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在城邦国家形成的早期,雅典有许多社会阶层。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贵族把持着国家大权 B. 从事农业的广大平民生活富裕但无政治权利 C. 氏族贵族的地位优越 D. 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经济力量在不断的增强
|
2. 难度:中等 | |
打击旧的氏族贵族的势力是梭伦改革承担的重要历史任务,梭伦完成这一任务而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 废除债务奴隶制 B. 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C. 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D. 改革度量衡制
|
3. 难度:中等 | |
商鞅变法的法令公布后,生活在咸阳附近的某农民感到既兴奋,又恐惧。令他恐惧的法令条文最有可能的是 A. 废井田,开阡陌 B. 重农抑商 C. 统一度量衡 D. 实行连坐法
|
4. 难度:中等 | |
纵观古今中外的改革,它们有许多共同的规律。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的最突出的相同点是 A. 都重视农工商业的发展 B. 都采取了中庸的立场 C. 都沉重打击了旧势力 D. 都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
5. 难度:简单 | |
北魏在拓跋珪统治时期,曾稳步推行“离散诸部,分土定居”的政策,该政策( ) A.加深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 B.加重了广大人民的赋税负担 C.促进了鲜卑等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D.遭到了汉族地主的强烈反对
|
6. 难度:中等 | |
实行均田制是孝文帝采取的重大改革措施,“均田”是指 A. 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 B. 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与无地农民 C. 将荒地收归国有,把流民组织起来垦种 D. 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
|
7. 难度:中等 | |
庆历新政时,范仲淹要求严格“恩荫”制。宋代实施的“恩荫”制 ①是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 ②是官僚阶层特权的体现 ③是导致北宋“冗官”“冗费”的重要原因 ④消弱了北宋政权的统治基础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
8. 难度:中等 | |
中世纪的一位教皇把他的母校巴黎大学称作“为整个世界烤制面包的烤妒”,这一比喻的含义是希望母校 A.开展世俗教育 B.成为传播神学的中心 C.自由探讨真理 D.多出学术研究的成果
|
9. 难度:中等 | |
19世纪末,列强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着深刻的民族危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与19世纪中期相比侵华的主要角色发生重大变化 B. 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 C. 19世纪末中国面临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危机 D. 参加侵华的国家空前增多
|
10. 难度:中等 | |
在百日维新期间,山东烟台牟平的学子张子昭得知变法的消息后痛哭流涕,当即手写血书,痛骂康、梁。在维新措施中,最令他反感的应是 A. 设立京师大学堂 B. 废除八股 C. 派留学生出国 D. 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
|
11. 难度:简单 | |
公元十六世纪,西方的文艺复兴与自然科学同时发展。下面对它们判断正确的是 A. 是新兴科学与古典文化的对抗 B. 共同冲击了神学的统治地位 C. 为资产阶级反对君主专制提供了论据 D. 为工业革命做了人才与科学的准备
|
12. 难度:中等 | |
在法语中“启蒙”的本意是“光明”。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理论宣传,是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近代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启蒙思想家的思想核心是 A. 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B. 提倡摆脱宗教束缚、崇尚自由 C. 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君主立宪 D. 主张分权与制衡
|
13. 难度:简单 | |
关于中国画,现代画家潘天寿先生说过:“水墨浓湿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色骈凑,虽无色,胜于有色矣;无色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与该创作精神相符 A.荀子 B.老子 C.墨子 D.孙膑
|
14. 难度:中等 | |
公元97年,东汉的班超曾派人出使欧洲强国“大秦”。东汉和“大秦”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属于他们的文化成就分别是 A. 活字印刷术、万有引力定律 B. 《九章算术》、罗马法 C.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日心说 D. 《春秋繁露》、《理想国》
|
15. 难度:中等 | |
《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 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 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 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 D. 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
16. 难度:中等 | |
毛泽东曾说,陈独秀为“思想界明星”,李大钊是“我真正的老师”。这主要是因为 A. 毛泽东曾就读于陈、李任教的北京大学 B. 在陈、李影响下,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C. 陈、李是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发起人和领导者 D. 陈、李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领导者
|
17. 难度:简单 | |
某《英汉辞典》在解释“bus”时,列出的义项有①公共汽车②火箭的一级③火车车厢④公共马车,如果按照历史上这些含义出现的先后来写编写辞条,那么正确的排序应当是( ) A.①③④② B.③②①④ C.④①③② D.④③①②
|
18. 难度:中等 | |
