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下图为山东出土的东汉耕耱画像石(局部),前为一农夫驱一牛一马耕地,后为一农夫驱一牛耱地(粉碎、平整已耕翻的土地)。这反映出当时( ) A.传统耕犁构造定型 B.耕作技术日趋完善 C.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 D.铁犁牛耕推广到南方
|
2. 难度:中等 | |
宋初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这表明宋朝的土地政策 A.释放了土地私有的活力 B.导致了当时的积贫积弱 C.促使其内部社会矛盾急剧恶化 D.促进了自耕农的增多
|
3. 难度:简单 | |
清《景德镇陶录》 载:“景德…… 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 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 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脚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 ) A.制瓷业开始兴起 B.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 C.全员参与瓷器生产 D.民营手工业产品己占领整个市场
|
4. 难度:中等 | |||||||||||||||||||||||||||||||
下表反映了唐代官市(市署、平准署)官员的设置情况,其职责是直接主持官市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市场交易、物价、度量衡器的管理,官府所需物资的购进和所余物资、没官物资的卖出等。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唐代
A. 官市的政治属性 B. 城市建设的成就 C. 商品经济的繁荣 D. 市场管理的规范
|
5. 难度:中等 | |
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记载“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是中国社会的普遍的新现象。不但贾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由此可知 A.重商已成为明清时期社会共识 B.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C.儒家思想在当时失去正统地位 D.明清时期商人地位远远高于儒生
|
6.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D.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
7. 难度:中等 | |
有资料统计表明,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在前清光绪、宣统年间通常用五、六千人……这些工人的籍贯多半是广东、宁波、湖北、安徽、天津等处”。甲午战后的上海,“劳工的出身地极不统一”,来自全国各地,致使“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 近代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 D. 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
|
8. 难度:中等 | |
上海轮船招商局筹建时,商人入股并不踊跃,清政府拨款20万串钱以“示信于众商”此后,招商局还获得了清政府的大量缓付利息的借款,以及减免部分税费的优待这反映出 A. 洋务运动由求强向求富的过渡 B. 清朝官员贪腐阻滞工商业发展 C. 洋务运动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D. 政府与民间资本激烈争夺利税
|
9. 难度:中等 | |
1876年建立的上海格致书院曾开展九年季课和五年特课,试题大都由洋务派官员来命制。以下题目不可能出现在格致书院的这类考试中的是 A. 《物体凝流二质论》 B. 《中国近日讲求富强之术当以何者为先论》 C. 《立宪法议,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 D. 《电报、轮船二事如何剔弊方能持久论》
|
10. 难度:中等 | ||||||||||||||||||||||||||||
下表是甲午战争前后中国官办和商办企业情况登记表。据此表可知,商办企业
A. 面临的发展阻力逐渐减小 B. 仍未摆脱官办企业的束缚 C. 成为当时近代化主导力量 D. 其规模逐渐超过官办企业
|
11. 难度:中等 | |
《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痛陈其主张:“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中国)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下列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A. 张謇反对重农抑商思想 B. 张謇的主张反映“实业救国”思想 C. 张謇创办保兴面粉厂是该主张的体现 D. 张謇已经找到强国的根本途径
|
12. 难度:中等 | |
阅读右表,表格数据反映了当时 A. 民营资本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 B. 官营资本迅速膨胀 C. 国内政策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D. 政府弱化经济控制
|
13. 难度:困难 | |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文化辐射有各种成分,其中“非重要成分所引起的阻力小于决定性成分引起的阻力,因为非重要成分不会引起因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受冲击而造成的猛烈、痛苦的动乱……”。中国近代前期的西学,“非重要的成分”主要指 A. 修铁路、办船政、建设海军 B. 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C. 倡民主、谈科学、写白话文 D. 提高中华民族的心理和文化素质
|
14. 难度:简单 | |
“那时(15世纪束)的欧洲正如一位作家所描绘的那样,象一个靠他人‘通过墙上的裂缝喂养的巨人’。但是,这位巨人的力量和知识正在增长,牢狱的围墙已不能长久地禁锢住他。”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裂缝”说明东西方商路畅通 B.“巨人”仍处于中世纪的黑暗中,丝毫看不到光明 C.“牢狱”指的是封建神学的束缚 D.“巨人的力量”主要指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15. 难度:中等 | |
托马斯·孟(1571—1641)是欧洲流行的贸易差额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多货币”。其观点反映了欧洲 A.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 B.商业革命的需要 C.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D.自由贸易的需要
|
16. 难度:中等 | |
1767年,出于其工厂对动力的需求,博尔顿认识了瓦特。此后二人成为合伙人,博尔顿倾其精力和财力使瓦特的蒸汽机梦想成为现实,并在1775年通过国会将瓦特的专利保护从1769年延长到1799年。这本质上体现了( ) A.工业革命离不开经济利益的内在驱动 B.专利制度有利于科技成果的发明推广 C.新技术的推广需要志同道合者的帮助 D.蒸汽机的发明促进了工业动力的垄断
|
17. 难度:中等 | |
有历史学家感慨:“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果真如此,那么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在北美生根开花?”这主要说明 A.海洋国家比大陆国家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B.地缘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C.工业化进程主要发生于欧洲与美洲地区 D.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
18. 难度:中等 | |
19世纪早期法国思想家傅立叶说:“任何一个劳动者都由于个人利益而与群众处于斗争状态,对群众不怀好意。医生希望自己的同胞患寒热病,律师则希望每个家庭都发生诉讼;……在文明制度的经济体系中,每一个人都这样处在蓄意与群众斗争的状态中。”这种现象表明 A.社会转型中人们精神的扭曲 B.经济危机中社会秩序的混乱 C.工业革命加剧人们私利观念 D.资本家对剩余价值无限追求
|
19. 难度:中等 | |
某历史探究小组的同学收集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掠夺”、“全球化”等相关资料。你认为他们要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是( ) A.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B.新技术对世界面貌的改变 C.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分散到整体
