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陕西宝鸡秦景公(?﹣公元前537年)墓出土了周秦时代最高等级的葬具,墓葬形制为天子葬仪,出土物件中还有20余件铁制工具。从中可以看出 A. 铁制农具普遍盛行 B. 商鞅变法初见成效 C. 礼坏乐崩诸侯僭制 D. 秦并六国天下一统
|
2. 难度:中等 | |
20世纪使革命的世纪,一场前所未有的国民革命曾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历史,这场革命运动的“旗帜”是 A. “民主共和” B. “革命统一战线” C. “新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 D. “工农武装割据”
|
3. 难度:简单 | |
1949年11月,毛泽东在给华中局等单位的电报中指出,“你们必须将这种市的县的各界人民代表看成是团结各界人民,动员群众完成剿匪反霸,恢复与发展生产,恢复与发展文化教育直至完成土地改革的极重要的工具”。这反映出新中国初期 A.政治协商成为统战的重要方式 B.民主政策深得民心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初步形成 D.中央允许地方自治
|
4. 难度:中等 | |
某生在整理归纳中国近现代外交关系史时,粗略地绘制了一个两国关系发展趋势图,该生试图揭示的是 A. 中德关系趋势 B. 中美关系趋势 C. 中苏关系趋势 D. 中日关系趋势
|
5. 难度:中等 | |
古代雅典的陪审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这种做法体现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A. 人人平等 B. 民主监督 C. 法律至上 D. 轮番而治
|
6. 难度:简单 | |
美国学者洛威尔指出,英国1688年的政变使詹姆士二世失去了王位,议会逐渐把王权纳入自己囊中,可是并没有因此严重削弱国王在法律上的权力,所以国王在法律上仍旧具有他的前辈们所具有的权力。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 A. 英国君主立宪制正式建立 B.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有名无实 C. 政变并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 D. 英国政治变革具有渐进特征
|
7. 难度:中等 | |
全球通史记述,直到1921年,内战和外敌入侵一直在蹂躏着俄国。但出人意料的是,最后却是红军取得了胜利。也许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布尔什维克在争取农民群众的支持方面通常做的更成功。这里的“成功”是指 A.颁布了《土地法令》 B.余粮收集制的实行 C.固定的粮食税的推行 D.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实行
|
8. 难度:简单 | |
1972年6月,首届世界环境大会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中国代表在会上批评美国对越南使用生化武器,严重破坏越南的生态环境。美国政府要求本国代表对此淡化处理。美国作出这样的反应主要是因为 A.美国孤立新中国的阴谋最终失败 B.美国需要调整国际战略布局 C.美国推行了较为务实的外交政策 D.美苏力量对比发生根本变化
|
9. 难度:简单 | |
帝制的崩溃成为20世纪初期世界政治走向现代的重要一幕。下列有关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宣统皇帝下诏退位 ②德意志帝国走向崩溃 ③俄国沙皇专制结束 ④土耳其废除素丹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③④② D.③①④②
|
10. 难度:中等 | |
《管子》记载:“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鍼(针)、一刀,若(然后)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小马车)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由此可知当时 A. 各行业分工比较细致 B. 精耕细作农业技术已经成熟 C. 官营冶铁业相当发达 D. 铁器在生产生活中地位重要
|
11.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8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敝。由是尽丧其资,波及全国,钱庄分设各地者,纷纷倒闭,而胡氏一蹶不振。”在该学者看来,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 A. 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 B. 买办商人势力的恶性竞争 C. 金融业形势发生了变化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
12.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1949~1957年上海工业发展状况统计图。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A. 上海重工业的增长率低于轻纺工业 B. 突出体现“一五计划”建设的特点 C. 上海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得到了改善 D. 说明上海工业经济的发展明显好转
|
13. 难度:中等 | |
“五龄女子吞声哭,哭向床前问慈母。母亲爱儿自孩提,如何缚儿如缚鸡。儿足骨折儿心碎,昼不能行夜不寐。”此歌词意在提倡 A. 剪发辫 B. 禁缠足 C. 易服饰 D. 改称谓