“它站起来反对18世纪的古典主义、启蒙思想、理性思想以及这些领域内的秩序”,强调“对自然之爱、上帝精神存在和感情力量之间的联系”。最符合上述创作倾向的作品是( ) A.《巴黎圣母院》 B.《人间喜剧》 C.《母亲》 D.《老人与海》
|
19. 难度:中等 | |
法国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虽以主人公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下列与这部小说属于同一流派的作品是 A. 《西风颂》 B. 《玩偶之家》 C. 《德国、一个冬天的神话》 D. 《等待戈多》
|
20. 难度:中等 | |
下列关于近代以来音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以英雄为主题,表达了战斗胜利后的快乐 B. 俄国音乐家柴科夫斯基的主要作品是《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 C. 摇滚乐是美国白人音乐“节奏布鲁斯”与美国黑人的“乡村和西部音乐”两类 音乐的融合 D. 披头士乐队(即甲壳虫乐队)代表了美国摇滚的成就,掀起了美国的“披头士”浪潮
|
21. 难度:中等 | |
1898年德国某报纸曾如此报道:“开足马力前进,从陆上到印度的道路理应掌握在希望战斗、喜欢劳动的德意志手中”。上述计划 A. 说明德国对外扩张的主要目标是非洲 B. 反映出世界已联系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C. 必然导致英德矛盾的尖锐激化 D. 说明帝国主义列强已将世界瓜分完毕
|
22. 难度:中等 | |
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交战双方,其中处于两线作战的国家是 ①英国 ②法国 ③俄国 ④德国 ⑤奥匈帝国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③④⑤ D. ④⑤
|
23. 难度:中等 | |
第一次世界大战又被称为堑壕战,双方都在试图打破这种僵局,而新式武器的运用可谓是陆战的巨大转折。符合以上论断的典型战役是 A. 马恩河战役 B. 凡尔登战役 C. 索姆河战役 D. 日德兰海战
|
24. 难度:中等 | |
巴黎和会上,英美主张把原德国在山东权利转让给日本。华盛顿会议又表示支持中国让日本归还山东的要求,英美态度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英日同盟宣告结束B.中、英、美、日都是国联成员国 C.日本的势力扩张威胁到美英利益D.慑于中国五四运动的威力
|
25. 难度:简单 | |
华盛顿会议通过的《四国条约》抑制了日本,但日本认为自己也有收获,主要是 A.日本建立了与美国的战略合作关系 B.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得到列强的承认 C.日本取得了对中国的独占权 D.日本通过此条约获得了更多的权益
|
26. 难度:简单 | |
《非战公约》虽未能制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但它的进步性仍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 ①限制了国家的战争权 ②在国际法上奠定了“侵略战争是国际犯罪”的法律基础 ③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审判德、日战犯提供了法律依据 ④规定了世人瞩目的裁军问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
27. 难度:中等 | |
20世纪30年代德国纳粹党得以上台,国际关系体系不合理是重要因素。能够说明这观点的是 A. 华盛顿体系的不稳定性 B. 世界经济格局的不合理性 C. 凡尔赛体系的掠夺性 D. 德国民族复仇主义的蔓延
|
28. 难度:中等 | |
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和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失败的共同原因不包括 A. 法西斯势力相对强大 B. 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 C. 美国实行“中立政策” D. 孤立作战、缺乏国际援助
|
29. 难度:中等 | |
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英国首相张伯伦对希特勒的行动提出疑问:“这是旧的冒险行动的终结呢,还是新的冒险行动的开端?……这是武力征服世界计划中的一个步骤吗?”这段材料( ) A.表明张伯伦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B.说明英国放弃了绥靖政策 C.反映出英德矛盾趋于激化 D.表明张伯伦仍然顽固地坚持绥靖政策
|
30. 难度:中等 | |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不堪一击,在短短的六个星期内就宣告投降,其主要原因包括 ①法国政府长期推行绥靖政策,缺乏同德国侵略者开展的思想和军事准备 ②坚持消极防御战略,对德军主攻方向判断失误 ③在飞机、坦克等现代化武器的生产方面落后于德国 ④综合国力不如德国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
31.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欧洲战场刚开始时,美国仍然采取超脱的态度,奥匈皇储的被刺事件,在美国没引起太大的反应。美国庆幸自己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一家芝加哥报纸评论说“真应该好好感谢哥伦布发现了美洲。”美国总统威尔逊在1914年8月呼吁美国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该采取不偏不移的态度”。 材料二、到1917年4月美国正式参战时,由华尔街的银行给予协约国方面的现金贷款已达20亿美元,而给德国的贷款只有2700万美元。 ——以上材料均摘自《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美国对欧洲战争的政策是什么。从材料中找出美国采取这种政策的优越条件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有何矛盾之处?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为什么在战争后期参战?
|
32. 难度:简单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帅,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自台湾事后(指1895年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大借洋教,以举庶政。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四、使戊戌变法不被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 ——胡适《留学日记》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 (2)指出材料二、三所反映的维新派对待农民起义和帝国主义的态度? (3)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局限性。 (4)材料四的观点是否正确?请简述你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