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云南省曲靖市2017届高三第七次月考试卷文综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唐代科举考试并不严格,多数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有时甚至完全不看考卷,未曾开考,名次已定。据此可知,唐代的选官制度

A. 考生名望决定结果    B. 主要受制于门阀

C. 未得到平民的认可    D. 继承了前代的遗风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

时间

人口(人)

人均土地(亩/人)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

27355462

32.54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

102750000

6.89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

208095796

3.56

 

 

A. 小农经济的衰退    B. 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C. 流民问题严重    D. 铁犁牛耕开始推广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雌黄涂抹后重写。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有以雌黄改’”的记载。后人把那些不问事实,妄论一番,轻易下结论的情况,称为信口雌黄”“口中雌黄。这一现象说明

A. 纸的应用带动了相关技术及文化发展

B. 古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C. 古人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D. 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某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其依据不包括

A.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结束了长期延续的封建制度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一位驻中国的外交官在1872年写道:“中国正在迅速地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对手,整个官僚阶级都决心恢复中国的国际地位;兵工厂和造船厂的产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中国建造的军舰不久就将达到欧洲的最高水平。这反映了

A. 中国的迅速强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的敌视

B.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发展

C. 中国民族工业在19世纪70年代发展迅速

D. 中国迅速实现了向工业近代化的转变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下表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主要战役的中外兵力对比情况(单位:人)。此表主要反映

战役

时间

英法联军

中国军队

第一次广州战役

1856.10

439

 

 

15000

虎门之战

1856.11

1380

 

 

1700

第一次大沽战

1858.5

660

518

1178

10000

八里桥之战

1860.9

3500

1500

5000

34000

 

 

A.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B. 英法综合实力强大

C. 清军顽强抵抗    D. 清朝军队装备陈旧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从1931年开始,南京国民政府在鄂、豫、皖、赣、闽等地大力推行农村合作运动,当地的农村合作社得到空前发展。这反映了当时国民政府想要

A. 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B. 得到农民对抗战的支持

C. 抵制中共农村革命的影响    D. 把工作重心转在农村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1992年11月,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国有针织企业——重庆针织总厂,连续6年亏损后,被重庆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破产,成为大型国企破产第一家。此举说明了

A. 我国开始发展市场经济    B. 依法破产是国企改革的必由之路

C. 非共有制经济冲击了国有经济    D. 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公元前415年,雅典发生了毁坏神像案。报案者称,虽然没有目睹神像被毁过程,但以前经常看到阿西比德和他的同伴一起聚饮,其间诸多可疑言行,定为他们所为,结果身为雅典将军的阿西比德及其同伴均判有罪。材料表明在古代雅典城邦

A. 私人生活空间不被尊重    B. 直接民主容易导致集体暴政

C. 人民有权参与管理城邦的管理    D. 集会必须在规定的地点进行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从已解密的档案判断,赫鲁晓夫是反对中国“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一些苏联学者认为,“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异想天开。这可以反映出当时

A. 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关系微妙

B. 苏联开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C. 西方“和平演变战略”成效显著

D. 苏联从根本上改革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据NBA.(美国篮球职业联盟)官方宣布,2015-16赛季NBA.有100名国际球员,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连续两年国际球员过百,创造历史新高。同时,海外比赛频繁,其国际系列赛要在7个国家和地区的10个城市完成10场比赛,曾经在我国的北京和上海两个大城市举办过。目前,NBA.的比赛和节目通过40种语言在全球215个国家和地区播出。材料表明

A.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文化的不断交流    B. 美国借着篮球运动进行文化侵略

C. 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各国的经济交流    D. 举办国际联赛是各国交流的方式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莫言小说《生死疲劳》透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饱经患难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观、坚韧的生命。故事情节极端、怪异、变形、荒诞,但是与寄寓其中的哲理浑然天成。下列作品与其风格最为接近的是

A.     B.     C.     D.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除宋元以来的旧城市有所恢复和发展外,还出现了一些新城市。15世纪全国著名的大中城市即达30多个……明中叶后,还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城市。……明代的大中城市较多,城市人口增长较快。如扬州在明初一度仅剩下18户,但到明末城市人口则达80万余。……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的规模也普遍扩大。

