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学术界公认中国山水画所蕴含的独特境界在宋代的山水画中体现的最为纯粹、充分,这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正是中国山水画区别于西方风景画的根本所在。这表明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A.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B. 意在笔先,以形写神 C. 笔意奔放,体势连绵 D. 真景实现,返璞归真
|
2. 难度:简单 | |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名号为“参议朝政”、“参议得失”等。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同为宰相之列。这样,宰相群体已不限于三省长官。这表明 A. 唐朝三省议事已名存实亡 B. 新设官职逐渐融入三省六部 C. 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削弱 D. 唐朝时官僚制度还不成熟
|
3. 难度:简单 | |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时说:“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下列各项对“此田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A.隋唐时期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而开始实行 B.它规定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由政府平均分配 C.它有利于对无主荒地的开垦和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D.它有利于消除土地兼并现象
|
4. 难度:简单 | |
北宋时期儒学家对佛道二教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到南宋时期,这种批判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C.南宋的统治者尊道礼佛D.南宋社会相对稳定
|
5.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中国近代不同时段机器设备进口年平均值的变化情况。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洋务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B.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C.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D.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动
|
6. 难度:简单 | |
1937年8月上海等地大量的民营工厂在国民政府的组织下开始内迁,多数厂家内迁地点集中在四川、湖南、广西、云南等省,个别厂家在共产党的帮助下迁到了陕甘宁边区。这反映了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B. 国民政府准备持久抗战 C. 国共内战争夺战略资源 D. 经济中心已转移到西部
|
7. 难度:简单 | |
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A. 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 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 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
8. 难度:中等 | |
198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在兴办社队企业的同时,鼓励农民个人兴办或联合兴办各类乡镇企业,但大量新兴的私营企业还是称自己为“集体企业”。这反映出 私营经济获得法律认可 B.农村改革仍未取得突破 C.国企改革目标逐步明确 D.传统观念困扰体制转型
|
9. 难度:中等 | |
公元前415年初,雅典公民大会就是否出兵远征西西进行表决,在大多数赞成少数反对的情况下通过了出兵决议,结果大败而回,帝国从此由盛而衰,这说明 A. 雅典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 B. 希腊民主制在雅典的完美体现 C. 直接民主易导致群体非理性决策 D. 决议有利于雅典向海外扩张
|
10. 难度:简单 | |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中写道:“1784年,小威廉出任英国内阁首相,他的施政措施起先未得到下议院的赞同,他便解散下议院,重新进行选举,结果他得到新议员的支持,仍旧执政。”这一事件说明 A. 议会对内阁首相失去制约力 B. 内阁失去议院信任即应辞职 C. 英国民主政治在碰撞中完善 D. 内阁首相利用制度漏洞专权
|
11. 难度:简单 | |
1936年法国作家纪德写了《从苏联归来》一书,书中有一个苏联大学生在谈到学习外语的感受时说:“几年以前,德国和美国还有几点可以给我们学习,但现在我们无需向外国人学习什么了。那么,说外国话有什么用处呢?”这表明当时的苏联 A. 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的民族自豪感 B. 高度集中体制下民众的盲目自满心态 C. 减少对深陷经济危机的西方世界的依赖 D. 成功地突破了西方世界的经济封锁
|
12. 难度:简单 | |
1961年,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后,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他提出的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的支持。这说明当时美国 A. 顺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 B. 政府缩小“福利国家”规模 C. 分权制衡原则受到冲击 D. 政府的决策受冷战思维影响
|
13. 难度:压轴 |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所谓“西学中源”,亦称“中源西流”。即西方文化源出中国,近代西方文明,中国“古已有之”。这是中国人早期认知西方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西学东渐”过程的产物。明清之际,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传统文明的停滞与落后,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乃至制度,但是,传统文明的强大惯性却使他们的心理处在一种矛盾当中……加之时人昧于世界,只能将新生事物与自己熟知的知识相比较,从中寻求认识的依据,所以,“西学中源”说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摘自中华书局《清史资料》 材料二“中体西用”是在保持文化优越感的前提下保守派和务实派都认可的“自强”方式,是对”西学中源”的继承与超越……“中体西用”解决了保守派只看到“百年变局”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收拾人心、重修政治却轻视外部威胁的问题上。……“中体西用”解决了务实派只看到“千年变局”而没有意识到在缺乏对传统文化自信心基础上学习西方也可能引起对传统文化冲击,以及由此引起大一统内部涣散的问题。 ——摘自陆勇《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传统“中国”观念的调适》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学说产生的不同历史背景,并指出“中体西用”对“西学中源”有何超越。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对中国产生的共同影响,并谈谈你对“中学”和“西学”的认识。
|
14.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英重大改革 比较中英两国改革的内容或结果,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分析出现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