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山西省因历史上有韩、赵、魏三国而被称为“三晋之地”,但山西省的简称是晋,而不是韩、赵或魏。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 晋国的历史更为悠久 B. 晋国代表统一的潮流 C. 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 D. 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
|
2. 难度:困难 | |
南朝的范缜写了《神灭论》反对佛教,崇佛的梁武帝亲自颁发《赦答臣下神灭论》,发动高僧、王公朝贵六十四人与范缜辩论,但朝廷始终没有禁止《神灭论》的发行。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儒家思想与佛教出现融合 B. 佛教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C. 当时社会的思想较为自由 D. 政治与学术之间不存在矛盾
|
3. 难度:中等 | |
据史料记载,隋亡4年后,太原的官仓还存放着10多万匹布帛,贮藏的粮食可供当地几万军队吃上10年。长安的储备物资,直到隋亡20年后仍在使用。这说明隋朝 A. 北方仍然是全国的经济中心 B. 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C. 社会财富都集中到国家手中 D. 贫富分化加剧导致灭亡
|
4.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对《新唐书》列传中1443名官员的来源进行分析如下: 这说明 A. 唐代“文官政治”特色明显 B. 门阀政治彻底被科举政治取代 C. 唐代政治具有一定开放性 D. 选官制度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
|
5. 难度:简单 | |
宋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标榜的士大夫,不顾传统道德的指责,“不耻事贾,牟取暴利”。这表明 A.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 宋人商业观念发生变化 C. 政府允许士大夫兼职经商 D. 士大夫对理学持怀疑态度
|
6. 难度:中等 | |
光绪二年,郭嵩焘率随员在伦顿设立了使馆。他将赴英途中的见闻记入《使西纪程》,盛赞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主张中国应研究、学习。该书寄到总理衙门,遭到满朝文武大臣们的攻山和谩骂,直到他去世,该书仍未能公开发行。该书的遭遇反映了 A. 阻碍中国近代化的势力强大 B. 洋务派主张变革中国的制度 C. 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阻力大 D. 洋务派未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
7.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认为,“自日本发动‘九一八’侵华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息过。日军的侵略无论是局部还是全面,中国人民对它的抗击活动也就相应地局部或全面展开。中国政府抗战是八年,而中国人民的抗战是十四年”。与传统的八年抗战观点相比,上述观点更能客观公正地反映 A. 中国抗战的国际地位 B. 中国抗日战争的全程 C. 人民在抗战中的作用 D. 中国抗日战争的艰难
|
8. 难度:中等 | |
1962年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支持实行包产到户等多种农业生产责任制。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A. 增强小农经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B. 消除农村中存在的剥削现象 C. 克服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弊端 D. 克服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端
|
9.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在1708年写道:“我们的商业是全世界最大的,不列颠的确是各国中最适于商业的国家,这是由于它的岛国的位置,同样也是由于它的政体的自由和优越所致。”导致“政体的自由和优越性”确立的历史事件是英国 A. 《权利法案》的颁布 B. 宗教改革的进行 C. 内阁制度的确立 D. 1832年议会改革
|
10. 难度:中等 | |
美国著名学者威克特指出,罗斯福的理论是让普通大众生活得舒适而安全,让普通阶层的繁荣如酵母般带动各个阶层蒸蒸日上。这说明罗斯福新政的特征是 A. 政府立法干预经济运行秩序 B. 以普通大众为经济发展核心 C. 拉动大众消费活跃市场需求 D. 扶持普通阶层压制特权阶层
|
11. 难度:中等 | |
列宁曾将十月革命的主观动机设定为“引爆”西方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晚年,他又重新诠释其实际功能,其中包括面向东方落后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列宁眼中的十月革命 A. 超越无产阶级革命范畴 B. 逐渐修正了既定目标 C. 造成了广泛的世界影响 D. 实现了东方非殖民化
|
12. 难度:中等 | |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认为:“历史事件是一次性的,或自以为是独一无二的;杂事则反复发生,经多次反复而取得一般性,甚至变成结构。它侵入社会的每个层次,在世代相传的生存方式和行为方式上刻下印记……我们发掘琐闻轶事和游记,便能显露社会的面目。社会各层次的衣、食、住方式决不是无关紧要的。”在材料中,布罗代尔强调 A. 日常生活的琐碎性使其不能成为独立、完整的史学体系 B. 可以用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变化考察中国资本主义产生 C. 可站在欧洲史学家的立场从总体考察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 D. 史学家的主要工作是挖掘琐闻轶事显露社会的真实面目
|