|
14.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1870—1900年的美、欧、亚三大洲铁路长度变化示意图。结合数据分析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欧洲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B.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铁路事业的发展 C. 铁路的发展是形成世界市场的先决条件 D. 商品输出成为欧美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
|
15. 难度:简单 | |
1933年3月,罗斯福政府成立了民间资源保护队,在让25万名失业青年获得工作的同时规定每人每月工资30美元,但必须扣除25美元寄回家中。此做法 A. 旨在提高青年人的节俭意识 B. 有利于扩大社会的救济面 C. 极大压缩了社会消费能力 D. 培养了青年人的爱家精神
|
16. 难度:中等 | |||||||||
近代以来有三种主要的社会学说,据此,各国建立起独具特色的政治经济制度。阅读如表表格,甲、乙、丙三国分别是
A. 德国、英国、苏联 B. 苏联、德国、英国 C. 英国、德国、苏联 D. 芙国、苏联、德国
|
17. 难度:中等 | |
【美】迈克尔•部德森在《金融帝囯: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中认为“‘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的路线,是由解决了欧洲欠美国田的重建债务的盟国间金融协定所决定的。针对这些协定的谈判,将冲突从战场上转移到外交家的会议室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此前的角逐让位于盟国彼此之间的竞赛,而美国则从这场竟赛中胜出。”而美国在“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中胜出的原因不包括 A. 实施马歇尔计划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 B. 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加强在金融領域的支配地位 C. 通过关贸总协定,主导国际贸易 D. 建立北约组织,发动针对苏联的冷战
|
18. 难度:简单 | |
二战后,“现代化”这个新词便应运而生,因为它可以简明地表达所有建设现代化社会的相似愿望而不论其地域和传统如何。还有学者认为:不同于苏联史学界,在西方学术界,使用ModernTimes(现代)时,一般泛指15-16世纪地理大发现以来的历史概念。它包括了中国学术界现在习惯采用的“近代”、“现代”和“当代”三个时间段,现代化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而经历的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过程。材料表明这一“现代化”概念 A.就是“西方化”“工业化”,专属于西方社会 B.更加准确地体现出世界近代以来的深刻变化 C.与苏联,中国传统史学观点既相近又相背离 D.其本质就是强调世界范围内全面资本主义化
|
19. 难度:简单 | |
《四库全书总目》一共评价了37部明末清初在华传教士及其协作者的著作。其中对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乾坤体义》有这样的评价:“是书上卷皆言天象,以人居寒暖为五带,与周髀七衡说略同。以七政恒星天为九重,与《楚辞•天问》同……。”这表明 A. 传统科技与西方科技根出同源 B.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心理优势 C. 意大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中心 D. 明清政府文化开明的心态
|
20. 难度:简单 | |
据《古矿录》 记载:“用天然磁铁矿石琢成一个构形的东西,放在一个光滑的盘上,盘上刻着方位,利用磁铁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别方向。”这一发明出现于 A.商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唐末宋初
|
21. 难度:中等 | |
严复因《天演论》被康有为称赞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严复作为“第一”是因其 A. 翻译能力 B. 西学素养 C. 思想知识 D. 科学理论
|
22. 难度:中等 | |
孙中山说:“民国十三年来革命不能成功,就是由于平等自由的思想,冲破了政治团体。”“欧美为平等自由去战争,争得了之后,常常被平等自由引入歧路。”“各人都扩充自己的自由,于是由于自由太过,便发生许多流弊……我们从新革命,便不可再蹈他们的覆辙。”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孙中山对民主革命失败原因的分析是实事求是的 B. 欧美革命误入歧路,证明中国“政治革命”之必要 C. 孙中山对平等自由的解释是受中国共产党革命思想的影响 D. 孙中山这种思想是因为对平等、自由的真正含义存在曲解
|
23. 难度:中等 | |
生活中的珍藏见证了个人经历与社会发展。下图见证了 A. 人民教育事业的开始 B. 教育领域的盲目跃进 C. 国家对教育的拨乱反正 D. “科教兴国”战略实施
|
24. 难度:中等 | |
1648年,欧洲国家达成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承认新教合法地位,新教诸侯和天主教诸侯地位平等;各诸侯邦国可自行定官方宗教;各诸侯邦国有外交自主权。这些规定 A. 促进了欧洲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 表明了罗马教会立新教为合法宗教 C. 造成了各诸侯邦国割据的状态 D. 推动了宗教改革和主权国家的形成
