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先秦时期的中国将对图腾的崇拜转化为对祖先的崇拜,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而后又发展为对祖宗的崇拜。该变化有利于 A. 弱化神权得影响 B. 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C.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 宗族观念的强化
|
2. 难度:中等 | |
子夏(孔子的弟子)曾指出:“工匠在作坊里完成产品,君子(品德高尚之人)通过学习来领悟道理。”子夏将“工匠”和“君子”相提并论是为了说明 A. 私营手工业在当时已经出现 B. 自身修养的培养须讲究方法 C. 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D. 思想变革引领手工业的发展
|
3. 难度:中等 | |
下面为汉代教育结构图。从图中可以获取的最有效得信息是 A. 封建教育系统已大体形成 B. 儒学已经垄断了学校教育 C. 汉代的儒学教育逐渐下移 D. 太学可统领地方各级学校
|
4. 难度:中等 | |
贞观年间的乡贡须先经过当地尊长和州县官批准,再由户部审阅,才送吏部考试,不是二百九十三姓(国家登记管理的家族)的人,不得参与乡贡。这一要求 A. 凸显察举制和科举制的优点 B. 扩大了唐朝的统治基础 C. 说明唐代科举资格审查严格 D. 在于控制科举的录取比例
|
5. 难度:中等 | |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报刊和书籍中,有人把马克思译为“马客偲”“麦喀”等,把马克思主义称为“讲求安民新学”等。这表明当时 A. 马克思主义占据思想界主流 B. 向西方学习的发展态势减弱 C. 国人对马克思主义有所接触 D. 各种新思想在中国同时存在
|
6. 难度:中等 | |
1912-1921年,张謇斥资扩建了几个大生分厂。其间,大生资本集团还热衷于投资其他领域,但很快出现无法更新机器设备的问题,最终陷于亏损负债局面。由此可知,该变局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 一战结束导致产品成本增加 B. 民族工业结构没有发生质变 C.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制约 D. 张謇的企业投资理念有偏差
|
7. 难度:中等 | |
1932年5月9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红色政权打响了惩治腐败分子的第一枪,叶坪村苏维埃政府主席谢步升被处决。同年12月,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第一个惩治腐败的法令。类似法令 A. 有助于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B. 是工农红色政权存在的前提 C. 扩大了中央革命根据地范围 D. 说明中央苏区推崇法律至上
|
8. 难度:中等 | |
就1970年的第25届联大,尼克松在回忆录中说:“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已无可挽回地瓦解了,以前支持我们的几个国家已经决定在下次表决时转向支持北京。"这说明 A. 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发生分化 B. 新中国国际影响力日渐凸显 C. 美国对华的冷战思维在加强 D. 发展中国家坚决支持新中国
|
9. 难度:中等 | |
1805年,德国法学家胡果依据罗马法已经阐明的权利主体和各种“适法行为”的必备条件、原则概括出法律行为的概念,这成为现代民法学最普遍遵循的概念。据此可知 A. 现代民法以罗马法为主体内容 B. 罗马法中的民法仍被沿用 C. 罗马法中部分理念得以传承 D. 现代民法学之源在于罗马法
|
10. 难度:中等 | |
英国前首相卡梅伦根据相关规定,于2016年7月13日在内阁议会最后一次出席首相问答环节后,前往白金汉宫向英国女王伊国莎白二世递交辞呈。该现象表明英国 A. 责任内阁制已形同虚设 B. 国王有任免首相的决定权 C. 首相必须依法履行职责 D. 首相与内阁成员共进退
|
11. 难度:中等 | |
1919年3月,苏俄政府颁布了《关于消费公社》的法令,规定一切非农业人口都必须加入消费合作社,由合作社分配站按照工种定量配售食品及日用品。该规定 A. 提高了苏俄的公有化程度 B. 有助于保障前线的物资供应 C. 激发了工农的生产积极性 D. 易引起工农内部之间的猜疑
|
12. 难度:中等 | |
美国副总统亨利·阿加德·华莱士(1888一1965)认为马歇尔计划既是对美国商品、资本输出的极大补助,又是加速世界分化的催化剂。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 美苏冷战加剧了两极分化 B. 资本主义阵营亟待美国扶持 C. 马歇尔计划侧重政治领域 D. 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已确立
|
