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困难 | |
有学者这样评价我国古代某一制度:“这好比蜂巢,如果蜂巢只有一个大的六棱形,根本就不堪一击。只有依靠一个一个六棱形排列起来,才可能稳定。即便局部崩溃,但是整体不会崩溃。”这里评述的是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三省六部制 D. 行省制
|
2. 难度:困难 | |
宋太宗995年六月下诏指出:近年以来,民多转徙,应诸道州府军监管内旷土,并许民请佃,便为永业,仍免三年租调,三年外输税十之三。十二月的诏令强调“如将来增添荒土,所纳课税,并依原额,更不增加。”材料信息说明宋朝 A. 地方割据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B. 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C. 经济发展,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 战争频繁,人民生活困苦
|
3. 难度:中等 | |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下列与材料核心观点相一致的是 A. 合乎本心 B. 物皆有理 C. 君主专制是天下大害 D. 理先气后
|
4. 难度:困难 | |
南宋陆游曾作诗云:“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这说明 A. 农业发展与传统历法结合 B. 文学创作与生活相联系 C. 文学作品呈现贵族化趋势 D. 农业生态环境开始关注
|
5. 难度:困难 | |
清末官商合办的电报局,发起时多赖商人踊跃入股。1908年,政府将其收归官办时,以商人收利已久、应减价报效为由,将股票收购价格从商人提出的每股290元,酌定为150元。据此可推断 A. 清末新政成为洋务运动的翻版 B. 发展官营企业成为各界的共识 C. 产权意识的滞后制约新政成效 D. 政府厉行抑商的政策一以贯之
|
6. 难度:中等 | |
1930年代中共对苏区教育高度重视,当时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材《三字经》开篇即为“天地间,人最灵。创造者,工农兵。男和女,都是人。一不平,大家鸣”。这反映出当时苏区 A. 重视启发民众的阶级觉悟 B. 提倡恢复儒学传统教育 C. 推广白话文运动成就斐然 D. “左”倾错误影响基础教育
|
7. 难度:困难 | |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早期,香港影片在上海上映时场面火爆,除少数戏曲片外,“几乎场场满座”。而国产电影,尤其是反映“大跃进”的影片,上座情况却相形见绌。这一反差表明 A. 香港电影更能反映社会现实 B. 国产电影的制作技术低下 C. 这一时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D. “大跃进”运动的持续深入
|
8. 难度:压轴 | |||||||||||||||||||||||||
下表为1956—1961年中国粮食进出口量的统计数据(单位:1000公吨)。对此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A. 表中数据与该时段的粮食生产状况不符,明显失真 B. 1957—1959年粮食出口持续增加,表明农业政策效果显著 C. 该时段粮食出口量过高,说明“一五”计划成效有限 D. 1961年粮食进口量激增,体现了实事求是的作风
|
9. 难度:中等 | |
梭伦看到国家经常处在党争状态,而有的公民竟然漠不关心国事,听任自然,因此他制定一种特别法律对付他们,规定任何人当发生内争之时,袖手不前,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丧失公民权利,而不成为国家的一份子。据此可知,古代雅典 A. 党争不断孕育直接民主 B. 公民意识得到法律的肯定 C. 城邦利益高于个人自由 D. 立法过程具有主观随意性
|
10. 难度:中等 | |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认为,通过一个从公民中挑选出来的机构,对公众的看法加以提炼和进行补充,以这些人的智慧,使他们能最清楚地了解真正国家利益之所在。因此,公众的声音会比他们自己直接表达更符合公共利益。这段话旨在说明 A. 采用间接民主形式有诸多优势 B. 代议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 专业人士治国可避免多数暴政 D. 国家实行代议制的可能性
|
11.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指出,与其说是历史选择了列宁、选择了布尔什维克,不如说在1917年这个关键时刻,是列宁、布尔什维克机敏地选择了历史,将群众自发的、无政府主义的骚乱为自己所用,引导到解决和平、土地和面包问题上来。据此可知,该学者 A. 否定了列宁革命策略的灵活性 B. 强调十月革命顺应了民心民意 C. 认为十月革命不符合俄国国情 D. 夸大了一战对俄国革命的影响
|
12. 难度:困难 | |
“就时间轴而言,20世纪可分为三个时期:一、以德国为中心的世界战争时代(1914年至1945年);二、两大超强相互对峙的时代(1945年至1989年);三、传统的国际强权系统终结之后的时代。”这种历史时期的划分注重了 A. 大国对历史的影响 B. 时间的不断更替 C. 战争对世界的影响 D. 国际关系的变革
|
