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这说明周朝政治的本质特点之一是 A. 神权政治 B. 分权政治 C. 官僚政治 D. 族权政治
|
2. 难度:简单 | |
中国衣冠服饰制度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周代渐趋完善并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这表明先秦时期 A. 服饰多元成为主流 B. 等级政治走向消亡 C. 宗法礼制逐渐崩溃 D. 思想领域百家争鸣
|
3. 难度:简单 | |
秦统一六国后,“(六国)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此外,六国富豪被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 增强地方权力 B. 巩固分封制 C. 打破世袭特权 D. 加强中央集权
|
4. 难度:简单 |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对古代某一地方制度作出了如下评价:“(它)就是一个……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这一制度是 A. 郡县制 B. 分封制 C. 行省制 D. 郡国并行制
|
5. 难度:简单 | |
据《大唐语林》记载,某人请求玄宗开恩帮女婿王某科举及第,玄宗答应。负责科举的礼部侍郎将皇帝钦点王某情况报告宰相。宰相说:“科举是为国家取才大典,怎么能凭皇帝一句话,就把功名与人?”玄宗只好取消成命。这则记载表明 A. 相权对皇权有制约性 B. 礼部与宰相共管科举 C. 科考不受皇权的干预 D. 科举制度具有公平性
|
6. 难度:中等 | |
清代学者赵翼提到:“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而明清时则可通过“捐纳”,即向政府交纳钱粮获得做官资格。以上现象最能体现出 A. 科举制不断受到现实冲击 B. 冗官现象在古代长期存在 C. 从宋朝官僚政治开始衰落 D. 中央失去选官用人权
|
7. 难度:简单 | |
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精心设置了一套四辅官制度,以春夏秋冬四季分名其官,春官在春季任事。夏官在夏季任事,同时每季官又设立两到三人分别在上旬、中旬和下旬视事,以此类推。四辅官制度出现的背景最有可能是 A. 胡惟庸“内外诸司封事人奏,惟庸先视之” B. 撤销中书省,永废丞相职任 C. 司礼太监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D. 票拟制度化
|
8. 难度:简单 | |
据记载:“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值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材料说明了 A. 军机处由内阁演变而来 B. 内阁随着军机处的建立而废止 C. 军机处因时势变化而设 D. 雍正时期军机处成为中枢机构
|
9. 难度:简单 | |
王家范、谢天佑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 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B. 小农经济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C. 小农经济生产工具简单 D. 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
10. 难度:中等 | |
欧阳修指出:今大率一户之田及百顷者,养客数十家;其间用主牛而出己力者、用己牛而事主田以分利者,不过十余户,其余皆出产租而侨居者曰浮客。这表明北宋时期 A. 佃户源于破产的自耕农 B. 封建租佃关系比较发达 C. 劳动力商品化程度提高 D. 佃户之间产生协作关系
|
11. 难度:中等 | |
近年来,土地流转成为热门话题,土地制度是古代的主要制度。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此外还有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这主要说明 A. 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已出现 B. 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C. 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 D. 体现了“耕者有其田”
|
12.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方、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 刀耕火种 B. 精耕细作 C. 自给自足 D. 男耕女织
|
13.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 A. 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B. 经济重心的南移 C.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D. 重农抑商的影响
|
14. 难度:困难 | |
《吕氏春秋·孟冬》记载:“是月也,工师校功。陈祭器,按度程,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必功致为上。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这反映了当时 A. 官营作坊主要生产祭器 B. 民营手工注重质量信誉 C. 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D. 器物制作不得过于奇巧
|
15. 难度:中等 | |
唐朝史书记载:“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到了宋代,一些相当繁盛的草市广泛分布在乡村中,成为政府最基层的税收单位。两则材料表明 A. 宋朝广大乡村开始出现很多草市 B. “市”的发展是政府精心管理的结果 C. 草市的税收满足了政府开支的需要 D. 草市的发展经历了从违法到合法的过程
|
16. 难度:简单 | |
“万历年间,浙江崇德县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坊须数十人,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劳作,佣值二铢。”该材料明确反映出该时期 A. 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 商业十分发达 C.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 工商业市镇兴起
|
17. 难度:中等 | |
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A. 不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B. 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C. 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 D. 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
