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压轴 | |
如图,根据所学,判断下列言论出自①处的是 A. 利禄官爵专出于兵,无有异施也 B.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 C.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D. 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
2. 难度:压轴 | |
柳宗元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黄宗羲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一己之私”。针对皇帝制度,二人作出完全相反的评论。以下解释合理的是 ①柳宗元的说法是为帝制辩护,肯定帝制存在的合理性 ②黄宗羲对帝制的批判,符合明废相后皇帝专权的史实 ③二人所批判的帝制因时代不同,而有不同的实质内涵 ④二说恰好相反,所以两种说法中应该有一个是错误的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
3. 难度:中等 | |
史学界认为,宋明理学家“推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并非以正心诚意、修身养性为独善其身,而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匹夫之责”。这反映出理学具有的突出特点是 A.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B. 融合了佛道的合理成分 C. 适应了商品经济的需求 D. 注重道德教化的重要性
|
4. 难度:压轴 | |
许仙与白蛇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小说《白蛇记》。经宋话本的发展,到明末时,不仅内容与唐宋传奇有本质的差异(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 A. 专制制度日益衰落 B. 社会风气渐趋败坏 C. 市民价值观念变化 D. 社会主流思想改变
|
5. 难度:压轴 | |
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1840年之后,晚于国际人口迁移(1500年前后),原因有 ①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时间较晚 ②鸦片战争后中国海外留学生人数增多 ③《中英天津条约》增开十处通商口岸 ④建立在农业社会基础上的伦理观的影响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
6. 难度:中等 |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的徐寿翻译了《化学鉴原》、华衡芳翻译了《地学淡训》;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原富》,马君武翻译了《卢梭民约论》。这一变化 A. 反映了中体西用思想不断发展 B. 说明中国人找到了强国之路 C. 表明对传统文化认识走向理性 D. 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
|
7. 难度:中等 | |
1912年,清廷倾覆,民国初创,临时政府随即发布“改历改元通电”,使用公历代替中国传统历法,增添国庆、元旦等新节日,用中华民国纪元。其原因是( ) ①“反清复明”,与清王朝彻底决裂②追求世界大同,与国际接轨 ③破旧立新,铲除专制思想束缚④呼应民心,彰显民族诉求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
8. 难度:困难 | |
1942年1月,美国与中国签订了《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美国几乎放弃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取得的所有特权,随后英国等其他的国家纷纷跟进,与中国签订了类似条约。这些条约 A. 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社会性质结束 B. 符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需要 C. 意味着帝国主义在华势力被清除 D. 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9. 难度:困难 | |
1964年l月27日,中法两国发表建交公报,西方媒体称之为“外交核爆”。这一事件 A. 打破了美苏两国的核垄断 B. 冲击了美苏两极对峙格局 C. 促进了西欧一体化的进程 D. 掀起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
10. 难度:困难 | |
下图为《17世纪英格兰精英人士初始兴趣取向比例图》。据此可以得出 A. 精英人士逐渐放弃宗教信仰 B. 宗教改革取得了巨大成效 C. 进化论瓦解了宗教神学地位 D. 科学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
|
11. 难度:压轴 | |
在研究罗斯福新政过程中有人提炼出“新政施力的三条主线”,其中“”的内容应是
【1】经济基础产业的重新组织和重新推进如: 【2】恢复美国在世界市场有利地位的政策如:放弃金本位,提高美国商品国际竞争力 【3】寻求新的社会妥协,是新政精华所在如:颁布《公平劳动标准法》,改善劳资关系
A. 通过了专利法,确保发明人正当权利 B. 推行工业国有化,加大政府监管力度 C. 颁布《农业调整法》,稳定农产品价格 D.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大企业发展
|
12. 难度:困难 | |
二战后美国的某项提议标榜称“不是针对哪个国家,也不是针对哪一派信仰原则,而是针对饥饿、贫穷、绝望和混乱”。而苏联宣称该提议是“美帝国主义新的冒险”。该提议是指 A. 马歇尔计划 B.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 北美自由贸易区 D. 布雷顿森林体系
|
13. 难度:压轴 | |||||||||||||||||||||||||||||||||||||||||
人类文明是多元、平等和包容的,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材料一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被称所著《历史》(希波战争史),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一部真正的历史著作。写作此书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记载人们纷争的原因。他通过亲身游历和实地调查获得了大量资料。他笔下的世界,除希腊本土外,还包括了西亚、北非、黑海沿岸、地中海沿岸、意大利等许多地方。希罗多德的《历史》常被认为是西方第一部著名的散文作品,其全书语言生动,文笔流畅,词汇丰富,为后代历史文学的范例。 比希罗多德晚出生的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全书的主体是汉天子统治下的中国,还记述了朝鲜、越南、印度以及中亚各国的历史。司马迁通过实地考察和民间采访,弥补了文献的不足,总是征引多种史料进行比较,然后谨慎取舍。司马迁志在“通古今之变”,要把从黄帝到汉武帝时上下数千年的历史作一次整理,从而悟出成败兴坏之“理”。《史记》的文章,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依据材料一,分析两部史学著作的共同点。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博物馆发展的特点,结合背景进行分析。 材料三仿佛惊蛰之后的万物一样,当被震惊的思想开始复苏并试图寻找新资源的时候,人们会在过去所有的古典中去寻找,让所有的古典重新说话——只要是人需要的——但是当他们重新说话时,人们会惊讶地发现,它不仅完全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古典,而且也不是人们曾熟悉的一套老生常谈,原来它还有新意。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3)提炼材料三的观点,并根据所学中外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14. 难度:压轴 | |
1945年,毛泽东在延安回答黄炎培如何跳出“人亡政息”的历史周期率时,肯定地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1)从新中国初期制度建设的角度,谈谈你对这段话的认识。 当今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联系日益密切,国际交往频繁,国家间竞争激烈,国际关系纷繁复杂,国际形势变幻莫测。 护照是现代公民出入国境时的一份普通身份证明证件。古代已出现护照雏形,当时只限于贵族、皇家使节等少数人,他们持有君主开具的身份证明或信物,以表示其特殊的地位和权利。17世纪,英国开始给所有的英国商船船长颁发护照,使他们在国外经商时能受到优遇和保护。1791年法国宪法中,护照被认为是公民的权利之一。1914年英国首次实行本国护照,并规定所有公民出国必须申领护照,这种护照的形式也被他国普遍采用。 (2)根据材料和所学,分析护照制度被普遍采用的历史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