13.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86年,清政府设立广州十三行。从官府的角度来说,十三行是外商的代表;从外商的角度来说,十三行又是清政府的代表。行商是得到官府承认的唯一合法机构,从行外买进的商品,如果不通过行商此无法外销。因此,“通过行商采购的货物,必须由行商抽取一部分手续费,然后以行商的名义办理出口报关”。 在广州作为唯一通商口岸后,粤海关的税收成为皇家的重要财源。康熙六十年(1721年),进入粤海关的船舶附加税为3%,雍正六年(1728年)增加到10%。“咸丰六年(1856年),亚罗船期事起,英军再攻广州,居民愤慨外人频年横暴,不问黑白,烧夷馆,洋行被殃及”,十三行的命运遂告终结。 ——摘编自王询等《清代广州通商及其十三行制度》 材料二1602年,荷兰议会颁布了荷兰东印度会司的“公司成立特许章程”。根据特许章程,东印度公司被授予从荷兰到好望角以东以及经由麦哲伦海峡的贸易垄断权。章程明确规定了工作分配,如造船、装备和这回货物的贬卖等。阿姆斯特丹商部负责一半,泽兰商部负责四分之一。这既是“业务份额”的划分,也是“股份”或权利比例的分配。行使公司管理权力的董事席位也大致按此比例分配。荷兰东印度公司可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一是从事海外贸易,攫取商业利润的时期,其途径是贱买贵卖;二是侵占殖民地实行赋税掠夺的时期,其方法是占据广大的领土,直接的掠夺。荷兰及其东印度公司的权威建立在商业霸权之上,但是以贸易为灵魂、脱离工业生产的荷兰成为工业革命浪潮中的落伍者,最终东印度公司一度拥有的繁华岁月消逝在历史的烟云中。 一一据仲继银《荷兰东印度公司》等改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广州十三行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主要职能,并加以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广州十三行与荷兰东印度公司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
|
14.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最早的江南女校是在西方传教士传播基督教福音的背景下建立的。诞生于19世纪50年代的江南教会女校,作为传统中国土地上的一个赞新的文化现象,虽然面临重重阻力,但是仍然不断地将女性(应)接受知识这种观念向外传播。1898年,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校——中国女学堂(亦名经正女学堂)诞生于上海。上海是近代江南女子教育的一个中心,女子教育开始在近代蓬勃发展。在朝廷和社会兴废女学的长期争议中,民间办女校之风渐兴,打破了教会女校一家独大的局面。清政府被迫于20世纪初做出变革姿态,实施“新政”,并对女学开禁。此后,官办女校在全国范围内日渐兴盛,而江南女校则始终居于领先地位。民国建立后,社会变革不断,女校和女学生无可避免地卷入历史洪流中,在改写自身命运的同时也创造着历史,部分进步的在校女生和毕业女生不甘于“他者”的身份,开始为“女界”的未来奔走呼号。 ——摘编自徐宁《女校与近代江南社会的史迁(1850一1931)》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15.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根据习惯的做法,文官历来由有权势的家族或人物举荐和任命,直到1854年,文官制度仍然是带有封建性质的政治恩宠制下的副产品。1854年,在财政大巨格莱斯顿的要求下,财政部的两位官员诺思科特和屈维廉拟就了著名的《诺思科特一屈维廉报告》,提出了英国现代文官制度的基本原则: 1.文官的遴选实行公开考试制度; 2.文官不能有政治偏向,不能有党派色彩; 3.文官的晋升依据工作实绩,而非资历,高级文官从文官内部提拔产生,停止从外部任命的做法; 4.文官的工作和服务实行统一的标准和做法; 5.文官按工作性质分为智能类和体力类(即白领和蓝领)。 1855年,文官委员会成立,开始招募文官考试,这表明文官改革正式启动。1859年颁布的《退休金法案》时文官的资格作了具体的规定;只有持有文官委员会颁发的证书的文官,才有资格领取文官退休金。1870年,文官委员会指示在获得本部大臣同意的部(内政部和外交部除外)实施面向社会的文官招考。 ——摘编自海兴明《英国文官制度及其改革》 (l)根据材料,概括英国现代文官制度的基本原则的特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文官改革的意义。
|
16.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中国在战后的和平会议上获得两个代表席位,而且可以在大会的最高决策会议“十人会”中列席和陈述意见,从而.在远东问题上获得了一定的发言权。中国代表充分利用这一权利,在和会上申诉收回胶州湾和胶济铁路的要求,并多方论证胶州湾和胶济铁路应归还中国的观点。会议没有接受中国的要求,仍决定由日本占有胶州湾和胶济铁路,但中国代表的论述得到了除日本以外各大国代表的一政赞同。英、美、法等国代表团“中国所请理由极为充分”,都与中国代表握手表示赞同,“并于顾使陈述时,各强国屡有美意表示,现于颜色”。与会的英国首相曾表示:“吾可明告中国,世界各国对于中国较有感情,现为从前条件(指支持日本占有山东权益的协议)所拘束,无可如何。但使日本所求有逾于德国所得权利之外者,英国即无维持日本之义务。”法国总理也表示:“惜前内阁曾与日有约,然我愿量力所能,以助中国。” ——摘编自吴彤《中国参加一战与日本的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努力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山东问题的最终结局。由此谈谈你的认识。
|
17. 难度:中等 |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甲午战争之后,面对国势孱弱颓废,吴汝纶认识到“此时国力极弱,由于上下无人”。他认为“西力东渐,不改用西人公学而守腐败旧法,则国必亡”。……戊戌变法,光绪帝下诏科举不用八股,吴汝纶为之击节,“端节诏书,径废时文,五百年旧习,一旦廓清,为之一快”。他进一步主张:“窃谓废去时文,直应废去科举,不复以文字取士。”对于新的取士办法,他也做出设想,即是“举世大兴西学,专用西人为师,即由学校考取高才,举而用之,庶不致鱼龙混杂”。作为过渡的办法,“西学未兴之前,中国文学亦由学校选取”。……去世前不久,仍有如下言论“论者往往谬分大清与中国为二,不知大清事去,即寰宇内无复有中国”。 ——摘编自李琳琦《吴汝纶力倡废除科举的内在动因及其体主张》 (1)根据材料,指出吴汝纶主张废除科举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吴汝纶思想的主要特点,并简要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