|
25. 难度:中等 | |
近代以来,科学的进步与艺术、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等有着紧密的关系。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①牛顿经典力学影响了启蒙运动的进程 ②光学促进了印象派绘画的产生 ③相对论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进化论影响了殖民主义的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
26. 难度:中等 | |
19世纪后半期,在绘画方面,出现了新的流派,该画派对光和色进行了科学探讨。它着重于描绘自然的霎那景象,使一瞬间成为永恒。该画派观察、直接感受表现色彩变化的微妙的画风,影响后来的现代艺术非常深远。属于该画派作品的是 A. 《格尔尼卡》 B. 马拉之死》 C. 《日出•印象》 D. 《自由引导人民》
|
27. 难度:中等 | |
观察下图,图中“?”应填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清朝
|
28. 难度:中等 | |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庆历二年,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后世流传:主考官翰林学上聂冠卿等人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尚书周书洛诰》中周公告诫成王的话)一词而被宋仁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后世流传的王安石科举经历从本质上反映出 A. 北宋科举制度尚不够完善 B. 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 C. 北宋时期皇权进一步强化 D. 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
|
29. 难度:困难 | |
1910年5月,有读者向汉口的《东方时报》投书批评新政:“现在什么东西都得上税,棉花、谷物、食油、燃料、牛,不管什么——并不光是一个田赋的问题。”《东方杂志》也发表文章称,“以前不办新政,百姓尚可安身;今办自治、巡警、学堂,无一不在百姓身上设法。”由此可以推断 A. 新政没有取得实际成效 B. 新政的推行激化了社会矛盾 C. 清政府假改革真独裁的真实面目被揭穿 D. 新政措施缺乏时代性及民众支持
|
30. 难度:简单 | |
下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某次登陆作战示意图,有关这次战役实施和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执行了德黑兰会议的决议 B.导致墨索里尼政府的垮台 C.标志着盟军开始实施战略反攻 D.德军首次陷于盟军两线夹击中
|
31. 难度:中等 | |
西方史学界将“始于康熙平三藩的1681年,止于乾隆退位的1795年之间的历史”称为“High Qing”。下列可为这一观点提供的依据是( ) A. 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大一统国家进一步巩固 B. 中小市镇向边疆拓展,资本主义发展较迅速 C. 对外交往空前频繁,中外文化交流渐入佳境 D. 学术文化全面繁荣,科技成就领先西方国家
|
32. 难度:简单 | |
【加试题】下列关于圣母玛利亚大教堂和圣彼得大教堂共同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由教会主持修建②继承和发展了古罗马的圆顶技术 ③完工后都成为所在城市的最高建筑④设计时都利用肋条支撑或加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④
|
33.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传说中的夏朝都邑。以下考古发现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A. 宫殿遗址 B. 家畜遗骨 C. 青铜礼器 D. 石制农具
|
34. 难度:简单 | |
【加试题】1900年章太炎在《中国通史略例》提及“今日治史、不专赖域中典籍。凡皇古异闻、种界实迹,见于洪积石层,足以补旧史所小逮者,外人言支那(中国)事,时一二称道之,虽谓之古史,无过也。”下列对材料中章太炎治史思想理解错误的是 A.民间故事传说毫无可取之处 B.重视吸收外国史学研究成果 C.注重运用近代考古学的方法 D.不拘泥于对文献史料的研究
|
35. 难度:简单 | |
“1912年史量才接办了《申报》,实行西方管理模式,并从美国购进新式印刷机投入生产。1920年,他被推选为世界报业大会副会长,多次与欧美报业进行交流。之后他又在《申报》增设文艺、儿童等栏目。九一八事变后,他在《申报》发表文章力挺抗日活动。”以下用不同史观解读该材料,不准确的是 A. 从社会史观看,史量才的《申报》丰富了民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B. 从全球史观看,史量才担任报业大会副会长推动了世界报业交流 C. 从现代化史观看,史量才的《申报》实行机器印刷、企业化管理 D. 从文明史观看,史量才在《申报》力挺抗日活动具有反帝爱国性质
|
36. 难度:中等 | |
茅海建说:“在宏观的历史叙述中,细节经常被无意或有意的忽略。如此这般的直接结果是,历史被叙述为运动方向明确的具有某种必然性的潮流。由此引发的直接思考是,戊戌变法若真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事件,其结局似不应如此。连续13年的观察使我感到,戊戌变法很可能是一偶发的事件,其发生、发展到最后的结局,充满着变数,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很可能就存在于那些历史的细节之中。”这表明 A. 戊戌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B. 宏观史学缺乏必要的研究价值 C. 研究戊戌变法需要更加重视细节 D. 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地表现历史