18. 难度:中等 | |
清代雍正二年(1724),山西巡抚刘于义奏称:“山右(今山西)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这表明 A.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被抛弃 B. 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C. 商人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D. 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发生变化
|
19. 难度:中等 | |
易中天评论诸子百家的理想社会之一是“蜂蚁社会”。“大腹便便稳坐中央的君主,是蜂王或蚁后:那些什么想法都没有,只知道按照法定程序做贡献的臣民,是工蜂和工蚁。”下列诸子的政治理想较为符合“蜂蚁社会”的是 A. 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 B.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且拱之。 C. 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D.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
20. 难度:中等 | |
孔子本人罕言“性与天道”,而朱熹则常提“理”“气”“性”“太极”等形而上的概念。这一变化体现了儒学 A. 信仰重建的完成 B. 思辨化的趋向 C. 伦理纲常的弱化 D. 普及化的实现
|
21. 难度:中等 | |
汉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夏四月,天气异常,黄雾四塞终日。皇帝为之惊心,询问大臣,大臣回答这是因为“阴盛侵阳”,上天示警所致,“今太后诸弟皆以无功为侯”,不符合高祖皇帝留下的规矩。于是,太后之弟王凤不得不上书辞职。汉成帝也承认自己在这件事上是有过失的,因此造成了这种异常的天气。由此可知当时 ①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 ②“天人感应”说深入影响朝政 ③外戚专权引发朝臣不满 ④皇帝重用外戚力图削弱相权 A. ②③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
22. 难度:简单 | |
某思想家强调伦理认知的关键深植在道德本性之中,之所以有时会违背道德本性,是因为“物欲牵蔽”,该思想家是 A. 董仲舒 B. 孔子 C. 李贽 D. 王阳明
|
23. 难度:中等 | |
顾炎武在《日知录·周室班爵禄》中说:“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绝世之贵。……故班禄之意,君、卿、大夫、士与庶人在官一也,而非无事之食。”这一主张 A. 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B. 强调了爵禄制度的合理性 C.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D. 继承发展先秦的民本思想
|
24. 难度:中等 | |
社会转型一般是指社会变迁,它包括社会结构的变动和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面对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孔夫于称之为“礼崩乐坏”,郭沫若称之为“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叶文宪《论吞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 材料二.宋朝……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尤其是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全球通史》 材料三: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在思想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国家已在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路径上高歌猛进。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逆大势而行的政策,社会转型因此难以启动。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艰难地探索现代化的路径。 ——摘编自徐小宁《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 材料四: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的具体表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指出宋代在“商业革命”方面的具体表现。 (3)依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西方在近代化的道路上“高歌猛进”而中国却“难以启动”的原因。这种差异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
25.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的几大要素:一是社会化大生产;二是技术推动;三是充分的商品化经济;四是本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有自己的土壤。明清时期“中国除了技术不够发达外,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所需的物质条件都已具备。” 据材料并结合明清时期中国的社会状况,评析上述观点。(对材料中的观点赞成、反对或其它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26.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我国自秦汉以来即已建立起全国规模的人口调查制度。秦始皇时期颁布“初令男子书年”的法令,西汉时期随着口赋、算赋、赀算的征收,所有人亦均需登录年庚,对家庭资产的登录也成为户籍登录的一项内容。隋唐时期“手实”(户主自己具状申报户内人口、田宅)成为户口调查登记的基本方法,户籍大体上按人口、公课、土地三部分登载,天宝以后“公课”部分逐渐消失。此外在户口的调查登记方面还有法律的保障,《唐律﹒户婚律》规定了对隐漏户口的惩罚办法。明初鉴于元末战争的动乱,确定了以原籍立户的原则。洪武十四年实行的“黄册”制度把户口、田产和赋税三者合一,并与里甲制度相配合,以里甲控制编户,征派赋役。清初户籍制度亦沿用明代的黄册,但战乱后的地荒丁亡使黄册失去原有意义,顺治三年诏令天下“编审人丁”,但其主要是纳粮当差的财政意义,无补于知悉实有人口数额。随着“摊丁入亩”的实行,人口统计遂与“保甲编户”正式结合起来,以弭盗安民为要任的保甲法也从此为清查户口所倚重。 ——摘编自《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人口税演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户籍制度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