性的压抑,进步是人与自然的背离。”他们观点的不同说明 A. 卢梭质疑理性和科学 B. 启蒙运动的深化 C. 两人主张的政体不同 D. 人文主义的兴起
|
10. 难度:中等 |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认为:“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可以说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很相似。”俄罗斯有关组织民调显示,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有密切关系的2011年为42%,2013年为31%。这说明 A. 阶级立场影响对历史的评判 B. 全球史观能客观公正评价历史 C. 史学家专著更接近历史真实 D. 认识角度会影响对历史的评判
|
11. 难度:中等 | |
肯尼迪任总统期间,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支持。据此可知美国 A. 冷战思维影响到政府决策 B. 分权制衡受到冲击 C. 缩减福利促进了科技发展 D. 国家垄断深入发展
|
12. 难度:简单 | |
在纽约苏富比举办的秋拍中,梵高油画《静物,插满雏菊和罂粟花的花瓶》落槌,加上佣金拍价合计为人民币3.77亿元。这幅画堪称其短暂绚丽的艺术生活中巅峰之作。对这幅画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用热情奔放的笔调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 B. 用未受污染的眼睛观察世界并忠实地描述它们 C. 用强烈的色彩和火一样热情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D. 利用下意识和几何形体的排列表达猛烈的情绪
|
13.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限制君权的思想因先秦儒家的发挥,特别是经过后人的改造和发展,虽演变很多而仍具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中国古代从周公“以德配天”、孟子的“民贵君轻”的主张,到董仲舒的“天人相与”及其“灾异谴告”说,从朱熹要求君主收拾身心去其私念、主张加强宰相和谏官的职权,到黄宗羲等启蒙思想家的“君臣共治、地方分治”,这些直到今天看来仍闪耀着进步光芒的思想越到后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据黄毅《论中国古代限制君权的思想》(1996年) 材料二第二条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 第五条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 第十一条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以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除非联邦的领土或其海岸已遭受攻击…… 第十二条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二十条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第三十二条帝国议会议员,就其议员职位而论,不得领取任何薪俸或报酬。 第六十一条在本宪法公布之后,在全帝国内,应立刻全部采行普鲁士的军事立法…… 第六十三条帝国的全部军事力量组成为统一的军队,在平时和战时受皇帝指挥…… ——摘自《德意志帝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古代中国儒家限制君权的思想,并对其作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概括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综上分析近代德国和古代中国在限制君权上有何不同?
|
14.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美国政治学家萨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认为:冷战后的世界是由七个或八个主要文明构成的。它们是:西方文明、儒家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教文明、印度文明、斯拉夫——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和可能的非洲文明。世界格局将取决于八大文明的相互作用。“未来世界政治的轴心”将是西方和非西方国家之间的冲突。尽管西方文明目前还掌握着主导权,但它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力量所占的比重相比其他文明正在缩小,西方文明要受到所有其他文明的挑战。 提取材料中的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这一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
15. 难度:中等 |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开皇三年(583年),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的体貌,以防诈老讹小逃避租役。一但查出户口不实者,里正、党长流配远方,同时,还鼓励百姓互相检举,告发不实之户。又命令堂兄弟以下亲属析户分居,各立户头,以防包容隐庇。这次检括户口的结果,“计账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又一次“貌阅”,结果“诸郡计账进丁二十四万三千,新附口六十四万一千二百”。通过这两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检括户口,共检出隐漏人口228万余。 开皇五年(585年),文帝还采用高颖的建议,行“输籍定样”法(或称“输籍法”)。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五党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从轻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这样人民不能逃避赋税,地方官也不致任情舞弊。而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所定税额比世家大族对其佃客(浮客)的剥削为轻,因此吸引佃客脱离世家大族的荫庇,成为国家编户。史称“高颖设轻税之法,浮客悉自归于编户,隋代之盛,实由于斯”。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1)根据材料,概括“大索貌阅”、“输籍定样”政策内容的共同点与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文帝推行“大索貌阅”、“输籍定样”政策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