|
37.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反法西斯纪念日统计表
材料二 在历史教科书中,1983年之前一般没有涉及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作用问题。1983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大学历史专业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现代史教研室主编《中国现代史:下册》,开始正面提到了这种作用: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斗争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支持,同时,中国人民也对世界人民的解放斗争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长期斗争及其胜利,大大的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影响和推动了各国特别是被压迫民族的进步。 在今年的抗战胜利纪念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提法: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它从战争进程的角度点明了中国的作用,对于提升抗日战争的意义是有益的。 ——李良玉《正确的历史观念与完整的历史书写——关于抗战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七种纪念日设立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抗日战争研究变化的原因。并说明中国设立的两个纪念日的意义。
|
38.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的统治受到威胁。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力量削弱,蒋介石以为除去了心腹之患。国内外政局的变化促使南京国民政府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国内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上来。1935年4月,蒋介石在贵阳发表谈话,提出要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同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提出要把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结合起来,尤其把重工业的建设放在首位。由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加上调整进出口关税,币制的统一,工业、农业、交通等其他社会经济在一定时期得到了某些发展。全面抗战爆发打断了这一运动,但它仍为后来国民政府在全面抗战期间运用行政力量干预经济生活以适应战时需要提供了某些范本。 ——摘编自《中国军事经济全史》 材料二 罗斯福大胆地采取了一些促使经济通货膨胀的措施,缓解由大萧条引起的饥饿状况。他的解决经济灾难的建议包括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提供就业机会和农业补贴,给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这个大规模的经济和社会改革项目被称为“新政”。它的基本前提,即政府干预经济来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是正当的。这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开始了社会改革立法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在大萧条后仍持续很久。最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大规模的军费开支对结束美国范围内和其他地区的大萧条起到了比新政策或者类似的措施更加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新全球史》 (1)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归纳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和作用。 (2)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美经济政策的共同特征,分析造成两者不同结果的原因。
|
