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困难 | |
《礼记·丧服小纪》中记载:“王者褅(宗庙祭祀)其祖之所自出(诸族之始祖多感天而生),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庶子王(嫡子早死或残废,由庶子代之)亦如之”。这反映了 A. 借助人伦秩序巩固统治权威 B. 天命思想源于对自然的崇拜 C. 宗法继承制度并非一成不变 D. 宗法体系中皇权的独尊地位
|
2. 难度:中等 | |
西汉景帝时规定,八十岁以上、八岁以下和孕妇等人应被审讯关押的,都不得加械具,平帝时又规定,对“从坐”妇女免于拘捕和监禁,男子八十岁以上、七岁以下除非重罪,均可免刑或减刑。这说明汉代法律 A. 体现儒家学说的独尊地位 B. 践行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 C. 具有以情入法的人道色彩 D. 执行中特别关注公平公正
|
3. 难度:困难 | |
长江三角洲地区到宋代逐渐发展为全国的经济重心,盛产米粮是其典型特征之一。“苏湖(常)熟,天下足”的谚语广泛流传。但到明代中叶,该地区出现“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价值取向。农户的经营重点转向种植经济作物的“地”。这一现象说明该地区 A.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 B. 农业生产的发展呈现出市场化的趋势 C. 农业雇佣生产加速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D. 重农抑商思想受到主流价值取向挑战
|
4. 难度:困难 | |
明朝思想家李贽说:“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行,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商法?”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李贽 A. 反对以君主言行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B. 倡导“农商并重”的新经济理念 C. 认为社会发展中没有统一的是非标准 D. 主张“与世推移”的时代发展观
|
5. 难度:压轴 | |
嘉庆年间(1796-1820)两广总督百龄说:“查夷商所需食用等物,因语言不通,不能自行采买,向设有买办之人。……由澳门同知发给印照,近年改由粤海关监督给照。……如感于买办食物之外,代买违禁货物,及勾通走私舞弊,并代雇华人服役,查出照例重治。”关于材料中的“买办”认识准确的是 A. 对政府依附性很强并受其掌控 B. 服务外商体现半殖民地化色彩 C. 近代服务于外商的贸易中介人 D. 帮助政府监督外商行为的官商
|
6. 难度:困难 | |||||||||||||||||||||
下表反映的是19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初南方沿海某乡居民生活情况统计表(单位:人)从中可以看出南方沿海地区
A. 传统农业衰落,近代农业兴起 B. 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C. 民众的思想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D. 经济结构发生根本转变
|
7. 难度:困难 | |
1931年9月25日,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针对学生的救国运动,提出了“七项要点”,要求“学生应努力学业不得罢课”,严令“学生一切行动应遵中央旨意,遵守中央及政府颁定法规”。这说明 A. 国民政府教育政策调整依循既有的统治套路 B. 国民政府注重社会人才培养以应对民族危机 C. 学生的爱国救亡运动致使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D. 中共的统一战线方针没有得到蒋介石的认同
|
8. 难度:困难 | |
一五计划后,在市级政府中设有机械工业局、轻工业局、纺织局等经济部门,同时在市党委机构中也相应地设有工业部,实行对口领导。这反映了 A. 生产资料实现了优化配置 B. 政府有效地规范了市场秩序 C. 经济工作中加强党的领导 D. 经济工作的错误被逐步纠正
|
9. 难度:中等 | |
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说:“法是善良和公正的艺术,而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每个人“应得的部分”在罗马法里就表述为“权利”。材料旨在强调罗马法 A. 规范公民行为的职能 B. 捍卫公民个人的权利 C. 侧重法治的整体框架 D. 蕴含自由平等的理念
|
10. 难度:压轴 | |
从光荣革命到19世纪初,一些奴颜卑膝的“国王之友”和政治掮客,单凭王室支持登上相位,用国王恩赐官职的润滑剂维持着行政机构的运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国王违背《权利法案》中议会至上的原则 B. 英国行政权力脱离了议会监督 C. 英国近代政体中长期保留了传统政治色彩 D. 贵任内阁制发展到了较高阶段
|
11. 难度:困难 | |
卢梭认为良心和怜悯正是‘先于思考而存在的纯自然的感动”。“关于人的一个主要原理是:自然曾使人幸福而善良;但社会使人堕落而悲苦”。据此可知卢梭 A. 利用自然状态遏制极端的私欲膨胀 B. 基于自然理念对近代文明进行批判 C. 论证了民主共和政体存在的合理性 D. 科学地诠释了启蒙思想中的“理性”
|
12. 难度:中等 | |
美国的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在就业人口总数中所占比重,由1940年的44.16%增加到l980年的68.7%,大大超过了第一和第二产业就业人口的总和。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 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的结果 B. 社会各种需求的不断增加 C. 政府对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D. 国家干预经济模式的发展
|