——节选自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

材料二鸦片战争前,中国古代城市完全处于封建皇权控制之下,1908年,清政府制定并颁布《城镇地方自治章程》,规定设置相应的城市管理机构。与此同时,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发展迅速;而中世纪以来许多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如佛山、松江、朱仙镇日趋衰落。

——摘编自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

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城镇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城镇发展的特点。

根据材料二,中国城市发展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三、选择题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从封建主义官办手工工场到后来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中间状态,19世纪后半叶洋务派官僚创办的军用企业是这一过渡链中出现较早、发展水平较低的一类,他仍然存在着深厚的封建性,同时已开始具有一些新的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内容。

——陈争平、龙登高《中国近代经济史教程》

请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上述观点。(要求:条理清晰,论从史出)

 

四、连线题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柴荣青年时代办事谨慎,为人厚道,曾与一商人到江陵(今湖北荆沙)贩卖茶货。柴荣的这一段经历,不仅锻炼了他,更使他有机会深入社会下层,深知民间疾苦和地方利弊。姑父郭威死后,柴荣即帝位,是为(后周)世宗。他率军亲征,大败北汉刘崇军。战后,他针对战场上所暴露的问题,大规模整编禁军。“复命总戎者,自龙捷、虎捷以降,一一选之,老弱羸小者去之,诸军士伍,无不精当,由是兵甲之盛,近代无比,且减冗食之费焉”。显德二年(955),柴荣下诏:“应逃户庄田,并许人请射承佃,供纳税租。如三周年内本户来归者,其桑田不计荒熟,并交还一半;五周年内归业者,三分交还一分;五周年外归业者,其庄田除本户坟茔外,不在交付之限。”显德五年(958),他命按《均田表》制成《均田图》赐给诸道节度使、刺史,随后又派“遣左散骑常侍艾颖等均定河南六十州税赋”。连历代受优待免纳租税的曲阜孔氏,也被取消特权,照平民例纳租赋。此外,柴荣在漕运和铸钱等方面也作了一些变革,减轻了负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结束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柴荣改革的背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柴荣改革的作用。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中国出兵抗美援朝,与台湾问题息息相关。1950年夏,美国在朝鲜、台湾、越南三个战略方向对中国形成的威胁。与此同时,解放军在金门战役中严重受挫,看来想在当时技术装备落后的情况下解放海峡宽阔的台湾困难重重。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后几小时,美国总统杜鲁门公开宣布武装入侵朝鲜,并以“台湾海峡中立化”、“台湾地位未定”为由,命令其海军第7舰队侵入台湾海峡,抵达基隆港,受到热烈欢迎。

在美国出兵台湾3天后,中央便决定将攻台日期无限期推迟,并促使毛泽东等领导人下决心出兵朝鲜。

从7月上旬起,中共中央开始抽调战略预备队组建了东北边防军。当时苏联出于中苏同盟条约的规定,同意以空军保护我国内地,并在国际上牵制美国。10月,应金日成之邀中国志愿军出兵朝鲜,一场国际性局部战争由此打响。

——摘编自徐焰《抗美援朝与台湾问题》(《领导文萃》2016.6)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抗美援朝的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分析台湾问题未能解决的原因。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洪亮吉(1746-1809年),乾隆五十五年进士。1793年他在对黔地进行考察后写出了蕴含着人口论思想的《治平篇》,文中(他)指出,“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培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曰:天地有法乎?曰: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曰:君、相有法乎?曰:移民开荒、轻徭薄赋、禁其浮靡、折其兼并、开仓赈民,如是而已。……此吾所以为治乎之民虑也。”但在“多子有福”的传统观念下,“其学说在当时及后世皆未尝有丝毫之影响,徒为今日历史上之资料而已”。

——摘编自张荫麟《素痴集》等

根据材料,概括洪亮吉人口论的主要内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洪亮吉“人口论”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