13.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哲学中存有“变易”的优良传统,起源于殷周之际的《易经》,其基本思想之一就是变化发展……韩非把历史演变过程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以及当今之世几个阶段,提出了“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社会变革论断……唐代的柳宗元不自觉地承担起封建社会前期历史变易观的总结工作,形成重“势”的历史发展观,认为整个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它有着自己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趋势。 ——摘编自赵璐、柴文华《论近代中国进化论的思想渊源》 材料二中国古代变易思想始终未能摆脱直观性和猜测性的束缚,长期的小农生产和手工操作方式,闭关自守的生活方式,使我们的民族习惯于直观式经验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不注重思维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因此,中国古代的变易思想是建立在经验和直观的基础上,缺乏科学性,带有许多猜测的性质。 ——赵璐《进化论与中国近代思想观念的变革》 材料三近代中国精英人士认可“公理”、“公例”,即各民族、各国家的历史演变体现了某种或某些共同的规律。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认为,从“据乱世”到“升平世”再到“太平世”是人类社会进化的普遍规律。孙中山却指出:“以优胜劣汰、弱肉强食为立国之主脑,至谓有强权而无公理”。在此基础上,李大钊进一步指出:“马克思则以‘物质生产力’为最高动因,全社会的表象都要依附于最高动因的变化,即经济构造。” ——邝柏林《从古代传统的变易史观到近代历史进化论》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变易观的特点,并简析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精英历史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
14.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近年来中国正确认识经济形势后选择的经济治理药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们的解释来宣扬‘新自由主义’,借机制造负面舆论。” ——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确认识经济形势后选择的治理药方》 结合材料与所学的相关知识,选择一个视角分析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的供给学派的不同点。(要求:明确选择的角度,阐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15. 难度:困难 |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2000年后,情况有变化。随着欧盟第一轮东扩,东欧大量劳动力有了期盼已久的合法移民西欧的机会。在大部分国家,英语是第一外语,英国因而成为众多东欧移民的首选。这一次的移民潮不同以往:人数大量,层次较低,永久居留,因而对英国的影响很大。影响有四:其一,减少本国人的工作机会。近年来,近一半新增加的工作岗位为移民所得。其二,工资增长缓慢。自2008年后,英国工资的增长远慢于经济的增长。其三,移民挤占社会福利。新移民与英国公民享有同样社会福利。其四,国土狭小,人口增长过快。 材料二这是一场不均衡的战斗,因为政府,几乎所有政党,经济学界,银行业,跨国公司,大中企业,欧盟,世界银行,甚至美国总统,都力主留欧。只有英国独立党和少部分英国保守党主张脱欧,但是他们不敢多谈移民的负面影响,恐其有碍政治正确 ——摘编自思鸣《为啥52%英国人要脱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英国脱欧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脱欧对英国各界的影响。
|
16. 难度:中等 |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54年,日内瓦会议召开。朝鲜和韩国分别提出了解决朝鲜半岛问题的方案。朝鲜外相南日提出3点建议:(1)举行国民议会的全朝鲜选举,组成朝鲜统一政府;由民主朝鲜和韩国选派的代表组成全朝鲜委员会,其任务之一是草拟一个全朝鲜选举法,并采取措施保证朝鲜居民的各种自由。(2)—切外国武装力量在6个月内撤出朝鲜;(3)对维护远东和平有最大关心的相应国家保证朝鲜的和平发展,并为朝鲜的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韩国代表提出14点建议,其中包括:(1)按韩国的宪法手续由联合国监督在全朝鲜进行选举,联合国监督人员享有充分的行动与言论的自由;(2)全朝鲜国会代表按全朝鲜人口的直接比例计算(注:当时南方人口是北方的2倍);(3)在选举前一个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出北方,驻在南方的外国军队待统一后才能撤离。 ——据刘金质《冷战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朝韩双方解决朝鲜半岛问题的分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内瓦会议未能解决朝鲜半岛问题的原因及留下的隐患。
|
17. 难度:中等 |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37年“七七事变”后,侯德榜带领永利碱厂技术人员西迁重庆。由于当时内地盐价昂贵,用传统的苏尔维法制碱成本太高,无法维持生产。1938年初,侯德榜决定在四川建厂,生产纯碱。可是当地深井中盐卤浓度低,如用苏尔维法制碱食盐利用率仅70%。8月,侯德榜率团到柏林考察,拟买下德国人改造的察安法专利。但谈判时,德方多方习难,谈判被迫终止。侯德榜决心要走自己的路,开创制碱新路。1939年春,他在采购、通讯条件较好的香港设立实验室并深入研究了两份关于察安法的专利说明书,规划了新法制碱实验的全部内容。经过500多次循环试验,2000多个样品分析,新的工艺流程终于在1940年完成。 侯德榜的新工艺使得食盐利用率可达98%;食盐中的氯不再生成无用的氯化钙,而是制成农业用的氮肥氯化铵;而且制碱与合成氨的联合,简化了生产流程,节省了设备,大大减少了投资。1941年3月,在这国难深重的时刻,人们决定将新的联合制碱法命名为“侯氏制碱法”。 ——据李祉川《侯德榜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侯氏制碱法”发明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侯氏制碱法”发明的历史意义。
|