|
20. 难度:中等 | |
在中共八大上,陈云指出:“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进行的自由生产是补充。”这表明一些共产党人 A. 主张彻底变革计划经济发展模式 B. 决定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 C. 已经意识到经济体制需要改革 D. 初步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尝试
|
21. 难度:简单 | |
经济学家任仲平指出:“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经济改革终于摆脱了计划经济的羁绊……奠定了当代中国新的基本经济制度框架,实现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的飞跃……它重塑了13亿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相互关系……影响着整个世界的走向。”这一论述表明 A.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B.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转向了城市 C.全球化推动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D.计划经济已不适应中国现实需要
|
22. 难度:中等 | |
邓小平认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邓小平在这里所指出的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是 A.社会主义社会化大生产 B.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 C.适度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D.家庭经济与集体经济相结合
|
23. 难度:简单 | |
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放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A.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B.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开始建立 D.单一公有制经济机构有所突破
|
24. 难度:中等 | |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上变化主要源于 A. 适应国际形势不断变化的需要 B. 适应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 C. 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调整 D. 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探索
|
25. 难度:简单 | |
电视剧《贞观长歌》中有一组关于魏征的镜头,其中哪一项符合史实 A. 他的仆人都身着精致的棉质长衫 B. 在会客厅摆放着一件青花瓷十分珍贵 C. 茶几上摆放着一件精美的白瓷茶碗 D. 床上叠放着花镂机织造的精美的真丝衣被
|
26. 难度:中等 | |
鉄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对古代中国经济形态的主要影响是导致 A. 自然经济的产生 B. 集体耕作方式的出现 C. 商品经济的活跃 D. 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
27. 难度:中等 | |
马克思在1858-1859年期间指出,在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制度下,谈不上什么大宗进口外国货。这从本质上说明了中国 A. 民众购买力普遍下降 B. 尚未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自然经济的强势存在 D. 重农抑商观念仍占主导地位
|
28. 难度:困难 | |
学者们通过各自的研究,对明清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往往作出不同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近村纺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苏州长阊门外南濠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甚繁,人物殷富,闾阎且千,鳞次栉比。……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 ——(清)徐锡龄《熙朝新语》 材料二(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材料三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法计算中国汉代以来的GDP,提出自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倍于欧洲,中国的GDP在世界GDP的比重从23.1%增长到32.4%;而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仅从23.3%增长到26.6%;贡德·弗兰克认为,直到1800年,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尽管这些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但它毕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在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前,中国的传统经济究竟是不断发展,还是处于停滞的状态? ——李根蟠《关于明清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 (1)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描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经济政策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悖论”,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要求: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表述成文,富有逻辑。(不超过250字)
|
29. 难度:困难 | |
在史学研究中,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由于不同的史观,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欧洲中心史观等等,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关于工业革命起因的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 ——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生态缓解”这一概念,在波梅兰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当食品和燃料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时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 ——崔之元《大分岔:中国、欧洲与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 材料三 持续的工业进步背后是欧洲特有的文化条件的结果。……工业革命从根本上说主要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不是纯粹的技术现象。这已经变得一目了然了。人们注意到,最先工业化的国家是那些与英国的文化和社会最相似的国家。 ——奇波拉《工业革命前欧洲的社会与经济》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经济力量兴起的因素,“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又是通过什么途径? (2)概括材料二中美洲大陆的“生态缓解”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条件。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哪些“文化和社会”现象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4)材料一、二主要体现了哪种史观?这种史观在认识工业革命的起因上有何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