13.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在历史上既是粮食大国,又是“饥荒之国”。历代统治者都把稳定和发展农业生产,存粮备荒放在治国安邦的重要位置。即使如此,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问题依然严峻。由于古代农业生产水平的限制,粮食安全只能停留在维持最低生活需求的层次。宋元至明清时期,虽然粮食亩产明显增加,但人口的迅速增长使粮食需求剧增。历代统治者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时,都立足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往往忽视了粮食自由贸易对粮食安全的作用。即使粮食产量不断增长,但大量土地和粮食掌握在官僚、士绅、牵强地主手中,普通农民在缴纳政府各种赋税后,面临饥荒的风险更大,加之社会救济体系的不完善,粮食安全的水平也大大降低。 ——摘编自吴宾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 材料二农业和土地问题也一直受到近代学者的关注。粱启超和孙中山曾针对土地国有化问题展开辩论。张謇在振兴农业的方案中提到“荒之地,听绅民招佃开垦,成集公司用机器垦种”, 同时还提出“棉铁主义”,认为“今日中国为奖励纺织计.根本计划,必先奖励植棉”。民国初年,担任农林总长的宋教仁则提出,设立农业金融机构“以辅助农民之资力”,设立教育机构“以增长农民之知识”,甚至提出为发展农业可以“酌量输入外资”。针对南方水灾频繁,宋教仁一针见血地指出,“水源地之山林滥伐”、“沿江沿湖土地之开垦”等人为因素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治理对策。 ——摘编自钟祥财《中国农业思想史》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严峻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农业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加以简要评价
|
14.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考试大国,也是考试古国,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广义上的考试。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逐渐形成了包括考试制度、考试晚念和行为等方面在内的“考试文化”。中国古代繁荣的农耕经济为考试提供了物质基础。小农经济孕育了务实中庸的思维模式、专制集权的政治体制,这些都影响着中国古代考试制度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指引着知识分子参与到考试中来,城市的发展和交通工具的进步又使大规模考试成为了可能。隋唐开创的科举考试,更是因其蕴含的公正、平等、竞争的精神,被欧美国家广泛借鉴,对欧美现代文官制度产生重要影响,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这一主题拟定一个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念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15. 难度:中等 |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赵国本是晋国异姓卿大夫,属三晋之一,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为诸侯。而此时,魏国因魏文侯、李悝变法早已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它占硕了河西地,又越赵国占领中山,形成了对赵国的包围。于是,在正式成为诸侯的同年,赵烈侯在相国公仲连的支持下,起用荀欣、徐越、牛畜等人进行改革。 烈侯以荀欣为中尉,“选练举贤,任官使能”,力图形成严格有效的官僚体系。以徐越为内史,节财俭用,用以富国,宽减民力。又接受牛畜建议,“以仁义,约以王道”.反对穷兵黩武,用儒家仁义礼治教化民众。同时制定国律,明确法令。 改革颇有成效。烈侯死后,敬侯承继功业,赵国得以“兵不倾于敌国,地不亏于四邻.内无君臣百官之乱,外无诸侯娜国之患”。但这次改革很不彻底,突显儒家“王道”思想对旧观念冲击有限,贵族政治痕迹仍很明显,贵族在重大事件的决策中仍举足轻重。 ——摘编自《论赵国历史上的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赵烈侯改革的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赵烈侯改革。
|
16. 难度:简单 |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朝鲜战争后,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利曾说,这是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打的一场错误的战争。在三年的朝鲜战争中,美军共动用1/5的空军,大部分海军和1/3的陆军,最多时总兵力达55万人.连美国朝野也惊呼,整个北美大陆只剩下一个师在守卫。虽然美国调动了包括日本在内的一切力量,但最终还是失败了。战后,美国加强对中国的贸易禁运,并纠合许多国家对中国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封锁。 材料二冷战结束后,朝鲜半岛局势有所缓和,但依旧处于不安状态……冷战时期的战略格局和旧的冷战时期安全秩序尚未改变,这也是导致地区局势不稳定、军事对峙的根源……建立一个均衡的、各国共同参与的、平等的、彻底摆脱冷战影响的东北亚安全机制,是顺应时代、能代表各国利益、真正起到维护本地区安全的机制。 ——《相关大国对朝鲜半岛的和平与安全的影响作用》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鲜战争对中、美、日三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朝鲜战争带来的启示。
|
17. 难度:中等 |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92年拉宾当选为以色列总理。1993年伊始,拉宾解除禁止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接触的命令,以巴双方开始进行单独和直接的秘密谈判。经挪威政府居中幹旋,巴以斌方在高度保密的状态下先后在挪威首都奥斯陆进行了14轮谈判,终于取得重大的历史性突破。同年9月9日和10日,拉宾和阿拉法特互致函件,宣布双方相互承认。9月13日,巴以在华盛敦签署《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这就是著名的《奥斯陆协议》,其中规定:以色列从加沙地带等区域让步、撤军。 1994年7月,拉宾与阿拉伯国家约旦国王侯赛因在美国首都华盛敦历史性首次公开会晤,并签署《华盛敦宣言》,标志着两国关系揭开了新的一页。 1994年,阿拉法特、佩雷斯、拉宾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95年11月4日,拉宾被犹太极端分子刺杀。拉宾的葬礼安排在黑色大理石筑就的赫茨尔国家公墓举行。这是以色列国成立以来最隆重的国葬.共有5000多贵宾参加莽礼;也是二战后世界各国政要出席人数最多的一次葬礼,共有44位四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加了对拉宾的送别。 ——摘编自《中东风公》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拉宾对中东和平所做的贡献。 (2)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拉宾遇刺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