39.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的官僚基本上来源于世袭、捐资及察举,这种人才选拔制度造成官僚结构的混乱和素质的低下。因此,董仲舒在《对贤良策》中提出“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他不仅把太学看作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且也把它作为推行教化的手段及官僚选拔的基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并批准丞相公孙弘提出的创立博士弟子员制度的建议。为博士设置博士弟子员(即太学学生),是中央官学﹣﹣太学正式成立的标志。太学的学习内容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太学学生学习一年,精通一经就可以入仕的规定,使得政府直接控制了受教育者的政治前途,并就此确立了我国古代高等教育两千年不变的性质﹣﹣培养国家后备官僚。 ﹣﹣《中国古代太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 材料二 中世纪后期,大学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的文化中心城市兴起。它们多由当时已有的城市学校和主教学校发展而来。如1150年正式成立的被誉为“欧洲母大学”的巴黎大学,便由巴黎圣母院教堂学校演变而来。这一时期的著名大学还有英国的牛津大学(1168年)、剑桥大学;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大学;法国的蒙特利尔大学(1181年)等。当时大学一般开设文学、神学、法学和医学四大学科,文学最初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后来才独立成科,“七艺”是其主要课程。“七艺”的起源可追溯到古希腊,一般包括文法、修辞、逻辑学、算术、几何、天文以及音乐,后来又增加了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等课程。 ﹣﹣摘编自刘明翰《欧洲文艺复兴史•教育卷》 (1)根据材料一、二及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太学与西欧大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2)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太学与西欧大学的不同之处,以及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
|
40.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在清末预备立宪中,清政府以“为各省采取舆论之地,以指陈通省利病,筹计地方治安”为宗旨筹设咨议局。各省督抚对咨议局之议案有裁夺施行之权,对咨议局有监督、勒令停会和奏请解散之权,但本省督抚如有侵夺咨议局权限或违背法律等事,咨议局得呈请资政院核办。1909年,除新疆外,全国21省咨议局成立。咨议局议员全部由选民选举产生,这在中国尚属首次。绝大多数咨议局会前都制定了议事细则、旁听规则、办事处办事细则等。咨议局开议后,提出的议案主要包括保护咨议局职任权限、收回利权、纠举不法官吏、发展实业、发展新政宪政、减轻百姓负担、兴修农田水利等几个方面。议员们经常与督抚进行斗争,如云贵总督出告示要将盐价每百斤加价一两,云南咨议局认为增税累民,要求取消告示,进而决定停止开会,集体辞职,迫使其妥协。辛亥革命后,随着清政府的覆亡,咨议局得活动退出了历史舞台。 ——摘编自侯宜杰著《20世纪初中国政治风潮》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清政府下令各地筹建咨议局得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咨议局在近代民主宪政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并指出清政府所谓“立宪”的实质目的。
|
41.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算推步之学,中法固远不逮西法,今法固大胜于古法,以疏密之不同也。故韬以为古法有用而今法无用。今法易时必变,而古法可以历久无弊。……数者六艺之一耳,于学问中聊备一格。……即使天地间尽学此法,亦何裨于身心性命之事,治国平天下之道;而使天地间竟无此法,亦非大缺陷事也。若夫鸟兽草木之学,其精者谓能得一骨可知全体,得一叶可辨全株,徒闻其语,未见其人。 ﹣﹣王韬《弢园尺牍》卷四 材料二 天之聚数十西国于一中国,非欲弱中国,正欲强中国,非欲祸中国,正欲福中国。故善为用者,可以转祸而为福,变弱而为强。不患彼西人之日来,而但患我中国之自域。无他,在一变而已矣。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五 材料三 顾论者徒夸张其水师之练习,营务之整顿,火器之精良,铁甲战舰之纵横无敌,为足见其强;工作之众盛,煤铁之充足,商贾之转熟负贩及于远近,为足见其富,递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其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英国所恃者,在上下之通情,君民之分亲。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四 材料四 王韬这一代,也只有这一代,才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从无火车到有火车的巨大跃进。这些也同样适用于王韬和孙中山个人。虽然孙中山代表了革命进程的稍晚阶段,在这种意义上他比王韬要新。但若就他们个人一生所包括的文化变化容量而言,从代际变化的相对观点(而非积累或展望的观点来看),王韬却比孙中山要新。 ﹣﹣【美】柯文《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韬有关中西文化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王韬思想较之前有哪些变化?试分析其思想发生变化的原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是否赞同材料四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要说明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