13.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周公制礼,礼刑互补。泰朝制定《秦律》,以“轻罪重刑”为指导思想,刑罚名目繁多。唐朝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成为中国古代法成熟的标志和中华法系的代表。……自此,“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息讼无讼,实现社会和谐等成为古代中国基本的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后世。……而古罗马法,私法(保护私人利益有关所有权、债权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发展异常充分,以个人权利为本位,权力服从于法律,公开审判,追求正义,法治精神贯穿于罗马法津体系之中。 ——改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的政冶、经济、法律特权,迫使中国匆匆迈入到近代,这种被动的社会转型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巨大断裂,社会现实和法律制度严重脱节。1902年,两湖总督张之洞以兼办通商大臣身份,与各国修订商约。在此期间,英、日、美、葡四国提出在清政府改良司法现状“皆臻完善”以后,可以放弃领事裁判权。清政府随后下诏:“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申外通行,有裨治理。”开启了清末司法改革,以因应形势变化.挽救权力危机。但在引进西方法律原则、制度的过程中,遭到传统礼教派的强烈反对,清廷秉持“旧律义关伦常诸条,不可率行变革,……惟是刑法之源,本乎礼教”的修律宗旨,在移植和妥协中,艰难推进。 ——改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律史》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的差异,并分析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司法改革的历史背景,并作简要评价。
|
14.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文主义从最初的“成蛹期”‘破茧期”到最后的‘成蝶”,从原来的反基督教倾向人文主义演变为自由主义、浪漫主义等,这是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同时也是时代赋予它的不同内涵,人文主义发展绵延不断的原因在于其精神气质的可贵。人文主又从根本上不是一个哲学体系或者信条。而是一场曾经提出了非常不同的看法,而且现在仍在提出非常不同的看法的持续的辩论。正是作为一种辩论,让它在时间和空间上能够把内涵深化、外延扩大。在当今世界提倡人文关怀的清况下,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价值、尊严,开发人的潜在力,从思想上重视人,时代将会赋予它全新的内涵。 ——摘编自李科玲《读<西方人文主义传统>文艺复兴和启萦运劝时期》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15. 难度:中等 |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连年的战争和兴作极大地消耗了国家储备,选成了“藏钱经耗,赋税既竭,犹不足以奉战士”的财政困难。为了解决国家财政困难,也为了“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汉式帝采取了一系列新经济政策,均输平准,是汉武帝采取的一项重要的新经济政策。公元前115年,桑弘羊提出均输法,凡各地应贡物品,一律改折为当地出产的物品抵充,然后将该贡物运往需要的地区出售。这种办法,古人有所评论:“诸当所精于官者,皆令输其土地所饶,平其所在时价,官吏于他处卖之,输者既便,而官有利。”公元前110年,桑弘羊又设平准法,于京师设平准机构。贱时买进物资,贵时卖出。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推行均输平准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推行的均输平准法的实质及作用。
|
16. 难度:中等 |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20年1月,国际联盟宣告正式成立。国际联盟以保障国际和平与促进国际合作为宗旨。国联盟约规定通过集体安全、裁军、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措施,以保障会员国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并规定对违背者实行经济制裁。凡是在大战中对同盟国宣战的国家和新成立的国家都走国际联盟的创始成员国。行政院是国际联盟最重要的机关,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4国为其常任理事国,美国未加入。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驻国联代表施肇基向国联理事会控告日本侵略中国领土,破坏国联盟约,要求国联采取行劝。1933年2月,国联大会以42票赞成,日本1票反对,通过了接受《李顿调查团报告书》决议,承认东北是中国领土一部分,主权属于中国;主张既不应该维持“满洲国”的现状,也不应该恢复到“九一八”事变以前的状态,而是应该中日两国都从中国东北撤出武装力量,中国东北由西方列强各国共管。日本以抗议该报告书为由,宣布退出国际联盟,致使国联的调查报告书成了一纸空文。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联盟成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李顿调查团报告书》。
|
17. 难度:中等 |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黄兴(1874~1916年),湖南省长沙人,是中国资产阶级杰出的革命家和军事家。他从小喜欢武术和军事,在两湖书院读书期间萌发了武装反清的革命思想。1903年,他在华兴会成立大会上说:“若吾辈革命,既不能借北京偷安无识之市民得以扑灭虏廷.又非可与异族之禁卫军同谋合作。则是吾人发难,只能采取雄踞一省,与各省纷起之法。”从此走上了以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道路。后来在组建军队时,他认为革命党人是领导者、决策者、组织者,新军、会党是基本队伍。1907年以前,黄兴重在联合会党,1907年开始侧重于运动新军反正。会党和新军虽是武装起义的基本力量,但都不是资产阶级的军事队伍。故黄兴认为有建立自己正式军队的必要,并计划定名为“国民军”。为提高军队的素质,主张开展军国民教育,他多次强调:“现在以提倡尚武教育为最要”,“注意尚武,一以对外,一以发育身体”,具体提出“中学以上,令学兵二年,俾军事教育普及全国,则不待养兵而全国皆兵。 ——摘编自陶月舒《论黄兴的军事思想》 (1)根据材料,概括黄兴的主要军事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黄兴的主要军事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