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西周时所有国家大事,君王都要以宗主的资格,按照礼制,到宗庙向祖先请示报告。君王要发布命令,包括作战命令,必须在宗庙发布。君王要授给臣下官职,必须在宗庙举行册命礼。由此得出西周时 A. 王权从属于神权 B. 礼制制约了西周王权 C. 分封制下等级森严 D. 统治者借助祖先祟拜进行统治
|
2. 难度:压轴 | |
汉代《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引用了一首被公认为中国最古老的诗歌,内容是“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首诗 A. 承续了《诗经》的写实风格 B. 是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艺术再现 C. 说明了汉代重视诗歌的创作 D. 反映了秦汉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
|
3. 难度:中等 | |
《新唐书·百官志》载:“凡符、移、关、牒(皆公文名),必遣于都省乃下。天下大事不决者,皆上尚书省。”材料说明唐代尚书省 A. 地位相当重要 B. 位居三省之首 C. 具有最终决策权 D. 威胁到皇权权威
|
4. 难度:中等 | |
钱穆在论述科举制时说:“唐代前后三百年,因政权之开放,参加考试者愈来愈多,于是政府中遂设有员外官,有候补官,所谓士十于官,求官者十于士,士无官,官泛禄,而吏扰人。”钱穆强调科举制 A. 扩大了官员的来源 B. 导致官员人浮于事 C. 提高官员政治素养 D. 标志选官制度成熟
|
5.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对《新唐书》列传中1443名官员的来源进行分析如下
这说明 A. 唐代“文官政治”特色明显 B. 门阀政治已经被科举政治取代 C. 唐代政治具有一定开放性 D. 选官制度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
6. 难度:中等 | |
唐代在中书、门下设谏官,直接向皇帝提意见;武则天在两省设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凡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者,小则上封,大则廷诤”。唐谏官的设置 A. 着眼于皇权的强化 B. 分化相权,提高效率 C. 益于减少决策失误 D. 承旨封驳,效能有限
|
7. 难度:中等 | |
宋代大臣文彦博概括当朝政治的特点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王夫之也谈到“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无死刑)”。这说明宋代 A.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基本解决 B. 实现了儒家君民共治的理想 C. 君权弱化促使官僚政治成熟 D. 治国方略的调整影响政治生态
|
8. 难度:中等 | |
宋朝设置通判于各州、府,辅佐知州或知府处理政务,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等州府公事,须通判连署方能生效,并有监察官吏之权。清朝各府置通判,分掌粮运、水利、屯田、牧马、江海防务等事。这反映出 A. 地方监察力度不断削弱 B. 地方政务处理更加灵活 C. 地方监察体制有所调整 D. 地方政府职能日益扩大
|
9. 难度:中等 | |
元代行省的军事权专门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钱谷财赋由朝廷指定的一至二名官员掌管。材料说明元代行省制 A. 削弱了政令的执行力 B. 改变了地方官员的权力来源 C. 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 D. 致使相权削弱君权强化
|
10. 难度:中等 | |
马丁·路德认为:“武力可以用来增强信心,也可以用来增强异端,或用来粉碎正直并把一个传异端者变成心口不一的假冒伪善的人。”这说明他 A. 强调以暴力反对天主教会 B. 反对宗教异端思想 C. 强调温和改革,反对动乱 D. 主张“因信称义”
|
11. 难度:中等 | |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人类便被分成一群群的牛羊,每一群都有他自己的首领,首领保护他们就是为了要吃掉他们。”据此,卢梭意在 A. 唤醒麻木之人的权利意识 B. 抨击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 C. 要求建立社会契约式国家 D. 强调君主制容易产生专制
|
12.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产生于政府划分为文武职官和专制主义集权政治确立以后。在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它形成了健全的制度、详密的规范、鲜明的特点。 ——张晋藩《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综论》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是在皇权至高无上体系下进行国家活动组织管理的制度设计,这种自上而下、层层相应、运转有序的行政体制在国家管理中发挥独特的功能。 ——陈燕青《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及其现代价值探析》 材料二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摘自《400年前的那场文明冲突》 材料三伏尔泰是法国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启蒙运动公认的领袖和导师。 ……他一方面承认道德的多元化有其合理性,但另一方面,他认为有些道德观念却应该具有普世的价值。伏尔泰认为宗教和教会统治是人类理性的主要敌人,阻碍文明进步,是最大的社会祸害。伏尔泰的哲学思想在当时和后世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他的《哲学通信》被人称为“投向旧制度的第一颗炸弹”。在伏尔泰的哲学里我们还可以领略到它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关系。到18世纪时,在启蒙思想家们的极力倡导下,欧洲掀起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中国文化热。 ——林蓉《浅析伏尔泰哲学思想及其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官员的主要选拔途径,并分析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如何“在国家管理中发挥独特的功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末清初东西方文明传播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两则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伏尔泰的哲学思想中“可以领略到它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关系”。
|
13.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教育大辞典》的释文中明确称其为“教育家”的中国有398位,人多集中在三个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一公元前221年)、两宋时期(960一1279年)、近现代之际(1840年一1919年)。
——摘编自孙孔懿《试析中国历史上教育家涌现的三个高峰期》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合理、史论结合)
|
14.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手工业者、医生和科学家获得更多的利益并且得到朝廷更多的关心,因为忽必烈显然希望在统治中国上得到他们的支持。他保证不剥削农民,并且实际上鼓励了农业的发展。受到蒙古人损害的主要阶层是地主精英,从这个阶层中涌现出大量的士大夫统治阶级。忽必烈和蒙古人作为国家的统治者取代了他们。废止科举制度之后,汉人精英只有很少的选择。一些人顺从了,并为蒙古人服务;一些人放弃公共生活成为隐居者或者把兴趣转向艺术;还有一些人不满蒙古人的统治,形成潜在的破坏力量。汉人精英感觉到他们是排除在蒙古人给予利益的阶级和职业之外的主要群体。但忽必烈和宫廷试图通过保留某些政府机构,如翰林院、国子学、集贤院及国史馆来安抚他们,在这些机构中任职的人以士大夫为主。 ——摘编自费正清(美)《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忽必烈改革呈现出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忽必烈改革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